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担心的,难道柏林政府还敢赖账不成?
其他国家就不一样了,不是谁都看好普波联邦,也不是谁都有底气保障债务安全。
比如说:奥地利国内的金融界就不借钱普波联邦,原因非常现实——维也纳政府在支持俄国人。
受政治上的影响,大家都不看好普波联邦,自然不会有人借钱给他们。
欧洲小国就更不用说了,且不说钱能不能保证收回来,关键是他们兜里也没有多少啊!
这种背景下,法国成为第二大债主、德意志联邦成为第三大债主也就不奇怪了。谁让你们兜里有钱,和柏林政府关系又不错呢?
本杰明不容置疑的问:“那么俄罗斯帝国呢?别告诉我,沙皇政府也从我们这里借了一大笔钱!”
加菲尔德无奈的点了点头:“很遗憾,首相阁下。沙皇政府确实欠了我们一大笔钱,当然没有普波联邦这么多,大约有五六千万英镑。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战前借的,也可以算进口俄国人农产品的预付款,还有一些是战争爆发后采购物资欠下的余款。
我们大致清点了一下俄国人的外债,没有任何意外,他们最大的债主国是奥地利,债务总额应该不比我们借给普波联邦的少。
大部分都是贷款,以及少量的债券,很少有采购物资的尾款。因为沙皇政府有过赖账的先例,大部分奥地利企业都要求现结。”
似乎是消息太沉重了,停顿了片刻功夫后,本杰明首相才缓过来。
“这是最糟糕的局面。我们不能看着普波联邦战败,维也纳政府也无法看着俄国人战败,这场战争已经不仅仅只是普俄两国的事情了!”
英奥对抗,又或者是英奥两国通过普俄进行一场代理人战争。无论是哪一种,最后的结局都不容乐观。
尤其是现在普波联邦在战场上处于下风,对不列颠来说更加的被动。想要让普波联邦翻盘,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外交大臣爱德华:“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实际上被债务绑架的主要是我们,奥地利还保留了主动权。
俄国人从奥地利贷款只牵扯到了几家大银行,又有领土做抵押,尽管估值高了一点儿,只要能够兑现,他们就不会血本无归。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不认为沙皇政府有违约的能力。反倒是我们麻烦大了,同样的债务牵扯到的人却是数十万,乃至于上百万。”
不头疼都不行,同时借钱给两家看似风光,实则是有苦难言。无论是谁胜谁负,都会有一笔债务违约,无非是多少的问题。
偏偏伦敦政府无法控制金融界,银行家们投资都是根据自己利益来的,国家利益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能够顺利收回来也就罢了,一旦出现债务违约,这些财团又会金蝉脱壳,祭出万能的“破产”大法。
当然,也有脑袋不灵光,或者是反应慢的,没有及时转移风险,把自己也给玩死了的蠢货。
幸好俄国人的信誉不好,肯借给他们钱的资本家少,要不然伦敦政府就要体会一次什么是真正的左右为难。
财政大臣加菲尔德摇了摇头:“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区别,即便是维也纳政府选择的余地更大,他们也不可能放任普波联邦赢得战争。
甚至他们还会很乐意借我们的手削弱一下俄国人,扫清他们统一德意志地区的一大障碍。
想想看,普波联邦战败解体,俄罗斯帝国元气大伤,我们的经济受债务违约遭到重创,还有比这更理想的局面么?
从受益者的角度出发,我有理由相信,眼下这种局面就是奥地利政府一手策划的。
当然,也可能是法兰西,不过我不认为拿破仑四世那个小屁孩,有这份儿能耐。”
……
第两百五十九章、沙皇的抉择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类似的事情,在国际政治外交中经常发生,很多时候都是政治需要决定“真相”。
比如说现在,迫于经济上的影响,伦敦政府不得不支持柏林政府,但是仅凭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必须要拉上法国人。
在这种背景下,黑手就只能是“奥地利”。从利益角度出发,恰好维也纳政府也有动机,这就更洗不清了。
洗不清也没关系,在普俄战争的问题上,英奥两国本来就站在了对立面,债多了不压身。
弗朗茨无所谓,亚历山大二世就头疼了。英国人一出手,他们的外交努力就废了大半。
没办法,外交真不是他们的强项,看看沙皇政府的国际声誉就知道他们的外交有多业余。
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那是对手同样是外交小白,双方在菜鸟互啄,勉强算是旗鼓相当。
不是说普俄两国没有优秀的外交官,真论起基层外交官个人能力,就算是有差距总体上也不会太大,问题的根子出在了决策上。
在国际外交中优秀的外交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要看上面的决策者,他们才是真正有权力决定一个国家外交的主。
很遗憾,普俄两国做决策的就没一个是擅长外交,下面的官员再努力也没用。
原时空德二帝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俾斯麦主政时期外交工作登峰造极,换人过后就一塌糊涂。
斯摩林斯克战役过后,外界普遍看好俄国人,沙皇政府也趁机加强了对北欧联邦的外交攻势。
雪中送炭难,锦上添花易。北欧联邦内部很多人都动心了,尤其是丹麦人正摩拳擦掌,准备报普丹战争之仇。
从战略上来说,只要北欧联邦现在捅普波联邦一刀,这场战争就结束了,不管毛奇有什么惊天谋划都没用。
可惜沙皇政府的行动太迟缓了,不知道是因为利益,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谈判迟迟没有取得结果。
随着英国人的插手,原本准备锦上添花的北欧联邦政府再次动摇,联手成了梦幻,俄国人错过了赢得战争的最佳机遇。
这还不是令亚历山大二世最头疼的,更麻烦的是“斯摩林斯克战役”胜利后,国内的乐观主义开始抬头。
很多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废物,都化身成了军事大家,对前线指手画脚。
“什么直驱入华沙”、“奇袭柏林”……各种奇葩战术层出不穷,听起来都很不错,随随便便就能够赢得战争。
嘴炮党不算啥,就当是在听故事,做事的时候,把他们说得先排除掉就对了。如果嘴炮党拥有社会影响力,情况就大不相同。
俄国这帮嘴炮党恰好就有社会影响力,某些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