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也是需要金钱支撑的,每一次选举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幕后交易。如果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谁会无偿赞助呢?
要是没有收入,政党又如何生存下去呢?没钱养竞选团队,没钱刷公众好感度,又靠什么赢得大选?
现实面前,政客们的节操通常都比较低。格尔斯顿首相也不例外,政党需要资本的支持,从一开始双方就交织在了一起。
……
在自由党的推动下,1872年10月21日,英国国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建立粮食战略储备》的提案。
10月24日,伦敦政府就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要,叫停了英俄粮食贷款交易。
经过一番象征式的谈判,一周之后伦敦政府非常不情愿的,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入了条约规定范围内的粮食。
毫无疑问,这都是做给民众们看的。真实原因还是为了替粮食资本家们善后,由政府接过了这笔损失。
英俄交易还是顺利进行,弗朗茨没有感到失望。货币霸权带来的利益更大,伦敦政府自然知道怎么取舍。
唯一超出意外的是,他没有想到英国人居然会建立粮食战略储备。要知道皇家海军纵横四海,遍观世界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匹敌,能够封锁不列颠的敌人根本就不存在。
这变故都是小问题,反正最终目的还是达到了。尽管没有能够搅和掉英俄交易,但是随着国际粮食市场的崩盘,还是让欧洲各国农业元气大伤。
这个年代可没有粮食补贴的说法,就连各项税收都不能少,政府肯减免农业税的,那都是重视民生了。
对大农场主来说,农业危机是兼并的大好时机,干嘛要减免农业税?没有这些税收,怎么能够让农民尽快破产?农民不破产,他们又怎么能够进行土地兼并?
减税是必然的,不过要等大家完成土地兼并过后,要不然就是在断他们财路。
欧洲农民大规模破产,同样也是弗朗茨想要看到的,奥地利的殖民地正缺人。
英法两国的移民他就不要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移民他也不指望,剩下的国家总是可以打主意的。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奥地利在殖民地的统治已经稳定了,完全可以消化掉一部分外来移民。
不像最初的时候,除了本土移民和德意志移民外,来自别的国家移民,弗朗茨都不敢大量接受。
就怕被人给反客为主了,在民族同化的问题上,通常都是人多的同化人少,想要反过来进行可不容易。
这也算是用粮食换人了,相当于奥地利抛售了一批粮食出去,换回来了一批劳动力。
第九十七章、奥波冲突
英国人建立粮食储备体系,也影响到了国际粮食交易市场,一直下跌的粮食价格终于稳住了。
不过这没有什么卵用,供过于求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粮食价格暴跌的黑锅虽然落到了俄国人头,但是聪明人都知道维也纳政府也是罪魁祸首。
既然是聪明人,自然会权衡利弊。黑俄国人无所谓,连沙皇政府自己都习惯被黑了。
奥地利就不一样了,维也纳政府上半年的粮食倾销,要是没有各国内部的资本家们参与,可不会那么顺利。
这个盖子一旦揭开,牵扯到的利益集团就大得去了。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去做。
圣诞节临近,维也纳已经拥有了节日的气氛。1872年维也纳的冬天,天气格外的暖和。没有下雪,就连寒风也很少。
就在这个时候麻烦上门了,1872年12月21日,波兰政府向奥地利外交发出照会:要求奥地利交出强占波兰的土地,否则后果自负。
好吧,接到这份外交照会后,维也纳政府就惊呆了,弗朗茨也被吓着了,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会有什么恐怖后果。
最近一段时间波兰反奥气焰高涨,弗朗茨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把这当成一回事,强者从来都不在乎弱者的想法。
在他看来,波兰人再怎么闹腾,也就是在家里喊几声口号,撑死了也就递交几分外交抗议书,然后就该干嘛干嘛。
为了收回当年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旧地,波兰政府建立过后,也多次向维也纳政府提出要求。
这种行为弗朗茨是理解的,不管收不收的回来,政府都必须要做做样子,不然怎么向民众们交代呢?
维也纳政府一直都没有回应过波兰人,直接当他们不存在。让弗朗茨万万没想到的是,波兰政府居然敢递交一份语气如此强烈的外交照会。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正式外交照会和私底下发发牢骚不一样,这是需要负责任的。
没什么好说的,弗朗茨当即召开了内阁会议,准备寻波兰政府的晦气。
“波兰人这是受了什么刺激,还是有人给了他们底气,自认为可以对我们趾高气昂了?”
了解弗朗茨的人都知道,这是生气了。波兰能够独立,奥地利也是暗中出了力的,没有索求回报也就罢了,现在波兰政府居然蹭鼻子上脸。
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奥波领土纷争,就是一笔烂账。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谁强谁有理。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解释道:“陛下,波兰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危机爆发后,波兰的农产品进出口额急剧下降。
前段时间为了应对危机,我们提高了波兰农产品输入的关税,引发了波兰政府的强烈不满。
波兰的农产品大约有34是出口到奥地利,加工完成后再销往国际市场,提升关税后两国农产品贸易额锐减了三分之二。
这直接导致了波兰国内大量的农产品滞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波兰政治局势已经不稳。
波兰人这个时候发出外交照会,可能和他们国内的局势有关系,政府想要借机专业国内矛盾。”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际市场在不断萎缩,奥地利不得不削减产能,不少从事农产品加工的资本家都开始转型。
这种背景下,肯定要保护国内农业,减少农产品进口进口成为了必然。
早在农业危机爆发前,维也纳政府就做好了放弃农产品加工业的准备。没有办法,这个产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能作为初代工业。
最近这些年,欧洲各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市场竞争越发的激烈。奥地利能够保住农产品加工业的霸主地位,主要是控制了大部分原粮产能。
显然这种情况无法持续下去,从农业危机爆发过后,各国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