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稳住,靠的就是自身丰富的资源。
在弗朗茨看来,“资源”才是殖民的核心。在这一理念下,才有殖民地本土化运动。
犹豫再三过后,弗朗茨没有直接驳回这份“异想天开的计划”。他非常反感画大饼,可是又不得不画大饼非常有效。
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异想天开的计划,比如说:英国人的2c计划,从开罗到南非直接由南到北。
包括: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南非、坦桑尼亚。
这份计划尽管很庞大,可是约翰牛最后实现了。然而没有维持多久,殖民帝国就崩溃了。
作为后来者德国人也搞出了“条顿非洲计划”,这份计划野心不算大,仅仅只包含了:纳米比亚、安哥拉、刚果、坦桑尼亚。
战略能否成功看实力,和野心大小没有关系,所以这份战略夭折了。
法国人的“2s计划”就有些变态了,在占领北非过后,法国人还准备从塞内加尔杀到索马里。
这份计划和奥地利的战略计划也差不多,“几内亚到索马里”和“塞内加尔到索马里”差距并不大。
至于奥地利的南临布尔人共和国,目前已经勉强实现了,在津巴布韦地区出现了千人殖民据点。
北至利比亚也没有难度,毕竟那是非洲内陆地区,竞争对手还够不着这片区域。
唯独东至索马里,还是遥遥无期,中间隔着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当然从乌干达、肯尼亚绕过去也可以。
实际上操作起来,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奥地利的殖民战略,把这些地区一起划了进去。
不管怎么说,精神上是值得肯定的。既然这份计划被送了上来,那么就代表着殖民部认为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这个成功不是所有目标都完成,只是说在战略上完成计划,中间少了几块殖民地,那是在所难免的。
考虑到现在是殖民地本土化的关键时刻,弗朗茨默许了这份计划存在,当然具体实施的时候,肯定不能这么生搬硬套。
比如说:有河流连通的地区优先、沙漠地区靠后,土著实力强大的地方先搁置,可能引发冲突的地区要克制住扩张……
这个年代,非洲大陆没有国界线,大都一帮土著部落,谈国家概念还是太扯淡了。
这份殖民战略,自然不会跟着后世的国界线走了,实际上弗朗茨也没有办法在地图上把后世的国界线找出来。
经过一阵修改,弗朗茨成功的把这份战略计划压缩了下来。
比如说:北非的沙漠就不和法国人争,反正这个年代也控制不了。
具体来说就是:大半个马里不要了,尼日尔地区也基本上不要了。如果不是为了连接利比亚,乍得弗朗茨都准备放弃,现在是勉为其难留下的。
东部的埃塞尔比亚、索马里,也被弗朗茨排到的最后,其它地区没有占领前,不会打这些地区的注意。
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排到了倒数第二序列,基本上属于被放弃地区。剩下的地区就看手下人的能耐,能拿下多少算多少。
这么一来,这份计划就缩水了差不多三分一,可行性大大提高了。
占据大半个非洲大陆太拉仇恨了,可是占据三分一、或者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非洲大陆,弗朗茨认为有可能成功的。
这是实力+先手优势共同决定的。一旦本土化战略成功,又是一个移民高峰期。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在非洲大陆上弗朗茨就不惧怕任何挑战。
就比如说现在的西非地区、刚果地区,当地有上百万人口,谁有能力把这些地方抢走?
战争也是需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利益,根本就不足以令殖民帝国发动战争。
非洲大陆上能够引发列强战争的,除了南非的金矿外,别的地区都不足以令大国兵戎相见。
实际上,南非的金矿也不值得两个大国血拼一场。尽管黄金储量高,可是在开采出来前,也就那么回事。
不要看每年几百吨的产量,实际上黄金开采也是需要成本的,要靠黄金收回战争成本,弗朗茨不觉得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实现。
第七十五章、司法不加身
渥太华,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到了1865年9月份,多方会谈终于有了初步结果。
在英法奥西四国的干涉下,美国联邦政府承认南方邦联和印第安人独立,美国正式分裂。
存在争议的马里兰州和西弗吉尼州,支持北方政府的地区加入联邦,支持南方政府的地区则加入邦联。
如果发现南北两个政府的国土面积交错在一起,不要奇怪。这次民众自由选择加入哪个政府,最后是以镇为单位的。
毫无疑问,这是英国人的手笔,他们是专业的。现在就把南北双方的矛盾埋了下来,可以想象未来的美洲会很热闹。
南方邦联政府包括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佛罗里达、亚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弗吉尼亚、田纳西、阿肯色、密苏里、肯塔基、以及马里兰和西弗吉尼的部分地区。
亚利桑那地区和新墨西哥地区也被划入了南方政府。大致是今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印第安酋长国就有些可怜了,被夹在南北政府的中间位置,地盘也只有可怜的印第安人聚居区。大致是今俄克拉荷马州)
分裂后美国,综合国力依然是北方政府占优势,拥有17645万人口,继承了美国近三分之二的工业、和632领土。
南方邦联政府紧随其后,拥有11984万人口,继承了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工业、341的领土。
印第安酋长国可以忽略不计,人口没统计过,反正不超过100万,领土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工业几乎为零。
备注1865年的美国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后世的海外岛屿大部分也不在内)
当然,这只是大家达成的初步协议,具体细节还要继续扯皮。尤其是国界线问题,这还需要时间确定。
不过这不影响大家签订条约,在英法奥西四国的督促下,1865年9月12日,林肯政府不情不愿的签订了这份停战条约。
条约的签订也意味着林肯政府执政时间的结束,不需要别人催促,次日林肯就向国会递交了辞呈。
这会非常的顺利,没有半点儿波折。最大的黑锅都背完了,自然有人上来接盘。只等选举结束,林肯政府就可以走人了。
内战结束,联邦政府再次回到了华盛顿。不管怎么说,这里都还是联邦的首都。
即便是被打成了废墟,他们也必须要回来。这是政治正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