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反战情绪高涨,最近十几年的几次战争,让英国民众非常反感战争,想参战都要先摆平国内。
麦克林不是理想家,不认为欧洲各国就要按照他们的剧本走。无论是拿破仑三世,还是弗朗茨,他们主要成就都在政治上。
遇到这样的对手,可比拿破仑更加难对付多了。万一操作不好,拉满了两国的仇恨,法奥两国不自相残杀,反而直接向他们杀过来,那怎么办?
要知道法奥同盟可还没解散,这个联盟不是针对他们,还能够针对谁?
加入这个联盟,再分化法奥两国,才是上上之策。
如果做不到后一点,大不了后退一步,三国联手主宰世界,不列颠只要想办法成为联盟的老大就行了。
可以说英国人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全面,现在的唯一麻烦就是怎么说服法奥两国同意结盟。
麦克林心里在盘算,最初的方案已经失败了。现在可以拿出什么地方的利益收买两国,并且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不列颠的利益。
割自己的肉那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是慷他人之慨,牺牲其它国家的利益达到目的,才是他们最擅长的。
夜已经深了,在盘算中麦克林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完成了这次外交上的博弈,奠定了不列颠的世界霸主地位,还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
……
为三国同盟头疼的不只是麦克林,凡尔赛宫灯火通明,拿破仑三世也在为这个问题而烦恼。
不要以为亲英派,就不会反英了。在利益面前,政治人物的立场随时都可以转变。
在不列颠生活过的拿破仑三世,非常清楚英国人的可怕,甚至一度还患上了恐英症。
时间总是会淡化一切的,十几年的帝王生涯,让拿破仑三世对英国人的恐惧逐渐淡去。
现在的法兰西远非当年可比,和英国人的实力差距实际上并不大。不过拿破仑三世对英国人的忌惮之心,从来都没有淡化。
明明英国人是一个海军强国,对法兰西的威胁虽然大,却还没有到能够致命的地步。真要是拼起来,两败俱伤法国人还是做得到的。
反倒是同为陆军强国的奥地利对法兰西可能造成致命威胁,然而拿破仑三世对奥地利却有着十足的信心,根本就没有那么忌惮。
内心深处的观念,也是决定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如同后世的俄罗斯,明明综合国力已经掉队了,但是在大家的意识中依然是世界第二强国。反倒是……
这个问题是弗朗茨和拿破仑三世差不多,他也忌惮英国人,却没有把法国人当成致命威胁。
同为陆军强国又怎么样?心里就是不怂,反正地理位置决定了,法奥两国很难打到对方的核心区域。
阿尔比斯山脉不适合大军行动,这就意味着从意大利地区打不过了,而另外一边更不用说。
纵观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人都从比利时进攻法国,就知道南部地区不适合大军行动。
绕道比利时,可意味着同时还要越过普鲁士,双方才能够开打。
虽然欧洲没有假道伐虢的典故,可柏林政府还是不敢借道的。当然他们就算是肯借道,大家也不敢过。
除非先占领比利时和莱茵兰地区,要不然大军刚过就被切断了后路,岂不是要悲剧了。
因为互相不视对方为威胁,所以法奥两国在共同的利益下结盟了,双方都信心十足的等待战略布局完成后,再慢慢压倒对方。
对付英国人就不行了,无论是奥地利海军,还是法兰西海军,都没有压制皇家海军的实力,最乐观的估计也就是两败俱伤。
这也是拿破仑三世时代,英法关系回暖后,并没有能够更进一步结盟的原因。
现在也不例外,法奥两国都视英国人为最大的敌人,英国人也持同样的态度。要和自己的敌人结盟,自然是不容易了。
喝了一口现磨的咖啡,拿破仑三世叹了一口气。他不想和英国人翻脸,偏偏约翰牛又在阻扰他吞并意大利地区。
内心深处拿破仑三世已经做出了决定,如果英国人肯默认法兰西的扩张,那么大家就结盟,反之就不用谈了。
如果结盟不能给法兰西带来利益,那么就不和英国人玩了。
……
第三十五章、收买拉拢
三国谈判很快就陷入了僵局,法国人要求吞并意大利地区,奥地利则提出要兼并德意志联邦,这都不是英国人可以接受的。
这么一来,就相当于同时放出两个大帝国,尽管法奥两国本来就是大帝国,英国人还是不愿意看到两国继续壮大下去。
如果让法奥两国都完成了各自的战略计划,不列颠的世界霸主地位就不稳了。
要知道,法奥两国从来都没有正式承认过英国人的霸主地位,两国内部一直都有挑战英国人海上霸权的声音。
现在已经不是二十年前了,当时英国人工业总量就超过欧洲的总和,国力上的绝对差距让英国人成为了霸主。
然而,随着大家工业革命的完成,这种差距逐渐缩小了。靠着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现在奥地利每年的工业总量,几乎和英国人不相上下。
法国人也比英国人差不了多少,估计吞并意大利地区过后,再过上三五年,法兰西的工业总量就能够反超英国人了。
这是本土面积大、人口多的优势。虽然人均还是比不了,可是架不住人多啊!
奥地利本土人口已经高达6976万,年内就可以迈过7000万大关;法国一旦吞并意大利地区,总人口就会超过5400万。
而英伦三岛的总人口才有三千两百多万,他们的人口出生率在35左右,远远超过了法兰西,却又低于了奥地利。
这种差距短期内还看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这世界上永远都不缺聪明人,人口对国家实力的影响,自然有人看出来了。
只不过伦敦政府中很多人,都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带偏了,忽视了工业时代生产力进步,和殖民时代降临增加了人口容量。
爱尔兰大饥荒就是在这一理论下发生的,政府的官僚们认为英伦三岛人口够多了,故意坐视大饥荒发生。
这套理论实际上也没错,土地能够容纳的人口确实有限,只不过马尔萨斯是上个世纪的人,按封建时代标准计算的。
工业时代就不一样了,按照奥地利人口专家的估计,本土能够容纳的人口还可以增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