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4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一世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肯定受不了这个委屈,无法找英国人的麻烦,那么逮着普鲁士人欺负出口气总可以吧?

为了逃避这次行动失败的责任,维也纳政府应该会支持这次行动,正好把民众的愤怒转移到普鲁士人身上。等我们把联军组织起来了,普鲁士王国也差不多完蛋了。

要是俄国人也趁火打劫,那么在联军抵达前,搞不好俄奥就先瓜分完了普鲁士。”

作为曾经的小弟兼职打手,阿尔诺做事通常都比较爱——莽,现在分析问题,也常常带着这种思维。

对于阿尔诺的分析,拿破仑三世眼前一亮。他为了巩固皇位,都可以和俄国开干,维也纳政府那帮人为了逃避责任,逮着普鲁士揍也是很正常的。

叛徒永远比敌人更可恶,打残或者是打死了普鲁士,民众心中的怨气出了,政府不但可以顺利度过危机,搞不好还可以顺带捞点儿好处。

至于各国的干涉联军,奥地利没有办法阻止各国出兵,难道还没有办法拖延大家的出兵时间么?

等联军组建完成,普鲁士政府也成功领盒饭了。替普鲁士王国报仇,不存在的,没有利益谁干啊?

至少拿破仑三世,不认为谁有那种国际精神。大不了就是奥地利人白忙活一场,退出新占领的土地。

佩西尼补充道:“陛下,奥地利除了进攻普鲁士王国外,还有可能选择先下手为强,偷袭巴黎!

我们的主力不在国内,奥地利军队已经到了巴伐利亚边界,只要穿过巴登就可以进入我国,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加上突然袭击,很有可能取得成功。”

偷袭巴黎,这是高投入、高收益的计划,一旦成功法国就会陷入混乱之中,至少三五年内都不可能给奥地利制造麻烦。

俄国人也可以趁机夺下君士坦丁堡,对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英法联军进行关门打狗,英国人只能龟缩在英伦三岛,最多海军出来晃荡一下,整个欧洲大陆都任由俄奥同盟纵横。

拿破仑三世冷笑道:“也就是说,从头到尾英国人都是在出一个馊主意了?”

佩西尼分析道:“陛下,这是最符合英国人利益的计划,奥地利人偷袭巴黎的成功率太低,就算是拉德斯基元帅亲自指挥,这个几率也不会超过四层。

这还是在我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有所准备,前线的部队加强戒备,奥地利人就只能一路强攻过来。

我们和奥地利的矛盾,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维也纳政府应该不会冒险和我们死磕。

只要不能在一个月内攻克巴黎,我们前线的部队就撤回来了,到时候就轮到他们倒霉了。

本质上,英国人的计划最重要的就是恐吓,如果能借助九国联军的声势吓倒奥地利人,他们的目标就成功了。

如果能够撕毁俄奥同盟,那更是赚大了。就算是不能做到些,他们还准备把巴伐利亚王国留给奥地利,实际上也是不想把奥地利逼的狗急跳墙。”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拿破仑三世做出了决定。

“既然英国人都计划了,我们怎么能够不配合呢?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奥地利人一点儿提示,鼓动他们去打普鲁士。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法奥俄三国瓜分普鲁士,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可以接受了,普鲁士王国的核心区域,就在莱茵兰地区,都在法国人的眼皮子底下,奥地利打残了普鲁士,他们正好做渔翁,获得最大的好处。

盟友?法兰西什么时候和普鲁士成为盟友了,只要利益合适,就算是盟友也可以出卖。

……

离开了凡尔赛宫,托马斯又去拜访普鲁士代表罗特鲁夫。

除了法国人,普鲁士王国也是关键的一环,没有战斗力强悍的普鲁士人参加,这次干涉联军就是一个笑话。

实际上托马斯内心也在打鼓,发生在巴伐利亚的事情太可怕了。万一普鲁士军队也受到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战场上来一个临阵倒戈,或者是中立,那么联军就只有哭了。

好在,这次计划并没有准备真的开打,还给奥地利留下了余地,打起来的可能性不大。

两人没有什么交情,直接进入正题,换了一套说辞说明来意过后,罗特鲁夫就陷入了沉思中。

利用各国干涉的机会,趁机把奥地利踢出德意志地区,是普鲁士王国的国策。

罗特鲁夫不满的说:“托马斯先生,为什么不让奥地利吐出巴伐利亚王国呢?纵容他们这种破坏欧洲稳定的行为,迟早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英国人的提议正合他的心意,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让奥地利带走了巴伐利亚王国。

没有了奥地利过后,领导德意志的重任,除了普鲁士王国外,还能有谁可以?这是在挖他们的肉,罗特鲁夫自然要反对了。

托马斯忽悠道:“罗特鲁夫先生,不是我们要纵容奥地利的非法行为,而是俄奥同盟必须要考虑,贵国也不希望俄奥继续抱团吧!”

俄奥联盟,压力最大的就应该是普鲁士王国,可能是普鲁士政府这方面的反应能力比较迟钝,又或者是北欧三宫廷联盟久了,让他们忽视了这种威胁。

总之,对普鲁士政府若无其事的表现,托马斯是佩服万分,如果换了他们,早就睡不着觉了,普鲁士政府居然没有搞什么大动作。

也不是没有动作,本来他们是准备修复同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的,可惜奥地利突然发起了统一战争,破坏了普鲁士政府的计划。

罗特鲁夫表面上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心里却在打鼓,他总是感觉英国人没安好心,又没有发现什么不对,于是选择了拖字决。

“托马斯先生,这件事牵扯太大,我必须要先和国内汇报,等待柏林政府的决定。”

尽管罗特鲁夫是业余外交选手,但军人出身的他,一直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靠武力夺取最靠谱。

自己不确定,那就把问题抛给柏林政府好了,虽然腓特烈-威廉四世也是业余级别的外交选手,但是人家是国王不是么?

没有办法取得肯定的答复,托马斯只能离去,不认为普鲁士王国会发现他们的计划,法国人也不可能向普鲁士人泄密。

这是普鲁士王国长期以来给外界留下的固有印象,可以说在俾斯麦之前,普鲁士王国的外交手段都很稚嫩,这是军人国家不可避免的硬伤。

没有继续耽搁下去,托马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