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2 章(1 / 1)

三国之公孙大帝 独孤龟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就这样可不行,辛悦一人可不够。”

“啊?”公孙度忙道,“难道还要几个?”

张芷正色道:“陛下放心,这事儿交给我们就行。”

然后不给公孙度多说的机会,就将公孙度赶到明间,十个女人在侧殿唧唧咋咋的讨论了起来。

公孙度不由大觉头疼,可这……心里为什么感觉到高兴呢?是男人本性?还是被带坏了?

“算了算了,反正最后还是要朕拍板才行,就由他们去吧!”

公孙度想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暂时放下此事。眼下,还有另外一件要事令他头疼。

随着帝国的扩张,若是仍是以涿县为都,在管理上将会受到极大的掣肘。这让公孙度甚是怀恋手机和电脑等物,要是有了这些,那真是在哪儿都是一样。

眼下自然是不成的,此次回朝之后,内阁首辅荀攸和兵部尚书徐荣,以及吏部尚书沮授于昨夜就此事私下求见了公孙度。

将最全的地图找出来,然后将其在殿内铺开,几乎布满了方圆数丈。

公孙度脱掉鞋,在上面来回走了几遍,最后发现,适合作为都城就那么些,不多,也就十来个。

邺城、长安、洛阳、濮阳、襄阳、南阳、临淄、柴桑、秣陵、涿县!

这些城池无一例外,都是此时顶尖的大城,城坚且高,又人口繁多,有进一步扩大的基础。

其中柴桑、秣陵、襄阳不在大明帝国治下,首先排除!

南阳离新野太近,不安全,也排除。

临淄和涿县一样,不便联络四周,同样排除。

真正剩下的也就邺城、长安、濮阳和洛阳四座城池。

“先暂时就这样,明日早朝,让众大臣商议之后再决定吧!”

公孙度想着,又认真看了看,决定将陈仓和南阳也放进来。

从目前来看,无论迁都至何处,肯定都要进行翻修或者扩张,其中陈仓乃兵家要地,又比邻渭水,离西面的沙州很近,便于联系,可以作为备用。

当下以统一天下为先的话,以南阳为都,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虽然可能会麻烦一些,但是在迁都之前,也可以先将南阳全郡拿下,如此当可保安全无忧。关键的是,南阳可是有“帝乡”之称,算是个吉利的好地方。

第六百八十二章 迁都之议

早朝上,众大臣的事项讨论过后,司职太监并未高唱“退朝”。

荀攸得公孙度暗示,出列道:“汉室既服,帝国威势大增,不复偏安一隅之势。又天下一统在即,为长久计,臣请迁都。”

吏部尚书沮授紧跟着出列,说道:“臣附议!”

“涿县地处北地,年年大雪封道,寸步难行,百姓尚且无碍,然消息难以传递,不便治理地方,宜应迁都。”

徐荣亦道:“沙州战线绵延不下万里,倘有不测,难以自持。又中原腹地百废待兴,如若迁都,可令百姓振奋,仰视陛下神威,可也。”

其余大臣纷纷表示赞同,都觉得应该迁都。说实在的,哪怕有炕,北方的冬天也着实够冷,也难怪大家想要南迁。

“众卿所言不无道理,迁都势在必行。”

公孙度问道:“只是不知各位可有良地以安都?”

荀攸道:“长安地处关陇,比邻渭黄,又曾是秦汉之都,或可迁都至此。”

沮授道:“洛阳经东汉百余年经营,虽然曾遭受董贼祸害,但是民心已入,又有南来北往之利,亦可迁徙至此。”

随后一众大臣又给出了邺城、濮阳、许昌等建议,并为此相互辩驳起来。公孙度认真听着,一直未发表任何意见。

许久,众大臣又相继派出了邺城、许昌等城,留下了长安、洛阳、濮阳等城。

“咳咳~”

公孙度轻咳两声,大臣们立时都停止了讨论。

“诸位爱卿,你们所选不无道理,但是陈仓和南阳是否也可以考虑?这二者,一个几乎处在帝国的中心,又地处兵家要道,一个有‘帝乡’之称,又比邻荆襄,便于一统天下。不知诸位觉得如何?”

众大臣闻言立马就炸开了锅,纷纷讨论了起来。

好半晌,荀攸忍不住首先说道:“陛下,陈仓会不会太小了点?”

“小了?”

公孙度淡淡一笑,道:“你们觉得就算是长安、洛阳这些大城,与涿县相比若何?”

“额……自是远远不如!”

荀攸的话很正确,涿县历经多年发展,除了城池的占地没有发生变化以外,城内很多东西都有了不小的变化。首当其冲就是房子的变化,除了大臣、大家族等府邸,寻常百姓的房子从小院变成了三到五层高的楼房,属于木石混合型。

顶层以木材为主,做阁楼,下面的楼层,都以石料为主,以混凝土(传统老式)为粘合剂砌墙,楼层仍是多以木材阻隔。也就是缩小了横向占比,转而进行纵向延伸。这样一来,涿县城的人口数量大增,从原本的十余万户,到现在的近三十万户,堪称暴涨。

最关键的是,这还是有意控制下的结果,要不然人口的数量还要进一步提高。即便如此,涿县也拥有了约莫两百万人口,数量着实庞大。

那么,其他城池要作为都城,能像涿县这般繁荣吗?

“所以啊!只要位置合适,为何不能成为我们考虑的对象?反正都要进行改建,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公孙度笑眯眯的说道。

沮授沉思了一下,道:“这么说,应该有很多地方都合适了!”

“不然!”

公孙度摇头,道:“帝国庞大无比,真正适合定都的地方也就是散关以东,汜水关以西,武关以北,箕关以南这一片地方,顶多再算上濮阳和南阳,嗯,将来襄阳也可以算上。”

“没错!”

孔融难得的插口道:“这一带,兼具南来北往之利,东西交汇之势,无论是往西或往东、南、北,都会不利于行。况且,历经刘汉四百年的统治,这一带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的发展都要远超其他地方,乃是定都之良地。”

作为当世大家,又是孔圣之后,孔融的话份量很重。无论是荀攸,还是沮授,抑或是朝中其他大臣,都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随即,便针对这一带的城池展开讨论。

讨论良久,得出的结论还是长安和洛阳,还有濮阳,也就是多了个陈仓。南阳是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中的,没办法,一个字“危险”。什么,你说两个字?不,他就是一个字。只是因为你眼花了才觉得是两个字而已。

这时,督察院左监察御史田丰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若要迁都,当以长安为要,其余可作为备选。”

“哦?田爱卿有何高见,不妨说来听听。”公孙度眼眸之中闪过思索之色,说道。

田丰早有准备,回道:“陛下决议迁都,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帝国庞大,消息传递四方不便,当以中心为要;其次,便是沙州,陛下意欲西进,往沙州以西进军。臣所言可有误?”33听书

公孙度点头,道:“爱卿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