第二百三十章 海外来人寻支援
“柳儿,见字如面。
夫君在替陛下做事,已经半年不曾归家了,家中一切可曾安好?”
蒲松龄趴在地窖内的案几上,匆匆书写了一封书信:
“夫君一切安好,柳儿勿念。
湖北消息,夫君已经知晓,甚惊!甚叹!
吾妻安之,待到夫君功德圆满,自会返回家中,到那时,夫君就再也不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穷酸书生……”
“蒲先生,还请快一点,这消息我们就要送出去了!”
剑十九催促道。
“来了,来了!”
蒲松龄匆匆收了尾,然后将书信交给剑十九:“兄弟拜托了!”
“无妨!”
剑十九对于蒲松龄借用陛下的情报体系,传递自己家书的事情,并不反感。
说心里话,自家以前的主子爷,也是一个文采高绝之人。
主子将他们一股脑交给了陛下,又被派到京师做事,剑十九心中是感激的。
他们红剑部,所为的不就是能够深入敌后,搅动风云吗?
蒲松龄的一杆笔,可是要比他们加起来还要厉害呢!
现在北直隶大地上,人心思动,甚至占山为王的豪强,却也是多了起来,更不乏飞来飞去的江湖侠客。
他们或是占据地方,或是刺杀清狗,扰乱清廷地方治安,一时间倒是让各处清廷狗官人心惶惶。
这些人的挺身而出,可都是蒲松龄的功劳!
……
就在京师全城缟素,白色海洋掩盖了翠绿春色的时候,浩瀚的海洋上,一行小船队正在北上。
船头上,打着一面陆字大旗。
另一面是一尾大纛,正在迎风招展。
上书“顺塔国”三个大字。
甲板上,一身穿银甲,英姿飒爽的少女,却满脸忧愁。
夏季渐渐来临了,这少女的衣甲下,却是小半截纤细的美腿,正在紧绷。
“公主,还请进入船舱休息,海上风大,可不能吹着凉了!”
一个宛若铁塔一般壮实的将领,瓮声瓮气道。
“唉,国家危亡,我又怎么敢休息!”
少女姓陆,名唤盈盈,乃是顺塔国的小公主。
这顺塔国,后世知之甚少,却不知这个国家很是有一番来头。
南宋祥兴二年,是南宋与元朝大军的最后一战,史称“崖山海战。”
这是华夏史上最悲壮的一刻!
在战役尾声,众多将领已经降的降,逃的逃。
丞相陆秀夫整理好衣冠,对着自己一路带着的小皇帝赵昺,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
他告诉年仅8岁的小皇帝,事已至此,再无路可退,除了以死殉国,没有别的选择。
然后陆秀夫便背起小皇帝,用白布把两人紧紧缠在一起,跳入海中……
此时还追随在二人身边的将士都是忠勇之士,他们都知道,这就是宋朝最后的时刻了。
看到丞相与皇帝跳海,将士们纷纷肝肠寸断,悲愤难当,也追随而去。
《宋史》中记载了这惨烈的一幕,在崖山一战之后,无数军民跳海殉国:
“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曾经富裕发达的宋朝,便以这种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
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
早来朝市今何处,如悟人间万法空……
不过,在每一个新朝建立之后,总会有一些前朝遗民,试图光复本朝。
他们有一些移居海外,有一些潜伏在社会各阶层,默默地等待合适的机会出现。
宋朝灭亡之后,同样有许多南宋遗民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一边寻找皇族后人,一边试图东山再起。
但是皇族后人始终没有找到!
陆秀夫的儿子陆自立,实在找不到皇族后人,再加上为了躲避元朝廷的追杀。
他不得不离开大陆,带着一些剩余的南宋臣民,踏上了海外流亡的道路。
他们一直远行到了爪哇岛,爪哇岛后世属于印尼,然而当时爪哇岛上,只有一些原住民建立的小部落。
陆自立等人很快就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
没过多久,爪哇岛上的各个部落开始联合起来,驱逐陆自立等人……
陆自立便带着他的人到了爪哇北部,那里是一个叫做顺塔的地方。
安定下来之后,大家便决定商量一下国号。
陆自立认为,现在没有赵氏后人在他们之中,如果立国号为宋的话很不像话。
便决定以地方名字为国名,即“顺塔国”,这样也好和周边小国相处。
但为了提醒自己和众人莫忘故国,陆自立改名为陆复宋。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复宋并未成功,但是这个由中国人在爪哇岛上建立的顺塔国,却一代一代的延续了下去。
明朝建立后,顺塔国曾为了宗藩朝贡体系的一员。
在《明史》中便记载了这个顺塔国的来历——
顺塔国又叫做莆家龙,在《岭外代答》中,说这个莆家国人非常好战:“国人尚气好斗战,王及官豪有死者,左右承奉人皆愿随死,焚则跃入火中;弃骨于水,亦踣水溺死,不悔。”
如果国王或者官吏战死了了,他们的下属或者身边的人都愿意一起随主人同亡,如果主人是被敌人用火烧死,那么这些人就会跳入火中一起被烧成灰。
如果是被敌人在水上打败,他们也会跳入水中陪伴自己的主人,他们从来不为这种行为感到后悔。
这就是华夏尚武风气的遗存,也是崖山海战遗孤铭刻在骨子里的血性。
然而,传承了三四百年的顺塔国,在六十年前遇上了最大的危机。
万历后期(1596年),荷兰来到爪哇岛,并在这里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不久之后整个爪哇岛都成为荷兰的殖民地,顺塔国也未能幸免。
陆家王爷在众人的拱卫下,被荷兰人逼得狼狈逃窜。
正巧此时,流亡南洋的明廷旧人,带来了一个消息——清廷乘着大明内乱,入主华夏,将大明余部大散了……
陆盈盈心中一动,当即便说服自己的父亲,希望能够出使清廷,获得北方朝廷的支持。
南洋的华人实在是太难了。
自从大明灭亡之后,无所顾忌的西方人,对华人大开杀戒。
华夏人素来勤劳,不管到了哪里,只要安定下来之后,不要两三代人,都能成为当地最富裕的一群人。
当初明廷骨头奇硬,就算只剩下南方一小擢地方,也与红毛人死干。
正因为这样,明廷还在的时候,南洋的华人虽然处境不好,但是,西洋人却也有顾忌的。
然而,自从明亡之后,他们的处境已经越来越艰难……
“故国真大啊!”
陆盈盈手中拿着单筒望远镜,看着行走了半个月,依旧还不曾到了渤海湾的海滨,不由得感慨道。
程悍山瓮声瓮气的应了一句,却是皱紧了眉头。
这大清也是异族入寇,这一趟,怕是艰难啊!
望远镜内终于出现了一道巨大的弯折,陆盈盈惊喜道:
“那里就是山东了吧?我们沿着海滨,过了山东登州,可就进入了渤海湾了!”
程悍山抬眼看去,只见薄雾之下,郁郁葱葱的大陆,已经映入了眼帘。
“右转舵!贴着陆地航行!”
程悍山大吼。
一旬之后,顺塔国的船只,终于在天津卫靠了岸。
程悍山低头,在地图上将天津三卫划掉,写上刚刚打探来的消息。
因为天津百姓反抗清廷统治,清廷将天津三卫改成了一卫……
三天之后,看着高耸的城墙,陆盈盈长大了嘴巴:
“老天,京师可真雄伟!”
“公女,记住了我们千万不可暴露早已称帝的消息,记住了,你是公女,陆家只是王爵!”
看似憨厚的程悍山,却是细腻的提醒道。
陆盈盈白了程悍山一眼,少女风情万种的点点头:“知道啦震岳哥!”
程悍山苦笑。
自家这位小公主啊,因为是陛下的老来得女,素来宠的很……
他看着挨个搜查的清兵,不由得皱紧了眉头:这一趟,也不知道能不能达成所愿啊!
第两百三十一章 蒙古王室后裔
丹阳。
此地本是一个小镇,因为地处豫西山区,紧邻秦岭余脉,是以,此地山岗纵横,镇子外面不远处就是群山。
朱尚贤一身员外服,原本消瘦的身体,反倒是日渐魁梧起来。
他的身边,站着一个小家碧玉一般的女子,却正是齐寡妇。
齐寡妇挺着肚子,一手牵着甜甜,左手微微放在隆起的肚子上,满脸雌性光辉。
朱尚贤早已在此地等待了,他爱怜的低头看了看甜甜:“丫头,累不累,你要是累了,扶着你娘亲去边上坐一坐。”
“爹爹,我不累!”
甜甜抬起头,甜甜的一笑,刚刚换牙的她,满嘴都是豁牙壳。
少女清脆的声音响起:“爹爹,娘亲说了,陛下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现在有着美好的生活,都是陛下赐予的。”
“能够在此地等待,倒是我们的福分呢!”
“哈哈哈!”
旁边一个壮硕汉子哈哈大笑一声,对着朱尚贤拱手道:
“尚贤老弟,你这女儿甚是聪明啊!”
朱尚贤轻笑一声,满眼都是溺爱:“是啊,王老哥,甜甜可真的是我的小棉袄呢!”
他虽然是对着王胜银说话,眼睛却看向了齐寡妇。
这女人虽然曾经嫁过人,但是,待他却没的说。
不说自己这条命是齐寡妇拉回来的,单单说这些年家中日渐富裕,而齐寡妇却始终如一,并不曾像别的女人那样,猝然暴富,就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王胜银笑呵呵的从腰间取下玉佩,递给甜甜:
“丫头,你这聪明劲可不得了了,来喊声伯父,我给你个小玩意。”
甜甜摇摇头:“王伯伯,谢谢你,但是娘亲说了,我不能要别人的东西。”
啊!
王胜银楞了一下,转而大赞:“尚贤兄弟,你这家教,当真是让我佩服不已。”
“哪里,哪里,廖赞了。”
朱尚贤笑着谦虚一句,他见到王胜银依旧递着玉佩,于是开口道:
“甜甜,你收下吧,要记得谢谢伯父哟!”
甜甜这才接下了玉佩,开口道了谢。
王胜银乃是丹阳王家的族长,也就是九重院的主人。
九重院却是大有来头的。
《元史》记载“脱欢有四子……三子宽彻普花,元泰定三年封威顺王镇武昌,其子有四,长子歹帖木儿、次子别帖木儿、三子答帖木儿、四子和尚”。
和尚是铁木真成吉思汗六世孙。
后世淅川九重蒙古族都是王成后裔。
这王家,本是元朝皇室之后,明廷北伐的时候,和尚化名王成,隐居在了丹阳这里。
王成隐居此地后,便在丹阳这里修建了一座九进大院,当地人称之为“九重院”。
后世此地就以九重院命名,改为“九重”。
而王胜银,正是这一代九重院的主人,也是丹阳一代蒙古后裔的族长。
甜甜刚刚谢了王胜银,就见到官道尽头,有好几辆四轮马车,在一众骑士的护卫下,走了过来。
“陛下来了!”
朱尚贤慌忙整理了一番衣衫,然后带着众人朝前迎接。
马车门帘掀了开来,一张朱尚贤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脸,出现在马车上。
“末将朱尚贤见过陛下!”
朱尚贤当即弯腰弓身,拜见道。
王胜银等一众随从,也急忙弯腰拜见:“草民等见过陛下!”
“都起来吧!”
朱慈炯嘴角挑起,从马车上跳了下来。
他扶起朱尚贤,上下端量一番,却是轻笑道:
“老嫂子,你将朕的兄弟养的白白胖胖,这可是你的功劳啊!”
齐寡妇正在忐忑自己的出身低了,会不会被陛下看不起呢!
猛然听闻朱慈炯喊了一声“老嫂子”,当即眼圈就红了。
她感动得嗓音变了腔调,心中仿佛是被石头堵住了一般,什么感激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胸中的万千感动,只是化作了一声:“谢谢陛下……”
朱尚贤只是呵呵的笑着,就仿佛前年还在生死拼杀的他,已经远去。
而今的朱尚贤,就是一个宠妻狂魔一般。
“你小子,大肉怕是没少吃吧!”
朱慈炯一拳头锤在朱尚贤肩膀上,调侃道。
朱尚贤憨憨的一笑:“嘿嘿。”
“行了,收起你的小媳妇像,朕还不知道你啊,藏了一肚子坏水呢!”
朱尚贤只得拉着甜甜,开口道:“甜甜,快见过陛下!”
小丫头学着大人的模样,微微屈身,缺少了的门面牙,吐字都不清晰了:“甜甜见过陛下。”
“哈哈,好,好!”
朱慈炯伸手揉了揉甜甜的脑袋,将小丫头整齐的双马尾揉乱,这才对朱尚贤道:
“你我主仆多日未见,今天中午可要不醉不归啊!”
朱尚贤笑道:“末将自从安定之后,酒量倒是渐长不少,今日便陪陛下尽兴。”
……
王胜银看着朱慈炯与朱尚贤亲密无间的样子,眼神闪了闪。
他虽然是王家家主,也是前元后裔,平素在丹阳周边也是一号人物。
但是,在这个时候,王胜银却只能陪着笑,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朱慈炯与朱尚贤说笑几句,这才看向了王胜银。
朱尚贤急忙道:“陛下,这是王家家主,九重院的现任主人。”
王胜银感激的看了朱尚贤一眼,急忙弯腰拜下:“草民王胜银见过陛下。”
朱慈炯点点头,挥手让他起来。
见到朱慈炯没有说话,王胜银大急,急忙开口道:“实不相瞒陛下,草民本是蒙古后裔,自从定居与此之后,世代效忠大明。”
朱慈炯瞥向了一边的朱尚贤。
朱尚贤只得开口道:“陛下,王员外祖父乃是我大明郧阳武官。”
“哦?”朱慈炯奇了。
张思源上前解释道:
“陛下,王家也算是官宦世家,他们定居与此后,从第四世开始,屡有报效朝廷者。
王成四世孙王铎,曾为广东道监察御史;五世孙王纪曾任贵州布政使,甘肃都御史;六世孙任垫江主薄,七世孙任唐王府典仪正;九世孙王志藩任郧阳游击,曾与李自成作战,屡有战功……”
张思源身为本地最大的家族族长,对于境内有哪些大户人家,自然是一清二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