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津巴布韦,由内陆杀入南非的腹地。
理论上都挺不错的,实际操作起来貌似不怎么靠谱,这个年代的非洲大陆一点儿都不可爱,疾病、毒虫猛兽一堆,要殖民这里先准备承受超高的死亡率。
理论上也不算很高,只要小心一点儿,把死亡率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这话说说还可以,真要是去实施了就会发现大家其实没有那么勇敢,活的好好的谁愿意过去冒险呢?
有利益刺激除外,比如说南非的金矿被发现了,那么大家一下子就变得勇敢了起来,疾病、毒虫、猛兽都不算啥。
令人遗憾的是,等黄金被发现了,就轮不到奥地利了。除非是提前占领,然后和布尔人联手,不然根本就抢不过英国人。
理智归理智,这个念头一出来,弗朗茨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反正距离南非发现黄金的时间还长,大不了支持一下国内的非洲殖民派,让他们先过去建立据点。
等英布战争爆发的时候,奥地利大概已经雄起了,到时候无论是支持布尔人给约翰牛添乱,还是参合进去瓜分一份,都需要立足点。
动手的时机必须选好,最好是英国人自顾不暇的时候,突然发动造成既定事实。
这个年代的国际法则,无主之地,谁先占了就算是谁的,前提条件是要能够保得住。
时间还早,不用急着动手。弗朗茨不是盲目行动的人,现在看来还是要推动苏伊士运河建设了。
独霸这条运河,奥地利没有那个能耐,但是鼓动一下,变成国际共管运河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历史上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时候,英国政府可是全力反对的,他们认为这条运河会威胁到他们的海运霸主地位。
英国民众认为这条运河无法通行大型船舶,运河公司的股票在英国几乎是无人问津。
反倒是在法国卖的不错,运河公司中途还出现了资金不足停工,差点儿变成烂尾工程,最后在罗斯才尔德家族的周旋下才顺利完工的。
历史上运河通航已经是1869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奥地利的海军也差不多有点儿分量了。
别的不敢保证,成为运河的股东还是可以做到的。
历史上法国扛不住英国人的压力,还有财政出现问题才被迫放弃的,要是变成法奥联合主导苏伊士运河,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具体怎么操作,弗朗茨就头疼了。列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大家是既有合作,又在互相捅刀子。
今天在这里联手,明天换个地方大家又干一仗。
想要减少矛盾,除非想俄奥密约那样,大家各取所需,提前把势力范围约定清楚。
只要想象就不可能,奥地利可以对俄罗斯做出让步,那是大家的核心战略不冲突。
弗朗茨还知道俄国人的战略一启动,就要遭到英法奥斯曼三国的围殴,毛熊的国力无法支持这种长期的消耗战,失败是必然的。
除非英法主动入侵俄国,奥地利才会受盟约影响被拉入战争。只不过打开地图就知道,除非是俄国主导杀出来,不然英法想进攻俄国都难。
显然这种事情不能来第二次,奥地利只能选择一个大国做盟友,左右摇摆的二五仔很容易被拍死的。
第二十九章、卑鄙手段
在铁路计划启动的同时,弗朗茨也没有忘记另外两个核心产业,不过在这两项产业上,政府直接插手就少的多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工制造业可以看为一个整体。农产品加工业能够被单独剥离出来,没有别的因素,就是单纯的能够赚钱。
目前奥地利帝国最大外汇来源,就是农产品出口。其中包括精加工农产品出口、原生态农产品出口两部分。
毫无疑问,完成加工过后的粮食出口利润要高的多,能够带动大量的人员就业,给国家带来大量的税收。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GDP的增长点。弗朗茨还指望靠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利润,弥补贸易逆差呢。
在国际贸易中,奥地利帝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差状态,这也是造成奥地利盾持续贬值的主要因素。
这个年头的货币可不是后世的信用体系,完全是切切实实的真金白银,国际贸易结算的时候,大家用的都是金银。
国际货币?英镑勉强可以算,不过并没有到19世纪后期那种地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不承认的。
在这种背景下,贸易逆差持续下去,就会造成财富外流,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
弗朗茨主政过后,为了让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稳定了奥地利盾的币值。
尽快想办法平息贸易逆差,就成为了政府的当务之急。
短期内能够让奥地利政府实现贸易平衡的,就只能通过出口精加工的农产品,赚取产品附加值了。
1849年8月份,奥地利政府就出台了规定: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的税率下调2个点,同时又宣布1850年过后,原生态农产品出口关税将上调1个点。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投资这个行业,奥地利政府还规定:新建立的农产加工企业,第一年享受免税待遇,后面三年享受半税待遇。
受这个政策的影响,1849年后面几个月奥地利就增加了22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弗朗茨也加入了进去。
奥地利本来就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发展农产加工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出台政策鼓励一下就行了。
制造业就麻烦了,这个涵盖的范围太广,在某些领域奥地利是具备优势的,大部分产业都已经开始落后了。
不过这个落后,只是相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英国人来说,在东南欧地区奥地利的工业还是有优势的。
在弗朗茨看来,推进制造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加快工业化步伐,机械化生产比手工业具有太大的优势了。
这不是短时间能够办到的,不过政府依然对重工业进行扶持,比如说钢铁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就受到了照顾。
这个照顾并不仅仅只有下调税率,还有地方政府会帮忙解决基础设施上的问题,比如说工业用水、交通问题。
发展制造业,最重要的就是耐的住寂寞,不要说一年时间,就算是三五年时间,都不一定看得到成绩,可是坚持十年二十年过后,就一定会取得成绩。
创新?
现在说这个问题太早了,在完成工业化之前,奥地利制造业走的就是抄袭英国人的道路,当然偶尔有个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