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时代在变化,大家的心里预期同样在发生变化,皇家海军的发展规划也是不断的降低标准。
先是从最初的三强战略,变成了两强标准,接着又降低到了对老二5:3,再然后是10:7、4:3。
咬牙支撑到了现在,很多人的心里预期,再次发生了降低。颇有几分一战后,英国政府对美国人态度。
刚开始强硬,准备凭借皇家海军压制美国人,尝试了一下发现自家的钱包不够鼓,被迫做出了退让。
现在虽然没有到那一步,可是皇家海军每年不断膨胀的军费,还是让英国政府有些吃不消。
如果仅仅只是坚持几年,那么凭借不列颠积累下来的底蕴,自然不是问题。
可是神圣罗马帝国大势已成,一时半会儿根本就pk不下去。这场突然爆发的海军军备竞赛,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参考英法百年战争,很多英国人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的打算,准备凭借海峡优势慢慢耗下去,等待欧洲局势发生变化。
如果搁在一百年前,这样的计划自然没有问题。可惜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真要是长期耗下去,反倒是不列颠更加吃亏。
皱了皱眉头,坎贝尔无奈的解释道:“阁下只看到了军费预算,却忽略了实际情况。
尽管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造舰工业,但是我们建造军舰的成本,还是要比奥地利人高出10~15。
军舰建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每一艘军舰的诞生,背后都牵扯到了上百个行业。
不管我们原不愿意承认,在整体工业产业链上帝国确实落后与神圣罗马帝国。
不光是军舰建造,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后期维护军舰成本,我们均比敌人略高一些。”
没有办法的事情,军舰这种牵扯相关企业众多的行业,不得不受工业体系的影响。
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在这方面明显更占便宜一些。
同样功能的零配件,神圣罗马帝国的生产成本,就是要比其它国家更低一些,并且越是技术含量高的配件,这种成本优势越明显。
在自由贸易时代,没有任何限制,英国造船厂可以同样从神罗采购零配件,无非是多点儿运费,成本上不存在明显劣势。
可是伴随着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这种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进口需要支付高昂的关税,丧失了性价比。
原本被逼到破产边缘的本土企业,好不容易才翻了身,现在自然要补补血了。
零配件采购价格上去了,造船厂报出来的单价,自然也上去了。
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笔单只能由英国政府来买。想要把成本降下去,那就只能等相关企业完成技术革新。
当然,成本虽然增加了,还是不至于直接增加40那么过分。
坎贝尔的解释,更多还是为了转移议员们的视线,以便获得更高的军费预算,保证对神罗海军的绝对压制。
第一百零八章、真正的危机
连哄带威胁,外加内阁政府全力做保,英国议会终于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增加军费的议案。
只不过7000万英镑的预算,被砍到了6581万。这已经算是好的了,预算在议会被腰斩都是常有的事情。
或许是感受到了神罗的威胁,众位议员受到了现实的刺激,大家挥舞镰刀的时候手下留了情。
尽管是如此,前前后后各种流程走下来,等海军完成招标确定造船厂后,时间还是到了5月份。
不等坎贝尔松一口气,新的噩耗又传来了。两万吨以上的船坞数量不足,无法一次性开工那么多超级战列舰。
“什么,都到了这个时候,你告诉我满足条件的船坞不够?”
坎贝尔首相咆哮道。
不生气不行,超级战列舰动则两万多吨,这样的大块头根本就不能放在船台上,施工必须要在船坞内进行。
可是船坞也不是大白菜,尤其是两万吨以上的船坞,那更是凤毛麟角。
原时空一直到一战爆发,都没有听说谁一次性开工十几艘无畏舰,并非大家不想,主要是硬件条件不满足。
即便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够同时开工十几艘大型军舰建造的,也只有美国人一家。
面对首相的质问,海军大臣斯温丁满腹愁容的回答道:“非常遗憾,首相阁下。
尽管我也不愿意相信帝国居然会出现产能不足,但这就是现实。无畏舰诞生时间太短了,我们根本就来不及兴建更多的大型船坞。”
尽管最近这些年,不列颠的造船工业发展迅速,但是超过两万吨的商船还是凤毛麟角。
不是没有技术,主要是市场需求不大。虽然理论上来说,商船的吨位越大,单位运输成本就越低,但那仅仅只是理论上。
现在才刚迈入20世纪初期,海外贸易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拿什么装满两万多吨的商船?
现在需要依赖船运的大宗商品,一共就那么几样,分别是:农产品、棉纺织品、石油、矿石、钢铁。
虽说是大宗商品,但是对大型商船的需求量,实际上仍然不大。
以棉纺织品为例,谁敢一次性投放几万吨商品,进入同一个市场?
就算是有大型商船,那也只能拼单。这个单子可不好拼,不可能有那么多订单,恰好赶在同一时间需要运送。
何况,也不是所有的订单都可以拼在一起。很多商品对运输条件,还是有硬性要求的。
对运输公司来说,与其使用三五万吨的商船时常装不满,还不如用万吨商船经济上更合算。
钢铁也是一样,大部分国家一年最多也就采购万儿八千吨,动则消耗几十万吨、几百万吨的国家,基本上都能够自产。
纵使有订单,通常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采购。毕竟,钢铁是要生锈的,一次性买多了很可能就砸在了自己手中。
矿石也好不了多少,大宗是大宗了,问题是各国的需求量小啊!
自由贸易时代嘛,对很多国家来说,与其购买矿石进行提炼,还不如直接在市场上采购成品,经济上更加合算。
包括不列颠也是如此,除了钢铁需求量大,要自己在本土建工厂进行提炼外,其它稀有金属那都是直接买买买。
不同于后世,这年头连“铝”都稀有金属,不列颠每年最多也就消耗个万儿八千吨,自己动手提炼还不亏死。
原时空一直到1913年,不列颠的铝产量都只有七千多吨。大规模工业生产,那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事情了。
其它的稀有金属,那就更不用说了。很多都只是存在于实验室,根本就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