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0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爆发,海上交通线势必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运送战略物资的船舶,更是双方互相打击的重点。

误伤是在所难免的,半路上遇到神罗海军还好,不会扣押自家的船,遇到皇家海军那就悲剧了。

尼古拉二世可不认为自家的面子,就能够让英国人网开一面,要知道英日才是同盟,英俄之间从来都只有仇恨。

半路上把物资一扣,前线的俄军官兵就要悲剧了。没有足够的后勤给养,他们可没有办法打仗。

想到了这里,不待任何犹豫的,尼古拉二世立即下令道:“外交部派人催一催我们之前的订单,同时向神罗各大军工厂增加订单。

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必须要抢在两国战争爆发前,将至少一年的战略物资送到远东地区。”

不急不行,现在是时间不等人。但凡是慢了一步,都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

幸好走私网络已经打通了,只需要把物资送入远东帝国,就有人接手并负责运送到前线,沙皇政府只要给钱就行了。

外交大臣米哈伊罗维奇:“陛下,这会不会太草率了。将大量的战略物资堆积在远东帝国境内,还要防备日本人搞事情,很容易引起变故。”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谁让他们得罪的人多呢!最近几十年,一直都在撸远东帝国的羊毛,仇恨的种子早就种下了。

走私贸易能够畅通无阻的进行,除了远东帝国高层希望日俄两败俱伤外,更重要的还是负责运输的是只认钱的晋商。

要是落到民族主义者手中,人家就算是不一把火给少了,那也甭指望能够安全送到目的地。

要知道日本人可没有闲着,日以继夜的在进行反俄宣传,甩出了俄国宣传部门强了至少一百条街。

尼古拉二世摇了摇头,道:“现在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再晚时间上就来不及了。先把物资送到远东帝国,委托给奥地利人看管。

他们同远东帝国的关系不错,为了避免影响两国关系,远东政府是不会对他们的货下手的。

只要神圣罗马帝国不在霸权争夺战中战败,就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看得出来,尼古拉二世现在的心情非常矛盾。

一方面他需要的神罗的支持,以赢得正在进行中的日俄战争;另一方面希望神罗战败,只有神罗完蛋了,俄罗斯帝国才能够重回世界中心。

甭管内心有多矛盾,在政治上还是要维也纳政府站在一起。俄奥同盟的金字招牌,不能就这么丢了。

至于英国人的拉拢,尼古拉二世从来都没有当成一回事儿。英俄之间的仇恨太深,纵使是沙皇也不敢轻言放弃。

和敌人结盟,调头去打盟友,那就更是想都不用想。真要那么干,非得换个沙皇不可。

彼得三世只有一位,并且永远都只能有一位。同样的亏,俄国人是不会吃第二次的。

陆军大臣叶夫根尼开口道:“陛下,敌人加大了空中的巡逻密度。为了保障飞艇的安全,我们必须要加大护航力度。

陆军部希望够增加对飞机采购力度,以夺取远东战场上的制空权。”

……

第一百二十一章、艰难的抉择

国际军购订单从来都充满了各种坑,要是不预留几个增项付费项目,那一定不是一名合格的军火商。

相对而言,维也纳政府这个卖家已经很良心了,没有在飞艇上搞事情,连零配件都赠送了一大堆。

不过再怎么良心,也免不了要开辟附属增项业务,这次也不例外。

事实证明,运输飞艇也不光是运载力大就行了,还需要安全保障。

面对敌人的飞机,运输飞艇的生存能力太低了,必须要有战斗机护航。

很遗憾,穷比的俄国政府,玩儿不起空军这种高大上的新产物。仅仅只有一支撑门面的飞行编队外,根本就承担不起护航重任。

若不是对面的日军同样是穷比,飞机装备数量同样稀少,俄军早就吃大亏了。

现在大亏是没怎么吃,但是前线的运输飞艇已经被击落两艘,以至于飞艇运输队都被迫暂停营业。

自古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俄军也不能例外。

没有飞艇运输队的时候,大家还没有什么感觉,现在有了,又突然用不了,前线的军官们自然坐不住了。

要知道自从日俄战争爆发以来,俄军就被日本人压着打,一直到走私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飞艇运输队加入后,才扭转了颓废之势。

好日子没过几天,现在又被人给切断了,俄军高层自然是不能忍。

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最近几十年俄国那是大战不断,连带着军官水平都拉升了一个档次。

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作战经验,都比原时空要丰富的多。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远东地区俄军司令部决定夺取制空权,并且制定了完善的作战计划,现在就差空军了。

理论上来说,俄罗斯帝国也是能够建造战机的,并且还有多款性能优越的“自主研发”产品。

按理来说,应该优先照顾自家企业的。遗憾的是这些“优越产品”,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

不光是零配件要进口,就连生产组装,都要寻求国外大厂代工。

没有办法,赚钱的买卖人人抢,赔钱的生意无人问。

沙皇政府兜里穷,无力大规模建设空军,民用又没有普及,自然没人投资飞机生产厂,哪怕是组装厂。

所谓的国产,也就产了一个天马行空的设计师,甚至连设计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确定。

没有任何意外,作为准工业化国家之一,俄罗斯帝国同样也是一个山寨大国。

只不过别人都是优化产品性能,或者是降低生产成本,又或者是按照本土文化习惯、审美进行改装。

俄国工商界就不同了。首先,性能不是第一位追求的;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样也不是主要目标;优化产品性能,那就更不用指望了。

“造不如买”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若不是为了从沙皇政府手中骗补贴、或者是争取优惠政策,根本就不会有人去搞工业。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的追求仅限于能够将产品生产出来,至于其它的都不重要。

不是大家没有追求,主要是工业配套体系跟不上,人工素质同样也在拖后腿。

莫说是高科技零配件,就连精度要求略高的螺丝,都需要进口。不是生产不出来,主要是成品率太感人。

这也是俄国制造“傻大黑粗”的由来。不是大家想这么玩儿,实在是做不出来精细化产品。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