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心里恐惧,你们害怕我这个老板。
而身为一个记者,在很多时候,你们将会面临超乎寻常的一些事件和突发影响,到那个时候没人会帮你们,你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
这也是周正给这些人教的一个道理。
话说他曾经在京都那边还担任过一个记者的职位,当时好像是他们一伙人去一个电子器材厂去取证了,然后让人家那个老板的小弟给找到了,那老板叫了一群小混混。
要把他们这些记者手里的设备给抢走。
而对于记者来说,手里的设备就是他们的第二生命,又怎么可能轻易的交出去?
结果就是一通乱打。
要不是周正聪明,早就把内存卡扣了下来,他们那顿打,算是白挨了。
白色的卡片直接被拉了起来,众人只看到上面是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大大的四个黑字是:准备不足!
这种题目,有点类似于名词解释。
刷的一下,齐刷刷的这些手,都举了起来。
周长没有办法去评判,这会儿刚好,祁尹人走了进来。
“通过刚才的监控摄像头看到,是最后面第2个举手的,谁要是不相信的话,可以和我去看摄像头。”
自然没有人敢不相信自家总编的话。
“其实,这个准备不足,是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这会给新闻采访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新闻报道不能真实、准确且充分的展示出其原本的实际意义。
新闻的全面性,也不能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对所有采访的人士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把握。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根据事件的采访保证采访的内容不会偏离主题。
也不能给采访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如果记者不能详细的了解情况,在采访过程中,就会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到采访中。
导致采访信息缺乏公正性和真实性。
甚至会是事件双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其实在我看来,充分的准备,除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外,我们在后续的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其的采访之后,也应该进行新闻的相应的整理。
就像是我们这次的准备,似乎充分,还是不充分?
有多少能用,多少不能用。
这些,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划分。”
“好,回答的不错!”周正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能够想到后续采访过程中的准备工作。
把工作的准备,不仅仅局限在前期的应用,还能够扩展到后期的方向上,算是一个不小的尝试了。
回答的算是挺高明的。
紧接着,接下来的卡片上写的是:采访问题比较肤浅应该怎么办?
这一次,回答的是一个女生。
在蜜桃杂志这么多记者里面很大一部分女人都是美编啊,编辑之类的工作。
也就只有一个独苗苗,是这里面的一个女记者。
众所周知,在2000年这会儿,记者其实还是一个比较吃香的工作。
但所谓的事项其实仅仅只针对于男性,因为记者这个活毕竟是三天两头往外跑,基本上就是出去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作息很不规律。
这对于女人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
但周正显然是低估了,眼前这个女人能够当记者的女人,又有几个没有两把刷子的。
只见这个穿着黑色Ol套装的女人站起来之后,看了一眼周正点了点头,紧接着就开始长篇大论了。
“首先在新闻采访时需,要对相关事件进行提问和回答,这是采访的重要形式。
在采访过程中,提问什么问题,怎样提问,将对新闻采访的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当前很多新闻记者的自身素质不高,采访的经验不足,在采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比较肤浅,缺乏深意。
在采访时,没能抓住事件的核心内容。
问题缺乏针对性,甚至问题偏离事件的主题。
还有一些记者的提出问题,大、空、模糊不详。
以至于,被采访者不知道其中的问题是什么意思。
问题缺乏特点,这种问题,得到的回答也都是比较广泛的。
还有一些记者,不注意场合就随意提问,就比如说,明明刚发生了一起列车侧翻事件,家属们全部都过来了,正在这边悲痛万分的却有记者上前去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不是明显找抽嘛!
所以,我觉得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必须需要提升自己的提问技巧,尽量做到不伤人……”
第二百七十八章 曾被论文支配(第一更)
作为整个京都生活报的唯一一个女记者,周正觉得眼前这姐们,发挥的还是不错的。
虽然从分析点上来说基本上只是照本宣科。
但后面的那一部分论证,他觉得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姑娘说了。
阐述了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技巧,而这个技巧的提问,也总共分为开放式的提问和闭合式的提问。
所谓的开放式的提问,指的就是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一些问题。
而对于回答这类的问题限制不严格,能够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显得得体。
而能够应用的范围则常见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的心理或感情上的距离。
只是这种提问模式,由于太过松散和自由,基本上很难将新闻的特点,或者是其深层次的含义来挖掘出来。
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受到跑偏性质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闭合式的提问,这一类的提问,指的是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
所需要应用的点,则是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这也是作为一点破灭的例题,因为闭合式的提问容易突破。
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的一种方式。
同时,这种提问方式也往往比较敏感。
所以说,记者的提问的过程中,要必须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以免会影响到提问人。
……
这些人毕竟都是他生活报的人。
周正之所以花费这么大的苦心,去帮助他们。
最深层次的原因,也在于眼下这么多人。
虽然说他们毕业于不同的学校,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吧。
但正儿八经学传播,或者是学记者、学传媒的人,就算是有,绝对也占不了这些人里面的50%。
因此,他才花了一周时间。
就是为了让他们补充采访中,所需要的判断和技巧。
原本就是本专业的人,就当是温习了一下,而那些压根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