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的情况更加糟糕,敌人的炮弹随时都有可能飞进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城市的秩序已经崩溃。
就在昨天下午,奥斯曼政府大楼也在敌人的炮火中垮塌,苏丹政府留下来配合我们官员慕斯德拉帕夏当场死亡。”
现实情况,比他们说的还要严重,如果不是俄国人的炮弹没有准头,他们的损失还要更大。
原本留下城内的居民,就是为了让他们给法军提供服务的,让士兵们在作战的闲暇,可以享受正常生活。
这是借口,真实原因是苏丹政府没有能力疏散城内这么多人口。有能力离开的早就跑了,剩下的平民想跑也不知道该去哪儿。
现在麻烦大了,君士坦丁堡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俄国人的炮弹随便打到城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带来大量的损失。
突如其来的炮火打击,第一时间就让城市的秩序崩溃。苏丹政府早就迁都跑路了,留下来维持秩序的官员又领了盒饭。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皱了皱眉头,狠狠心说:“命令部队维持城内秩序,把那些四处乱窜的人群给我驱逐出去,允许士兵对不听劝告的人开枪。”
这个命令非常的残酷,君士坦丁堡内会法语的可没有几个,就算是想听劝告,他们也听不懂啊!
把人群驱逐出城,更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逼。不要以为离开了城市就安全了,现在双方正在交火呢?突然一群人出现在了两军之间,想想就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难道还指望俄国人为了他们停战,让他们自由通过之后,再重新发起进攻?
开什么玩笑,一群丧失了生计的人出现在了俄国人占领区,想想就知道会发生什么。
俄军的后勤供应自己都很勉强了,再增加几十万难民来,不把他们吃垮才怪。
俄军是来打仗的,可不是过来做慈善的。要是为了救援难民,耽搁了进攻君士坦丁堡的任务,沙皇政府非得毙了他们不可。
这些情况,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自然是一清二楚。
本来君士坦丁堡有海路连接,后勤补给不用愁,就算是城中有大量的平民,一样也负担的起,留下也就留下了。
现在不一样了,在俄国人的炮火之下,城市秩序失控,奥斯曼政府那可怕的执行能力,根本就无力维护秩序。
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秩序,镇压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不给敌人留下可趁之机,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不得不做出这个残酷的决定。
“是,司令官阁下!”中年军官严肃的回答道
君士坦丁堡对法军来说太重要了,丢了这里,这场近东战争他们就输了大半。在坐的有一个算一个,谁都不要想有好日子过。
法军将领安东尼提议道:“司令官阁下,我们必须要组织反击,现在这样光挨打不还手,君士坦丁堡迟早会沦陷。”
显然他是主张海军火力支援了,战争刚刚开起联军海军就给他们提供过火力支持,只不过这个准头实在是太感人。
因为距离的关系,英法海军根本就看不到俄军的影子,只是对着俄军所在的方向进行乱轰。
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作用速度非常的小,想要进行瞄准连目标都找不到。
当然,就算是有目标也没有用,中间还隔着君士坦丁堡呢?
十几公里的直线距离,海军大部分火炮都射不到俄军的阵地上去,反倒是因为各种意外落入城中的不少。
青年军塔吉克反对道:“不行,从火力上分析,敌人的火炮都是重炮,我们通常只能作为岸炮使用,就算是海军的火力也比他们差了一大截。
况且,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误伤,前面海军给我们提供的火力支援,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比俄国人的都大。”
现在还是风帆时代,军舰上的火炮还是追求数量,而不是追求威力。毕竟48磅炮都可以击沉敌舰了,就算是换上几百磅炮也是一样的效果。
考虑到海军那低的可怜命中率,与其增加火炮的威力,不是多安装几门火炮,靠数量来提高命中率。
动则一百多门火炮的军舰,自然不能装备大口径火炮了。要是安装百八十吨的巨炮,估计安装几门就到极限了。
这也就罢了,万一脑洞大开,没准还有人去干。问题是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太大,木制军舰根本就承受不起。
能不能击中敌人还不知道,反正几炮打完,自己的军舰先沉没了,这个可怕后果没有人敢尝试。
英法海军的火炮支持能够发挥作用,君士坦丁堡先得丢失大半再说,不然极限射程打击敌人,误伤没有办法避免。
放弃大半个君士坦丁堡,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还没有疯,不要忘了城防工事大都在那边呢?
把俄国人放进来打,二十万法军龟缩在更小的地方,还丧失了大部分城防工事,这不是在战死么?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下令道:“我已经向国内请求增援了,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有比敌人更多的火炮,现在大家必须要严守阵地,绝对不可能给他们留下可趁之机。”
用火炮对轰火炮,这是最有效的手段。不过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并没有感到心安,因为这需要时间。
在国内的火炮抵达前线之前,他们还有过一段时间苦日子。这段时间如果挡不住,让俄国人撕破了防线,压缩了法军的活动空间。
那么未来他们即便是拿到了火炮,有没有足够的地方部署都是一个大问题。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不是军事小白,不会单纯的认为火炮集中使用,就一定威力更大。
如果地域面积太小,火炮阵地被迫集中到了一起,同样也可能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第一百二十四章、列强时代
君士坦丁堡战正酣的时候,决定希腊王国命运的会议也开始了。
地点还是在巴黎,为了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拿破仑三世继位过后非常热衷于举办这类活动。
在这点儿小问题上,大家都没有和他们争的意思,无论是在什么地方谈判,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
无论是伦敦政府,还是奥地利政府,都不缺这么点儿声望。又不是交战国涉及到了面子,必须要争个输赢。
这个年代的人不缺乏国际主义精神,希腊政府四处活动,还是拉来了不少国家参与,当然除了几个大国,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发言权。
英法和俄国正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