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1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资本推动了殖民地经济发展,然而这个年代海外投资就是殖民扩张的急先锋。

输入各种乱七明传播者自居。

弗朗茨问道:“英国入侵埃塞俄比亚只是时间问题,殖民部有什么计划?”

殖民大臣约西普·耶拉契奇回答道:“陛下,双方实力差距巨大,这场战争没有悬念。

我们的势力范围已经和埃塞俄比亚接壤了,这个非洲国家领土面积很大,英国人一口是吞不下去的,殖民部计划分一杯羹。”

这个分一杯羹,恐怕不仅仅只是一杯羹。就算是一口吞下大半个埃塞俄比亚,弗朗茨都不会感到丝毫意外。

英国人要遏制奥地利在非洲大陆上的扩张,就是因为奥地利在当地的实力太强了。

如果不加以限制,他们早晚会被赶出去。只要了解情况的人就知道,最近英国在非洲大陆发展的殖民公司过得多么不如意。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日子真的没法过。好不容易建立殖民据点,马上就要被现代化的非洲军队袭击。

袭击者都是非洲土著,自然和奥地利没关系了。没有证据,伦敦政府也无能为力。

派出军队围剿,那就是扯淡。在茫茫非洲大陆中,怎么把袭击者找出来?

为了报复,英国人也组织了黑人部队,双方杀的是昏天黑地。

最后先撑不住的还是英国人,不是他们不善战,主要是英国人少。

巅峰时期,每年都有高达数千人的士兵伤亡,很多英国殖民公司因为赔不起抚恤金而破产。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在非洲大陆的殖民地不可避免的萎缩。直到两国达成协议过后,情况才发生了好转。

英国人是善于总结经验的,很快他们就发现,只是深入内陆丛林地区才会吃亏。在沿海地区建立据点,依托工事守卫,还是很安全的。

现在英国人扩张就是一路修要塞,有要塞工事在,就不怕黑人部队的偷袭。

这都是暗地里的斗争,奥地利军队不可能亲自下场,双方算是僵持了下来。

因为成本的关系,英国人在非洲大陆的扩张速度遭到了遏制,很多时候还被迫放弃势力范围。毕竟下黑手的不只有奥地利一家,法国人也没少干这种事。

敌人多了,很多时候被偷袭后,连是谁干的英国人都搞不清楚。栽赃嫁祸这些都是常规手段,在殖民上争夺中大家都没有节操。

这也是英国人急着想要占据埃萨俄比亚的原因。只要掌控了这里,他们才会有数量庞大的炮灰部队,和奥地利打地下黑战争。

弗朗茨面不改色的说道:“暗地里派人出售军火给埃塞俄比亚,让他们抵抗的激烈一下。”

第一百一十二章、债主的烦恼

指望非洲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那是非常不靠谱的。他们真要是有这么强的战斗力,殖民时代早就终结了。

不过坑还是要挖的,不管有多大作用,至少可以拖延英国人的扩张速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都是有极限的,作为世界第一殖民帝国的大英帝国也不例外。

人口是一个硬伤,英伦诸岛加起来也就三千万人。在欧洲四大列强中排名最后,随着法奥两国工业化的完成,大家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

不需要等到二十世纪,现在本土的经济总量,英国人就变成了欧洲第三、世界第五。

当然,他们依然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这个年代经济总量中,农业还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以至于英国人排名还在印度后面。

没什么好奇怪的,人多未必力量大,至少经济总量大。

遗憾的是经济总量不等于国力,决定国家强弱的是工业,大英帝国仍然是世家最强大的国家。

不过在扩张中他们就吃亏了,英国人口不足法国的三分二(含撒丁),不足奥地利的一半(含巴尔干)。这其中还有几百万离心离德的爱尔兰人,天天想着要独立。

人口不足偏偏英国人的殖民地面积又大,平均下来每个英国人都有超过1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近东战争过后,伦敦政府开始避免欧洲战争,这就不难理解了。

要维护这个殖民帝国可不容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殖民者倒下。要是再打几次大仗,英国人会撑不住的。

这就是弗朗茨眼中的机会,在殖民地给英国人找麻烦,表面上不起眼,实际上积少成多,慢慢消耗他们的人力。

这次埃塞尔比亚战争,就是一次好机会。只要能够给英国人带来上万人的伤亡,弗朗茨就知足了。

打赢英国人是不存在的,英国陆军不是意大利陆军,这种世纪性的笑话还闹不出来。

……

在英军杀往埃塞俄比亚的路上,伦敦和会已经发生了变化,俄国人的外交手段实在是不敢恭维。

瑞典确实支持他们了,不过不是俄国人的功劳,主要是丹麦王国发挥了作用。

帮亲不帮理,丹麦王国可是即将成立北欧联邦中一员,瑞典这个老大自然要照顾他们的情绪了。

从现在开始,普鲁士王国又增加了一个敌人,即将成立的北欧联邦。

当然,这个敌人威胁很小,丹麦人占据不了新政府的主导地位,最多也就是敌视,还到不了引发战争的地步。

德意志联邦帝国确实感受到了普鲁士的威胁,然而没有什么卵用,俄国人没有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中立。

剩下的国家自不用说,瑞士中立那是人家号称:永恒中立国,不需要公关,剩下的国家都是普鲁士的支持者。

差点儿忘了,黑山公国和希腊也是支持俄国人的。前者一直受到俄国人的扶持,后者只是为了抱大腿。

普鲁士远在千里之外,得罪了没有关系。而俄国人近在咫尺,希腊人得罪不起。

从支持国家来看,俄国人不仅仅是数量上处于下风,份量上也没法比。

为了让俄国人不至于输得太难看,韦森贝格不得不硬着头皮提议,削减谈判代表人数。

除了英法奥三个调停国外,就只有参战国列席,剩下的国家代表都变成了观众席。

好在俄国代表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够聪明,先后打发了中亚四国和东方帝国,签订了停战条约。

俄国人的虎威犹在,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过后,这些国家果断的选择了沉默。至于普鲁士盟友,抱歉,他们从来都没有结过盟,自然不存在盟友义务。

见势头不对,奥斯曼帝国也退缩了。俄国人放弃了上一次战争中在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