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库中bào zhà,就算是不在乎huo yào、重金属中毒,水库也储不住水啊!
不得以,英国人只能修建大量的储水池,这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要解决这么多人的饮水问题,可不是一项小工程。
这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要是不解决渗漏问题,估计等不到冬季,水就漏光了。
为了节约用水,开普敦的英军早就开始限量供应,白人士兵每天5升水,印度士兵每人每天3升水。
仅仅是饮用水,这差不多是够了,剩下的大概可能用来擦一把脸,英军士兵节省点儿用,估计能够擦拭一下身体。
这只是理论上,生活用水不仅仅只是饮用。人不可能一直都不洗衣服、不洗手、不洗澡,当然这个年代印度人确实不怎么洗澡。
这个供应量,仅仅能够保证生存,别的就不要指望了。除非英国人开挂玩儿海上淡化,不然根本就满足不了需求。
开普敦内部情况没有办法侦查,但是每天进入港口的船舶数量,还是无法保密的。
每天进出开普敦船舶数量减少,这是数学题很好计算,谁都知道这是运输的物资在减少。
没有足够的物资,开普敦早晚都会沦陷,这让谈判中的“布尔共和国代表”更加底气十足。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瘟疫一天不结束,城外的“布尔共和”就一天不敢攻城。
好望角固然重要,但对奥地利的重要性也就那样,还不足让弗朗茨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里。
物资缺乏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要削减驻军人数就可以了,反正瘟疫就是最好的屏障。
要是冒着瘟疫攻城,等占领了好望角,这支布尔共和队也差不多打废了。这个“废”不仅仅是指伤亡,更多的还是军心士气。
当士兵厌战,不愿意为国家卖命了,战斗力再强悍的军队也会瞬间变成软脚虾。
看着冬天一天天临近,英国人还是撑不住了,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
1871年6月18日,英布两国在开普敦城外的军营内签订了停战条约,宣告了这场持续一年多时间的大战结束。
条约内容:
1、英国同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的战争完全是一场意外,为了世界和平,双方自条约签订之日起结束战争;(1817年6月18日)
2、英方支付360万英镑的赎买金,回购开普敦方圆200英里的土地;
3、双方互相交换战俘,人数超过部分按照国际惯例支付赎金。约定价格为:士兵每人180英镑,军官根据级别、爵位高低,从300英镑~20000英镑不等。
没有追究战争责任,没有提战争胜负,仿佛就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小冲突,不值得一提。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列颠也是要面子的,让他们承认战争失败,可没有这么容易。就算是开普敦殖民政府肯接受,伦敦的官老爷们也不答应。
割地赔款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伦敦政府承受不了战争失败的政治影响,反倒是土地赎买金和战俘赎金,更加能够令人接受。
反正丢掉的土地,大都是南非殖民公司的,又不是英国政府的。
脸皮厚一点儿,就当殖民公司殖民活动失败,伦敦政府再从布尔人手中买回一片殖民地好了。
战俘赎金更简单,欧洲社会不排斥这个。如果这次被俘人数有点儿多,支付的赎金数额比较大,一句交换俘虏都盖过去了。
如果真不要脸的话,还可以宣布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在战略上粉碎了敌人图谋好望角的阴谋,逼迫敌人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从来都是如此,包括这次英布战争,都可以甩锅给南非殖民公司。反正这家倒霉蛋公司,在战争中就已经破产,没有人会出来辩白。
事实上,德尔福总督已经开始做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政客,就算是打了败仗,签订了不利条约,还是要把战争责任降到最低。
不管怎么说,开普敦殖民地还是保住了。尽管是缩水版的,可是英国民众不会知道,没有人会关心万里之外的开普敦殖民地究竟有多大面积。
顶点12
第六十九章、为了不当非皇而努力
南非战争结束了,作为胜利者的一方,维也纳政府却高兴不起来。现实再一次证明了现代化战争,依靠战争赔款已经无法弥补损失。
通过停战条约,维也纳政府拿到了300万土地赎买金,加上俘虏的赎金,合计是61268万英镑,折合神盾122536万。
看起来这是一笔巨款,但是和战争支出相比,就是杯水车薪,连四分之一的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这还是建立在法国人暗中出力的情况下,要不然的话,付出的代价还会更大。
获得的战利品,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因为战争的缘故,从英属南非获得的土地,连土著部落都找不出到几个,更不用说移民了。
如果不是战略上打通了南非出海口,将英国人的势力压缩在了一隅之地,保障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安全,那就是彻头彻尾的亏损。
战争获胜了,不管损失怎么样,论功行赏是少不了的。
不过毕竟是顶着布尔共和国的马甲打的,后期战功结算就要绕个圈子,等奥地利兼并了这些地区再进行结算。
原本布尔共和国内部的权贵,除了少数做出正确选择的聪明人,剩下的都在这一轮洗牌中泯然众人矣。
这是体量上的差距,原来的布尔共和国,拥有几百工人的都是首屈一指的大资本家,到了奥地利这就是乡镇企业的规模。
随着英国人的入侵,他们谈条件的资本也随之消失。这个坑是他们自己挖的,荒废了军备,英国人入侵必须要求助奥地利。
原本以为奥地利必须要依赖他们这些低头蛇,然而他们猜中了开头,没有猜对结尾。
英国人的实力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强,这就让奥地利对他们的依赖性大减。聪明人及时调整心态,立即投靠了过去,自然不会有什么损失。
反应慢了一步的就悲剧了,经济上的损失姑且不论,政治上的话语权也被削弱了。原本在布尔共和国政府中的关系,现在已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进行权利洗牌,如何提拔忠于奥地利的人上位呢?
这些自带干粮过来打仗的贵族,也不是没有利益诉求,显然也要在权利重组中分一杯羹。
就算是根基不在这里,不会留下来发展,安排一个家族子弟过来发展还是可以的。树大分支,这是老牌贵族们的存身之道。
这些新的利益集团,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