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了。连给俄国人发放战争债券的事情都干了,还有什么是法国人不敢干的。
外交大臣奥斯卡·希门尼斯耸了耸肩:“元帅,法国人可没有你这么理智,他们可是一直以世界第一陆军自居的。
你没有去过法国,可能不知道,法国人特别的傲气。从拿破仑三世开始,法国政府就在宣扬法兰西无敌论。
很多法国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拿破仑时代,自认为天下无敌。即便是我们在近东战争中曾经击败过他们,也没有改变这一切。”
近东战争不能算,英法俄三国都以胜利者自居,唯一承认自己是输家的只有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卡·希门尼斯可以拿近东战争说事,伊万诺夫元帅却没有脸提近东战争。
虽然俄军确实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但是在战术上却输的一塌糊涂。所谓的胜利,完全是靠人命堆出来的。
俄军的战损比,根本就没法看。很多时候俄军两倍的兵力,还被人家按在地上揍。
在伊万诺夫元帅这种正统军人看来,那不是俄罗斯军队的胜利,反而是一种耻辱。
觉察到气氛不对,亚历山大三世开口道:“好了,法国人的胃口大小,只是一个小问题。
尽管不想承认,但是最近这些年欧洲四大列强之间的实力平衡确实被打破了,我们是最弱的一家。
英法奥三国的实力都在我们之上,我们现在能够和英国人争夺阿富汗地区,也是法奥支持的结果。
不过,法奥两国能够挑起我们同英国人的战争,以坐收渔翁之利,我们又何尝不能够效仿呢?
中欧问题是法奥两国的核心矛盾,无论是奥地利要统一德意志地区,还是法兰西要东进中欧,只要其中一方踏出第一步,就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现在我们和英国人在开战,法奥两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如果我们从背后推上一把,他们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大。
只要利用战争让法奥两败俱伤,我们就有机会重新确立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再不济也可以把他们拉到同一起跑线上。”
坑队友谁都会,法奥两国可以拿俄罗斯帝国当棋子,亚历山大三世同样也能够反击。
英俄已经打起来了,战后两国肯定会损失惨重。要是不消耗法奥两国的实力,那么四大列强之间的实力差距就要彻底拉开了。
外交大臣奥斯卡·希门尼斯提醒道:“陛下,法奥两国一旦爆发了战争,我们就丧失了外来援助。
没有法奥两国的支持,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阿富汗战场恐怕……”
亚历山大三世打断道:“不用担心,挑起法奥战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就算是要采取行动,那也是阿富汗战场快要尘埃落定的时候。在此之前,我们都是好盟友。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向法奥两国要贷款、要物资,他们想让我们卖命,那就必须要拿出好处来。”
听了这个解释,众人松了一口气。挑起法奥战争没有关系,只要不影响到阿富汗战场就行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冬季攻势和游击队
阿富汗的冬天很冷,不过严寒没有挡住战争的脚步。不知道是英国人太无能,还是俄国人太厉害。
1889年的最后一个月俄军如同开了挂一般,先后拿下了马扎尔谢里夫、昆都士、恰赫恰兰,阿富汗地区五分之一的领土易主。
就连英军重兵云集的瓦罕走廊和赫拉特也是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被攻克。
打开窗户,寒风呼啸而过。望着飞舞的雪花,帕特里克中将打了一个寒颤。
零下十几度的鬼天气,对英军实在是太不友好了,不列颠就从来没有过这么冷的天。
不要说出去作战了,就连呆在烧着火炉的指挥部,帕特里克中将都感觉寒风刺骨。
国内那帮官僚们错估了形势,准备的预寒棉衣是按照国内温度配置的,根本就不顶事。
幸好后勤部的官僚们发扬了优良传统,按照之前的人数准备了棉衣。
阵亡、失踪的士兵自然是不需要了,外出执行任务的官兵能够套上两层棉衣。
即便是如此,入冬已来英军非战斗减员人员还是急剧增加。某些地区非战斗减员人数,还超过了和俄军作战的伤亡人数。
前线的失利,与其说是俄军太厉害,还不如是阿富汗的冬天太磨人。
尤其是对一些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印度士兵来说,阿富汗的冬天就是人间地狱。
手、脚、耳朵、脸……全身上下只要露在外面的,就没有一处是好的。
相比之下,对面的俄军就要好得多,虽然也有非战斗减员,但那只是极少数。
除了个别地区外,阿富汗的冬天比起俄罗斯帝国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暖冬。
结果自不用说,俄军士兵在这里如鱼得水,英军在这里度日如年。
炮火的轰鸣声还在继续,赫拉特攻防战再次开始了,亲临前线坐镇指挥的帕特里克中将,此刻已经慌了。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俄国人敢在冬天降临前发起战争了。
“国内的援军什么时候能够抵达?”
印度援军是指望不上了,战争进行了三个月,印度总督已经先后给他派出了十五万援兵。
数量看起来是不少,可惜战斗力实在是太感人。依托工事防守还凑合,参加野战就是送人头。
尤其是冬天降临后,长年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印度士兵,很多人都出现了冻伤,近十分之一的人丧失了战斗力。
相比之下,不列颠的本土士兵就要好得多了,不仅战斗力更强,就连抗冻能力也要强得的多。
英伦三岛也是有冬天,尽管没有这么冷,可是零下几度的天气还是有的。
在这种背景下,英军士兵的普遍适应能力,都要比从来没见过雪花的印度士兵强得多。
背后的中年军官回答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国内的首批援兵,将在一个半月后抵达。”
从战斗爆发到援兵抵达,仅仅只花费四个半月,对大英帝国来说,这也是质的提升。
按照以往的惯例,能够在半年内将援兵派过来,那都是国内的官僚勇于任事。
当然,这次高效率也是被逼出来的。敌人是不可一世的俄国人,又是冲着印度来的,英国政府想不紧张都难。
尽管这个效率已经不低了,但是帕特里克中将还是不满意。前线的局势刻不容缓,拖得时间越长,后面的仗就越难打。
“再派人去催,另外通知他们准备好御寒物品,阿富汗的冬天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