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机坦克,块头太大、速度又慢,非常的不灵活,容易成为炮兵的靶子。
内燃机动力的坦克,性能不够问题,成本还贼鸡儿贵,性价比太低,根本就用不起。
奥地利都用不起,弗朗茨不认为普俄两国能够用得起。况且,他们也生产不出来发动机。
别看内燃机已经出现有些年了,实际上这玩意儿仍然是高科技。
除了奥地利因为弗朗茨的缘故,在这方面走的比较远外,别的国家根本就没有投入多少研发经费。
科技都是钱堆出来的,没有资金投入,自然难以取得成果。
“是,陛下!”阿尔布雷希特回答道
小插曲过去了,弗朗茨又问道:“南美地区的局势怎么样了,智利人有没有释放我们的船舶?”
伦敦政府装鸵鸟,把扣押船舶移交给了智利人,奥地利自然就寻智利政府的晦气了。
欺软怕硬一贯都是列强本色,从英国人手中要赔偿,和从智利政府手中要赔偿,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笑道:“南美那三个小朋友,还在厮打中,短期内应该不会分出胜负。
自从英国人把扣押船舶移交给智利政府后,事情进展就顺利多了。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扣押船舶上的物资不在了,我们正在和智利人谈赔偿。
如果不是英国人突然插手,我们现在就和智利政府签订了协议。
或许是英国人太贪了,引起了智利政府的不满,他们都想要引入我们和法国人的力量,制衡英国人。”
这是一个好消息,尽管智利的硝石不是唯一,奥地利也在殖民地上发现了一些硝石矿,但从成本上出发,还是进口智利人的矿石最便宜。
至于两国间的矛盾,在利益面前完全不值得一提。想到了这里,弗朗茨猛然间发现这一届智利政府也不简单。
向法奥两国卖好,看似出卖了国家利益,实则是为赢得这次战争奠定了基础。
不提前搞定两个大流氓,就算是击败了秘鲁和玻利维亚,他们也休想把好处吃到肚子去。
战场上赢得了胜利,却在外交上把战利品吐出来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智利政府明显是看明白了列强的本质,利用这次船舶扣押事件,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弗朗茨不禁感叹: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脱颖而出,都没有侥幸。
第两百三十八章、没有硝烟的战争
1879年对全世界来来说,都是转折性的一年,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受到了普俄战争影响。
受欧洲局势紧张影响,法奥两国都死死的盯着欧洲大陆,没有再出去搞事情,英国人也只是在南美插了一脚,主要精力同样放在了欧洲大陆。
三个大流氓都没有搞事情,别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这年头,殖民帝国的政治灵敏度都非常高,欧洲大陆局势紧张不集中精力在本土,万一局势失控怎么办?
殖民帝国都不搞事情,对那些朝不保夕的独立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终于可以过上几天舒坦日子了。
普俄战争开打,就连英法奥三国之间矛盾都被压了下去。为了共同的利益,三大列强早早就站在了一起。
当然,这个利益联盟并不可靠,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是三国实力失衡,这个联盟随时都可能土崩瓦解。
如果说普俄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更多还是在于战后;那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是立竿见影了。
受到影响的行业很多,几乎波及了每一个领域,其中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享受到的红利最大。
资本主义经济世界,新一轮的繁荣开始了。最典型的就是农业危机消失了,制造业产能过剩不复存在,繁荣的经济直接促进了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尽管战争才刚刚开始,战争带来的最大红利,还没有完全爆发,但资本家们充满了信心。
大量的热钱已经涌入市场,经济环境突然一下子好了。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招工广告,和战争相关的领域,工人工资都出现了小幅度上涨。
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仅十一月份奥地利新增投资额就高达16亿神盾,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七十六点四。
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流入了制造业,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显然投资者们是非常看好这次机遇的。
不光是奥地利,整个欧洲大陆都是如此。资本就像是疯了一样,不断的涌入各行各业,想要在普俄战争中分一杯羹。
看着统计的数据,弗朗茨眉头紧锁:“现在市场太过火热了,战争的消耗虽大,但普俄两国的钱包却有些。
无论英法、还是我们,都不会无限制给他们提供资金。要不了多久,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就会爆发,战后欧洲经济恐怕会哀嚎一片。”
经济大臣莱因哈特·哈尔德根解释道:“陛下,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前面的几次战争中,很多人都大发横财,他们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不光是国内,整个欧洲世界都是如此。根据经济专家们的估计,在最近两个月内,欧洲新增投资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至少百分之五十。
战后产能过剩,将成为欧洲各国共同的难题。这是一个巨大的麻烦,同样也是天大的机遇。
只要把握住了这个机遇,我们就可以趁机击垮法国人的制造业,削弱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年头没有反倾销的说法,自由贸易才是时代的主流。法国人还是没有顶住压力,在半年前加入了自由贸易体系。
“自由贸易”的核心就是: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阻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商品自由地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表面上来看,对大家都有好处,可以同时拥有全球市场,扫清了商品流通的障碍。
实际上,企业和企业、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直接反应到了市场竞争力上。
毫无疑问,资源匮乏的法兰西,在这一轮竞争中处于了不利地位。进口原材料的缘故,直接抬高了生产成本。
为了削减成本,资本家们自然要压低工人工资,而意大利廉价劳工的涌入,又为压低工资这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近十年时间,欧洲人均工资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三点八,而大法兰西的人均工资仅仅只是增长了百分之五点四。
这一背景下,法意民众之间的冲突自然是层出不穷,即便是巴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