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产业转移(1 / 1)

无人知晓 在南方的毛豆 4544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279章 产业转移

  这意味着,近30万有可能受灾的人们被政府部门抛弃。

  但政府部门邀请了一些御用专家接受报纸电台电视台采访,认为目前的搬迁地图是专业的可靠的合理的,地震波造成的损害是可控可防的。

  然而,不少日本市民自发邀请专业机构对自己住宅进行了防震检测,结果发现,因为大多数住宅建于80年代前,防震能力极低,根本承受不住7.3级的地震。

  就在这时,远在中国京城的李志永再次招开新闻发布会,来了一下神补刀,他再次向海内外媒体公布了在他异能的幻觉中,“看”到的神户地震受灾区域:

  “神户市须磨区、中央区、东滩区、芦屋市、西宫市、宝冢市、明石市、北淡町、一宫町、津名町、洲本市、滋贺县、彦根市--这些城市大都建设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一旦地震发生,将有无数房屋倒塌。”

  这一长串的受灾区域一经公布,在日本引发了喧然大波,越来越多的市民组织、专家机构指责政府有关部门妄顾人命。

  政府部门在焦头烂额之余,只得一再扩大所谓的搬迁区域,但在扩大到12万人的规模时,却死活不愿意扩大区域了。

  原因很简单,以政府部门现有的搬迁安置能力,已经无力帮助更多的市民了。

  搬迁市民并不是将他从家里拉出来然后扔到野地里就行了,市民要吃喝拉撒,要睡觉休息,有些老人孩子和病人还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护理,把他们弃之不顾的话,那就不是救人而是杀人了。

  这些人员较长时间都将生活在安置房内,一旦地震如期发生,大量房屋倒塌,重建遥遥无期,也许这些人员要在安置房里住上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福岛核灾后,灾民长达9年后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所谓的日本人的精益求精的务实态度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12万人已经是日本有关部门搬迁安置的极限了,人口再多,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住房空间、饮食供给,都成了天大的问题。

  无奈之下,有关部门只得宣布,强制搬迁地区外的市民可以自行寻找安全场所避灾。

  可是市民很快就发现,因为神户地区是人口密集地区,住宅密度很高,自家房子周边几乎找不到可供避灾的空旷地,想要救自己和家人,只能开车到极远的野外。

  可是市区交通原本就极拥堵,难以想像当地震来临前那一刻,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带着家人驾车驶往郊外。

  这就意味着,必须提前一天甚至数天时间就停工停产停学停业,带着家人和避灾物质逃离城市。

  可是,家里的财产怎么办?真的要任那些辛苦赚钱才买来的家具电器毁于地震之中吗?

  地震后会不会引发火灾?会不会有小偷趁机偷盗财产?如果自己虽然逃脱了地震,可家却毁了,那生活又该如何继续?

  正当普通的市民的一筹莫展时,政府部门迎来了更大的难题--工厂企业纷纷向政府提出了救援申请。

  一切如王宇辰所料,停工停产是绝对不可能的,企业和工厂有大批海内外的订单需要完成,那些客户才不管什么地震不地震呢,只要延期交付,就会索要巨额索赔,虽然可以以地震是不可抗力进行抗诉,但企业和工厂的损失却是实打实的,订单会被转移,客户会流失。

  “哪怕是地震来临时,我的工厂也不能停工!二战时,美军的轰炸机在头顶上扔炸弹,我们前辈一样进行生产,我们已经遗忘了大和精神吗?”有些白发苍苍的厂主这样大吼着。

  工厂主和企业家向政府部门索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对工厂办公楼进行加固,以保证在地震来临时继续维持生产。

  而这疯狂的要求居然被政府部门同意了,因为没有一个政治家敢得罪这些资本家,原本就紧张的救援物资和资金向工厂和企业倾斜,来自市民的呼声被置于一边。

  12月28日,日本八户市如期发生里氏7.5级地震。再次证明了李志永预言的正确性。

  这一次地震如同夺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就极度紧张的坂神地区民众精神彻底崩溃,很多人不顾一切,拖家带口,开着车向郊外逃生,一时间,所有的高速公路、高交桥全都堵塞,亮着红色尾灯的汽车连绵数公里,一眼看不到头。

  次生灾难随之发生,因为离家匆忙,有些市民忘记关闭火炉,以至于发生了火灾,而当消防队开着消防车前来救火时,原本就狭窄的居民区被逃生的市民车辆所堵,寸步难行,体形庞大的消防车难以进行,只能眼睁睁看着火越烧越大,将房屋彻底烧毁进而蔓延到周边住宅--

  一夜间,地震还没有来临,坂神地区发生数十起火灾,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随着李志永预言的1月17日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逃离预言中的地震范围,他们有的到乡下的亲属家暂居,有的来到郊外的别墅,还有的直接在公园里搭了个帐蓬。

  工厂和企业主也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如果真因为自己组织避灾不及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那就算自己有最多的钱,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可也免不了被民众唾弃,进而影响到企业影响,导致客户们不有愿意和自己打交道。

  工厂和企业开始安排员工轮休,方便他们将家人安置到安全地区,同时在厂房和办公楼内设置了多个安全屋,一旦地震来临,坚持上班的员工可以到安全屋内躲避。

  有些精明的厂主甚至转移了部分机械,万一地震导致原工厂停产,那这批转移的机械能够恢复部分生产。

  时间一点点流逝,全世界的媒体都把焦点对准了日本坂神地区。

  1月17日凌晨,最后一批市民自发组织的车队离开了李志永预言的地震区,他们听从了李志永的警告,没有走高架路,而是改走地面道路,虽然地面道路速度慢,但不会如同高架路那样在地震中倒塌。

  那些没有车辆,无力逃离市区的人们,则挤在公园、湖泊边等远离高楼的空旷地带,随身的包裹里带着衣服和饮食,安静地等待着灾难来临。

  工厂、企业时,坚持值班守夜的员工最后一遍检查加固的设施,然后进入了安全屋,将门紧紧关上,闭上眼,祈祷这所谓的安全屋真能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同时,坂神地区的电力、煤气管道、水管全部关闭,机场停飞,火车停驶,高速公路全部关闭。

  5时46分52秒,距离神户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岛,六甲断层地区发生了上下震动型的强烈地震。

  由于李志永的预警,日本专家早在该地区埋设了大量的监测仪器,地震一发生,海量数据就涌入地震救援中心,中心立刻通过电视电台进行了滚动播报。

  尖利的,被人们早已经遗忘的警报声在城市上空响起,听到警报声的人们紧紧抱着自己的头,缩成一团,似乎这样能给自己更多的保护。

  大地在颤抖,起伏,撕裂,翻滚,人们在尖叫,哭泣,高耸的楼房轰然倒塌,腾起高高的烟尘,碎裂的玻璃片如同刀片一样乱飞--

  地震波持续了十多秒,当大地再次平静下来后,劫后余生的人们欣喜地发现,因为自己提前避灾,幸运的没有受伤,可是放眼望去,市区里的很多楼房却倒塌了,有几处废墟里冒起了火头,也不知是谁家的炉子残存的煤气泄露了,早已经待命的消防车发着警笛开进了街道。

  在另一个时空,逃难的人群严重堵塞街道,以至于消防车无法及时救护,造成大面积的火灾。但是此时,消防车却一路畅通无阻。

  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不是中国专家的李志永的预告警告,正在凌晨熟睡的人们原本会伤亡惨重,而现在,绝大多数人们除了受到惊吓,却是连毛都没掉一根。

  可是,相对普通的民众,工厂和企业主们却一脸沮丧,他们低估了地震波的威力,虽然厂房和办公楼经过了加固,但依然有一些厂区和楼房受损甚至倒塌,精密的车床和仪器被埋压报废,短时间是无法恢复生产了。

  只不过,幸运的是,安全屋发挥了重大作用,躲在里面的员工安然无恙。只不过部分安全屋被倒塌的厂房埋压,急需救援,不过屋里有充足的饮食,可以支撑里面的员工度过好几天。

  日本政府部门一边全力开展灾后救援以及安置重建工作,一边再次派出一个专家团,专程赶赴中国向李志永道谢。

  此次坂神大地震,伤亡人数出奇得小,只有区区百余人,其中死者只有数人,而且不是直接死于地震,而是因为受到惊吓心脏病发作等特殊原因而死,可谓是地震救援史的一个奇迹。

  这一切,都是李志永的功劳。

  李志永会面了日本专家一行,这一次日本的专家们彻底地信服了李志永,他们恭敬地向李志永请教,日本今后是否会再次发生大地震。

  李志永叹口气:“日本发生大地震是早晚的事情,《日本的沉没》这部电影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手法,但是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日本的专家们顿时一阵沉默,《日本的沉没》这部科幻影片于1973年12月29日上映,引起了日本国民极大的关注,反映了深藏在国民心中的危机感。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这种岛国的危机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日本二战时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列岛整个儿座落在大地震带上,富士山更是个不定时大炸弹,终有一天,富士山的大喷发将把日本整个儿送入海底。

  但李志永又道:“不过请各位放心,我会及时把自己的异能看到的幻想告诉你们的,就如这一次坂神地震那样,帮助日本的人民逃离灾难。”

  一位日本专家苦笑道:“非常感谢李先生的大恩,我们日本上下一致决定,授予您日本荣誉国民称号,你可以在日本定居--”

  李志永连连摇头:“感谢你们的好意,不过我喜欢住在北京,日本嘛,去看看风光是可以的,什么荣誉国民、定居就算了。据我所知,虽然这次地震伤亡人员比我幻觉中要少得多,但是经济损失依然严重啊。”

  说到经济损失,日本专家们顿时唉声叹气,虽然由于李志永的提前预警,人员伤亡并不大,但是因为工厂和企业不愿意提前搬迁,结果在地震如期发生后,大批厂房、办公楼受损,业务受到极大的影响,经济损失预计在数百亿美元。

  李志永轻咳一声道:“请诸位放心,今后日本再有地震海啸,我一定会提前预警,尽量减少你们的损失。”

  一位日本专家摇着头道:“工厂企业对稳定生产有极高的要求,尤其是现代工业,都是系统化大生产,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有一家工厂停产,就会连累产业链上的其他工厂。日本是个岛国,有着特殊的地质环境,就算没有大地震,小地震也会频繁发生,如果工厂和企业有个稳定的生产环境就好了。”

  李志永淡然地道:“这简单啊,中国地大物博,又与日本一水相隔,如今已经有不少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坂神地区的工厂企业,完全可以把一部分生产线搬到中国来嘛。这里的土地价格便宜,人工成本低,赚得利润肯定比日本还要高。”

  日本专家们互视了一眼,他们虽然是地质方面的研究专家,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自然知道,近几年来,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颇多,但是大规模的搬迁生产线到中国却较少见。

  李志永又道:“别的我不敢保证,但我可以帮助日本的工厂主企业家在中国选定一个安全的区域,该区域在今后很长时间里不会有地震等地质灾害,可以让工厂企业从容经营。”

  李志永这卖的是空头人物,中国地域广大,沿海地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将来,发生地震的概率极低,随便选一个地方,就能让工厂企业安稳经营。

  话虽如此,日本专家依然向李志永表示了感谢。

  送走日本专家后,李志永松了口气,这拉日本工厂企业来华生产,是林千军的再三叮嘱,自己只得硬着头皮当了一回掮客,但是效果如何,究竟能不能吸引日本工厂企业来华,那却是天知道了。

  李志永并不知道,当掮客拉皮条的,可不止他一个,坂神地震后,中国沿海地区趁机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其中一项重点就是地质环境稳定,有史以来都没有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就差打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招牌了。

  这一波骚操作还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都是有应激反应的,尤其是遇到大灾难时,自然而然就产生了避险的意识。

  坂神地区的工厂主企业家在地震中损失惨重,自然而然想到了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有不少有远见的工厂主和企业家开始策划另设生产线。

  而李志永关于未来日本将有多次大地震的预言,更是坚定了他们的想法。

  这时,近在咫尺的中国自然而然落入了他们的眼中。

  不少工厂主企业家特意来到中国考察投资环境,令他们意外的是,虽然中国基础设施比日本落后,但是却也有不少优点--社会环境稳定,有一大批经过基础教育的劳动力,水电土地等价格便宜。

  不少工厂主和企业家开始盘算将生产线搬迁到中国的可行性,当然,最先进最精密的生产线是不可能搬到中国来的,这高精度的机床可不是普通工人能轻易操作的,但是一些需要密集劳动力的生产环节,却可以搬到中国来。

  日本的工厂企业主并不知道,这只是他们搬迁生产线的第一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企将把自己的生产线、研发中心,甚至总部搬迁到这个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统一大市场。

  这原本就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一条成功之路,王宇辰只不过是利用坂神大地震稍稍助推了一把而已。

  1995年5月,谢玲和方宁兰手挽着手,在泰国清迈的街头散步,5月的泰国已经很是闷热了,谢玲和方宁兰穿得颇为清凉,几个西方游客冲着她们两个东方美女肆无忌惮地打着口哨。

  谢玲脸皮薄,拉拉了低胸领的衣服,她现在也成年了,原来的飞机场已经变成了丘陵,脸上一片飞红。

  方宁兰在美国却是见惯了这一幕的,她冲着调戏她俩的西方游客比了一个中指,大大咧咧地对谢玲道:“别理他们,美丽就要展现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