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4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不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了。

要遏制俄国人的野心,我们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过去。

法国人同意再增兵12万,加上他们已经投入战场上的5万军队,一共是17万军队。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提高出兵人数。

况且,到了战场上2万军队实在是太危险了,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全军覆没。

如果是8万军队就安全的多了,不用担心被俄国人一口吞下去,你们陆军部也不用时刻提心吊胆。”

听了帕麦斯顿的解释,麦克西米的怒火更大了。他承认和皇家海军相比,英国陆军实在是拿不出手。

可是这样鄙视他们就太过分了。要知道英国陆军的战斗力并不差,只是因为数量太少,在列强中才排不上号的。

“帕麦斯顿先生,你这是在质疑陆军的战斗力么?”麦克西米两眼发红瞪着帕麦斯顿质问道

这些事情想想也就算了,公开打陆军的脸就太过分了。英国陆军实力不济,那是军费太少造成的,可不是他们自身不努力。

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帕麦斯顿立即补救道:“不,麦克西米先生。恰恰相反,我很看好陆军的战斗力。

正所谓能力越大,在战场上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我们的兵力太少,是很容易被俄国人钻了空子的。”

这话的他自己都不信,就算是在联盟中英国出兵最少,当炮灰的任务还是会落在奥斯曼人身上,怎么可能让英军去冒险呢?

麦克西米冷喝一声:“哼!”

这个小插曲就过去了。

约翰罗素首相转移话题道:“麦克西米先生,我们的盟友已经等不及了,陆军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准备好?”

对于奥斯曼帝国的表现,约翰罗素是非常的鄙视。

怎么说当年也是吊打整个欧洲社会的大帝国,现在居然这么轻易的被俄国人按在地上揍,简直就是丢尽了祖宗的脸。

鄙视归鄙视,现在大家还是盟友,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该联手的还是要联手。只不过奥斯曼人在联盟中的话语权,再次下降了两个档次。

麦克西米等待这句话已经多时了,他从侧面回答道:“首相阁下,我们扩军吧!”

这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因为英国人的重心向海军倾斜的缘故,导致陆军数量一直上不去。

十几万陆军要维持广袤的殖民地,留在国内的部队才有多少?

如果抽调两万陆军,他们还可以挤一挤就出来了。要是抽调八万陆军,本土的军队就一口气全部拿出去了。

本土肯定是要留下军队的,那怕是为了弹压爱尔兰地区,也不能把国内的军队抽调一空。

海外殖民地上的陆军数量也不多,没有抽调的可能。当然英国人手中的殖民军数量不少,如果可以充数的话,很快就可以凑出来。

约翰罗素揉了揉额头,然后问道:“你们准备扩军多少?”

麦克西米笑呵呵的回答道:“不多,我们陆军部的要求不高,只要再扩编12万就可以了。”

听了这个数字,约翰罗素摇了摇头,说:“麦克西米先生,想要扩编12万军队没有问题,只要你们能够说服国会就行了。”

麦克西米脸色一红,说服国会要是这么简单的话,现在英国陆军的数量早就不是这么袖珍了。

这个年代作为列强中唯一的工业国,加上世界第一殖民大国,大英帝国是真正的财大气粗,就算是再多养十几万陆军,也不能算问题。

麦克西米淡定的说:“首相阁下,陆军的兵力有限,要守卫的地方又太多,现在留在国内的总兵力才七万多人。

抽调两万军队就已经很勉强了,要是抽调八万军队,我就算是把陆军部打杂的清洁工都算上,也凑不够数。”

这是一个扩军的好机会,陆军部自然不会放弃了。每一次扩军都伴随着大量的利益产生,麦克西米自然要尽最大的可能争取。

“可是一次性扩军12万,还是太多了,我没有办法说服国会,还是刚才那句话:只要你们有能耐说服国会,那就没问题。”约翰罗素面不改色的反对道

第七十章、进退两难

1852年6月12日,英国国会通过了《陆军扩军法案》。

麦克西米提出的扩军12万,还是被打了折扣,精明的国会议员将最终的扩军人数限定在了8万。理由自然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军备,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这种节俭的主人翁意识,直接导致了在英国陆军在近东战争中拖了盟友的后腿。

相比行动迟缓的英国人,法国人的效率就高的多了。在确定增兵过后,拿破仑三世就开起了爆兵之路,法军陆军总兵力一跃攀升到了62万。

仿佛当年那个纵横欧洲,所向披靡的法兰西又回来了。欧洲除了毛熊之外,就数他们的常备军最多了。

为了扩张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拿破仑三世这次表现的非常积极,在大扩军的同时,法国援军就已经从国内出发了。

这个时候法国本土的军事力量,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军队数量虽然增加了,可是老兵和新兵完全是两个概念。

反法战争结束过后,奥尔良王朝为了缓解国际压力,放缓了法国陆军的发展速度,只保留了少量的精锐部队,大革命过后才恢复过来。

拿破仑三世的才华不在军事上,在扩充军队的时候,忽略了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动员机制的合理化改革。

历史上普法战争中,法国人一战失败就认怂。就是因为法国当时的动员机制不完善,没有能够及时动员出足够的军队守住巴黎。

这是法国式发展模式的弱点,把国家的核心产业大都放在了巴黎周边,一旦巴黎沦陷想要卷土重来都难。

保加利亚会战结束后,俄军将战线推进到了巴尔干山脉,考验俄国人的时候到了。

这个时候俄巴尔干远征军内部发生了分歧,以巴赫-伊万诺夫将军为首的将领,主张先攻克索非亚;以戈尔恰科夫为首的将领,主张翻越巴尔干山脉,直取埃迪尔内地区。

最终的战略目标都是一样——攻克君士坦丁堡,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

主张先攻克索非亚地区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刚刚经历大败,在这一地区的兵力薄弱,在军事上难度低。

索非亚是保加利亚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一旦攻克了这里,在政治上的影响非常重要,可以号召更多的保加利亚人起来反抗奥斯曼人的统治。

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就是攻克了索非亚,俄军就算没有能够攻克君士坦丁堡,也占领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