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1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帝国议会上做出承诺,奥属非洲放弃向欧洲出口粮食的权利,换取国内农民阶级的支持。”

不冲击本土的农业,这是菲克尼男爵冥思苦想出来的对策。目前奥属非洲粮食产量并不高,基本上也就自给自足,每年的出口额不足五十万神盾。

这不是政府限制,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种植经济作物明显更加有钱途,看在钱的份儿上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男爵阁下,现在奥属非洲劳动力缺乏,种植粮食的人不多,我们可以做出这个承诺。

可是随着移民的增加,开发出来的土地也在日渐增加,如果放弃粮食这个产业,未来大家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丹尼尔伯爵,他就是非洲大陆为数不多的粮食生产大户。不要看粮食利润低,可是胜在有保障。

经济作物的价格波动很大,利润虽然比较大,可是一个不好就要滞销,反倒是粮食价格比较稳定。

因为波兰地区沦为战场,俄国人少了一个粮仓,最近两年国际粮食价格还增长了八个百分点。

涨价过后,粮食的利润已经赶得上经济作物了。丹尼尔伯爵正在扩充产能的,自然不想失去欧洲这个大市场。

菲克尼男爵耐心的解释道:“这是未来的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改变殖民地的地位,让非洲本土化法案通过。

国内的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开发非洲大陆,维也纳政府还准备出台一部刺激人口增长的法案。

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假如本土人口增长一倍,那么不用我们推动,帝国政府会主动让我们输送粮食的。”

如果化肥没有被发明出来,菲克尼男爵的预言要不了多久就变成现实。以目前国内的人口增长速度,三十多年后帝国人口就会增加一倍。

直接后果就是奥地利将由粮食出口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到时候除了俄国人外,全欧洲都要缺粮。

这美好的前景,就是刺激他们投资农场、种植园的动力。或许在利润上比不上工业,可是他们这是一项长期买卖,而一家工厂的生命周期不到十年。

在德意志地区一直都是地狭人稠,这种背景下大家非常重视土地,很多人都坚信土地是不会贬值的。

殖民地开辟过后,这一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不过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土地是最有价值的产业。

这也是为什么奥属非洲上面农场、种植园遍地,而其它欧洲各国的非洲殖民地大都是一片蛮荒。

不是各国政府不努力,问题是移民不愿意去种地,为之奈何?

犹豫了一会儿,丹尼尔伯爵点了点头表示默认。大不了削减粮食产量,改种经济作物,这个损失并不大。

为了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这点儿代价他还是愿意付出的。为了把终身制贵族变成世袭封地贵族,他已经投入太多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出乱子。

1866年9月1日,就在帝国议会争执不休的时候,奥属非洲代表在帝国议会中做出承诺: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过后,不向欧洲大陆出口粮食,冲击国际粮食价格。

转折点出现了,即便是最反对非洲本土化的议员,这个时候也没意见了。

只要能够保住国内的粮食价格不受冲击,那么一切都好商量了。至于别的产业,非洲殖民地还没有冲击奥地利的资格。

在维也纳的大移民战略下,奥属非洲可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人工成本比本土都高,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工业可言。

未来那就更加不用担心了。能够把非洲大陆发展到赶上本土的地步,弗朗茨估计做梦都会笑。

大不了欧皇变非酋,有那么大一片基业,足以支撑帝国的百年霸业,再往后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世界变化那么快,谁知道人类哪天就冲出了太阳系,又或者是运气不好明提前夭折了呢?

最大的障碍不存在了,1866年9月1日,奥属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议案在帝国议会全票通过。

代表团们的承诺,也被写入了法律中,成为了本土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此扫清了奥地利海外殖民地本土化的法律障碍,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殖民地本土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能随便什么偏僻角落,都拥有本土化的资格。具体限制条件,这就需要政府仔细研究了。

帝国议会的决定通过报纸扩散了出去,从维也纳向欧洲、乃至全世界扩散。心情大好的弗朗茨提笔写了一篇相忍为国,高度赞扬了奥属非洲代表团的做法。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这不是弗朗茨在幕后遥控,而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一让步,或许付出的代价不算大,带来的效果却非常明显,打消了国内农民阶级的担心。这个群体或许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不高,可是他们人数众多。

现在奥地利的农业人口依然有近三千万人,只有这个群体稳定了,帝国才会稳定。

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只要不冲击粮食价格,广大农民自然不会反对帝国本土再扩大一些。

相忍为国的诞生,迅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宣传口号。

这不是弗朗茨章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在拍马屁。主要还是政治正确,有助于消除地域矛盾。

当然,这是建立在弗朗茨提出的前提下,如果是普通人提出来的,估计浪花都溅不起来。

这是成功者的特权,看看奥地利的地图就知道了,现在他已经是当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第九十九章、激进派≠作死派

殖民地本土化是一项长期性国策,或许会持续上百年时间。维也纳政府不可能直接让奥属非洲并入本土,那意味着灾难。

统治成本、长治久安、文化、战略布局等方面都要考虑。

成本上来说,首先要当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至少不需要中央政府往里面贴钱。

毕竟本土化后行政成本会增加,社会福利性支出也会大幅度增长,比如说医疗、教育、交通……

这些都需要钱,如果中央政府从地方上收的税足够多,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反之,地方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中央政府收不到税,那么要划拨这些建设款项,就存在问题了。

经济上满足了条件,接下来就要看人口组成了。为了保证长治久安,拥有神圣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