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最大的盟友是意大利人。悲观思想是他们最先传出来的,在前面进攻失利、伤亡惨重后,就迅速在法军中蔓延开来,并且还自下而上开始发挥影响。
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元帅急匆匆的赶来,就是为了挽回部队的士气,只不过眼前的一幕告诉他,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呜呜呜……”的防空警报声,打破了指挥部紧张的气氛。
从轰炸别人,到自己天天挨炸。前前后后也不过短短几天时间,这种心里落差没几个人能够承受的。
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元帅有些理解大家为什么会士气低迷了。
作为法军最高指挥官,帕特里斯·麦克马洪了解的情况,比任何人都要多。
有时候知道的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众人皆醉我独醒,可不是什么那么容易承受的。
不同于国内那帮激进的家伙,幻想着打破维也纳,帕特里斯·麦克马洪的作战计划,至始至终都只是拿下莱茵河以西的领土。
不是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没有野心,只因为他清楚法军并没有政府宣传中那么强大,敌人也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弱小。
拿下莱茵河以西的领土,法兰西就可以据险而守,就算是奥地利爆发出来,他也有信心挡住。
至于打破维也纳,喊喊口号就行了。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已经老了,早就过了激进的年岁。
乌迪诺上将苦涩的说道:“非常抱歉,元帅。是我让你失望了!要不是我前面指挥失误,也不会让我们原本一片大好局势崩溃。”
局势崩溃?
战局显然还没有严重到这份儿上,中欧战场上法军依然占据着主动权。
至于奥军发起的反击,那都是小儿科。可以肯定,在汇聚起足够的兵力之前,奥军是无法和法军决战的。
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废话就不要说了,现在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尽快撕开莱茵河防线。
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我不管你们用任何方法,都必须要赶在敌人援兵抵达前,完成这一命令。”
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这也是法兰西最后的机会。
要是错过了这次机会,法兰西再想要赢得这场战争就难了。
就算是法军后期爆发,侥幸赢了战争,那也只是明面上的胜利,真实情况却是两败俱伤。
“元帅,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敌人的战壕。根据我们搜集到的情报,可以确定敌军在莱茵河一线至少部署一万挺机枪、上千门重炮,各类普通火炮更是超过五千门。
敌人依托战壕,构建了密集的火力网,我们的部队,根本就冲不上去。
为了降低官兵的伤亡,我们的士兵只能爬着冲锋。即便侥幸冲到敌人的阵地前,还要面临铁网的阻拦。
想要撕破莱茵河防线,最佳的办法就是择一要地主攻,集中我们的火炮发起偷袭,第一时间压制住敌人在该区域的火力……”
办法都是人想传来的,虽然没有匍匐前进的说法,可是爬着冲锋本质上和匍匐前进都是一样的。
集中火力重点轰炸,获得区域的火力优势,这也是眼下最适合法军的,从这方面来看,乌迪诺上将还是合格的。
帕特里斯·麦克马洪点了点头:“很好,你的这份作战计划我批了。乌迪诺,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我不希望再听到任何坏消息。”
坦率的说,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并不想让乌迪诺继续指挥部队。可是没有办法,法军中有能力指挥数十万军队作战的军官屈指可数。
在这些人中,乌迪诺的能力也是排名靠前的。如果不是前面的失误,又一个名将要升起了。
第一百七十五章、战略公路
反击也是需要时间准备的,伤亡惨重的部队需要替换下去休整,战略物资也需要时间筹集和运输。
事实早已证明,现代化战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战场上拼杀,后方同样在进行战斗。
刚刚开启的莱茵河会战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不是奥地利集结了大量的机枪、火炮,也不可能以劣势兵力抵挡住法军的进攻。
火力越强大,同样也意味着后勤需求越大。从奥地利发往前线的列车和船舶,有超过八成都是运输战略物资的。
要不是运输后勤物资占用大量的运力,奥军的行动速度也不可能这么迟缓。
当然,现在的迟缓主要是为了未来的迅速。
事实上,早在数年前维也纳政府就向德意志联邦提出:修筑一条从巴伐利亚直达卢森堡的战略公路。
只不过当时欧洲的局势还很太平,大家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因为成本的关系迟迟没有达成一致。
毕竟德意志地区的交通已经足够发达了,河运+铁路完全可以满足日常运输需求,再修一条公路的经济价值太低。
加上英法担心奥地利会通过这条公路,进一步加深对西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在背后使绊子,计划就搁置了下来。
直到欧陆战争爆发,前线的后勤运输压力加剧,沿途的邦国政府才被迫重启战略公路计划。
为了节省时间,各国政府决定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进行扩宽、重新串联。
时间太短了,光靠德意志联邦的力量,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计划。哪怕只修建临时性道路,也力有不及。
作为好盟友,奥地利自然要伸出援助之手了。到目前为止,奥地利进入德意志地区的劳工人数,已经超过六十万,比莱茵河前线的奥军士兵还要多。
这么庞大的施工队,管理自然是一个难题。
好在奥地利采用的是全民兵役制度,这些征召的民夫即便是没有进入过军队,也是在预备役中操练过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适应。
不起眼的维斯小镇,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被选中成为新的主干道。
负责这一段施工的是奥地利第三工程兵师四团三营。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工程师艾佛森,此刻正拿着望远镜勘察现场。
说是勘探,实际上艾佛森也就带了纸和笔,外加一副望远镜。测量、勘探仪器,通通都不存在。
不是他渎职、偷懒,主要是为了赶工期,没有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前期工作中。
以往的勘探、分析、研究,现在通通都省略了。“肉眼望过去+经验=路线图。”
确定了大致方向,就直接往前修。除了受限于地理条件,必须要避过的特殊地区外,其他的直接a过去就行了。
这是修路,又不是什么精密活计。就算是发生了误差,大不了中途对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