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1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足够了。”

翻译李:“爵士,其实问题没有那么复杂。只要俄国人有钱,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要是粮食运输赶不上,完全可以就近从草原上收购一批牲口,直接驱赶过去就行了。

现在只需要把武器弹药弄过去,实在是不行,还可以卖一批运输飞艇给俄国人。

我记得贵国在欧陆战争时期,曾经创下过一天空投五千吨炸弹的记录。靠运输飞艇临时应急,应该问题不大。”

看得出来,这位翻译确实不懂军事。一天空投五千吨弹药不假,但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随后几天里,神罗的飞艇部队集体歇菜休整。

没别的原因,极限飞行之后,飞艇必须要全面检修,要不然就有变成烟花的风险。

当然,那是十几年前的飞艇,现在飞艇技术进步了,大型运输飞艇甚至能一次性运输上百吨物资。

理论上来说,只要搞几十艘巨无霸,就能够短时间解决俄军的后勤问题。

前提条件是不要遇到敌人的飞机,要不然就是大型烟火表演会,爆炸声一响就啥也没了。

实际上的限制条件还会更多,比如说运行成本高,后勤维护麻烦,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等等。

略加思索过后,路易肯定道:“好主意,我马上就给国内发电,这又是一笔大生意。”

显然,飞艇的弱点路易是一清二楚的。就算是搞出了飞艇运输,最多也就前期发挥作用,等日本人反应过来就报废了。

受欧陆战争的影响,飞机可是提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日俄战争中很少使用,主要还是日俄两国穷,养不起空军。

尽管这年头的飞机价格不高,但那也是相对而言的。尤其是后勤维护麻烦,每一次飞行任务过后,都必须要对机组进行检修。

空军养的不光是飞机,还有后面的机组人员。折算下来,一架飞机连同配套设施下来,成本远高于一个步兵营。

除了神罗和不列颠两个土豪,敢大规模装备外,其他国家纵使想要跟风,财力也不允许。

知道归知道,但这不妨碍路易增加一笔订单。要知道神罗每年都要退役大量的飞艇,正愁找不到下家接手。

正好卖给俄国人,临时应急。只要数量不是太多,相信沙皇政府还是能够凑出机组人员的。

第一百一十六章、英奥战争

馊主意也是主意,甭管性价比有多低,只要关键时刻能够救命,沙皇政府就只能接着。

原时空1904年底,西伯利亚铁路已经通车,虽然无法正常运营,可平均下来每天好歹也能发上几火车皮。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几火车皮,在关键时刻,这些物资甚至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

缺口总是要补上的,寄希望于走私贸易,沙皇政府实际上也是病急乱投医。

欧陆战争结束后,各国空军默契的选择了淘汰飞艇,除了少量运输飞艇外,天空基本上都被飞机抢占了。

俄罗斯帝国同样也有飞艇部队,只不过因为性价比的缘故,规模一直非常小。

日俄战争爆发后,没有把飞艇部队调往远东,一方面是因为性价比,另一方面则是军方高层知道自家的飞艇部队已经废了。

没有办法,飞艇的使用寿命是有些的,十几二十年不更换装备,日常训练都不敢轻易升空。

莫说是完成作战任务,怎么运到远东都是一个问题,反正俄军装备的老掉牙飞艇自己是飞不到目的地的。

相比之下,神罗的飞艇部队就不一样了。尽管退出了战斗序列,但是后勤部队还保留完整的编制。

不同于俄国官僚的应付,神罗的军队只要有编制,武器装备临近退役时间就必须更换。

虽然飞艇退出战场,打击了生产商们的积极性,但是被砍掉生产线的只是战斗飞艇,运输飞艇仍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不光军队在使用,民间同样在使用。如果不是因为性价比跟不上,飞艇就要和火车、轮船、汽车并列成为第四大主流交通工具了。

神罗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嫌成本高,其它发展中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是想买,兜里的钱也不允许。

在这种背景下,军方的退役后的飞艇就尴尬了。外销没市场,内销被嫌弃。

资本家虽然贪婪,但同样也要考虑风险。军队装备的飞艇性能确实好,可后勤维护要求也高。

毕竟是在天上飞的,但凡是出点儿问题,都有可能艇毁人亡。

现在甩卖给俄国人,无疑是最佳时机。交接之后,立即投放前线,连后期服务都省了。

要是在飞行中发生了意外,那肯定日本人干的;不然就是没按要求进行操作,绝对和飞艇本身没有丝毫干系。

从积极推销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维也纳政府高层保密工作还是做得非常出色。连自己人都不知道,政府已经做好了迎接沙皇政府债务违约的心里准备。

不提前做准备不行,谁让俄国人有前科呢,并且还不只是一次债务违约,属于典型的惯犯。

明面上来看,俄国人现在仍然是胜券在握。即便是后勤出现了问题,外界还是普遍看好俄国人。

对即将开通的西伯利亚铁路,不光是沙皇政府信心十足,外界同样对这条铁路充满了信心。

按照“专家们的说法”,西伯利亚铁路通车后,每年可以运输一千五百万吨货物,纵使是一百万俄军在前线作战,都能够轻松满足后勤所需。

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弗朗茨不知道,反正他不认为俄国人能够做到。

莫说是西伯利亚铁路,就算是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铁路,如果砍掉一条单线运营,也完成不了这个理论目标。

并非是铁路承载不了,更不是火车速度太慢,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组织能力。

原时空二战末期,苏联政府就创下来月运输量145万吨的最高记录。

不过也就那么一个月,因为气候的缘故,西伯利亚铁路的年运输量还是没能突破一千万吨。

时间提前了四十年,运载力还要在苏联的基础上提升百分之五十,除非给沙皇政府开挂,否则根本就没得玩。

考虑时代差异,莫说是挑战极限运载力,只要能够完成其中的十分之一,俄军就能把日本人按在地上锤。

很遗憾,每月运输145万吨物资,同样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至少在西伯利亚铁路周边配套、管理体系完善前,不具备任何可行性。

既然外界普遍看好俄国人能赢,自然不会认为沙皇政府会破产了。只要赢得了战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