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所有企业,而是仅限于我们煤炭协会成员的产业,大家欢呼吧!”
掌声响了起来,很多人都沉浸在发财的喜悦中。能够以比国内同行更低的关税,将商品输送到法国市场,这意味着什么再明显不过了。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利益。
小煤矿主们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的资本有限,没有能力进入多个产业。反倒是卖高价煤,能够利益最大化。
减免部分关税,他们也没有商品可卖。反倒是财团们收益丰厚,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为小煤矿主在协会中的代表,米哈伊洛维奇当即反对道:“不行!法国人是不列颠最大的敌人,任何放松对法兰西的压制,都是对不列颠的犯罪。
政府那帮蠢货,傻乎乎的跑去和法国人结盟,难道我们也要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就和法国人妥协么?”
老者笑道:“米哈伊洛维奇,不要忘了我们是资本家,送上门钱我们没有道理不赚,打压法兰西那是政府的事情。
你的担心无非是自家利益受损,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就算是没有别的产业,大家也可以合作嘛!
我相信在坐的,都不介意给你们提供帮助,填补你们的产业空缺。
实在是不行,你们还可以选择卖掉煤矿。放心吧,大家会出一个好价钱的。
总之,我们是不会让你们吃亏的。”
米哈伊洛维奇脸色大变,这是穷图匕见了。在此之前,煤矿的利润虽然不错,但是小矿主们手中的都是些劣质矿,财团们还看不上眼。
现在不一样了,控制了煤矿就控制了煤出口,拿着这些份额就能够和法国人谈判,获得关税上的优待,将别的工商业制品推销出去。
不要说,英国人不缺市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一个工业强国,市场都是不够用的。
英国财团早就眼馋法国的市场了,只不过法国政府自知干不过,玩起了关税壁垒。
现在好不容易撕开了一个口子,大家自然要想办法往里面冲了。
至于煤出口价格下跌,带来的后续影响,这关他们什么事?只要能够赚到钱,谁会在乎未来会怎么样?
第一百一十三章、俄国官僚的战斗力
在法国人搞小动作的同时,俄国人也掀起了中亚大战。
坦率的说,三四月份不是进攻的最好时间,但是没有办法,沙皇政府要抢时间。
奥地利失去了同阿富汗政府的联系,沙皇政府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虽然经营的时间更久,可架不住俄国官僚不用心啊!
战争才爆发不久,两边就失联了。在沙皇高层看来,都联系不上了,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消息。
为了获得战争主动权,俄国军方被迫提前发起战争。
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个时候冰雪融化,俄军后勤压力大,可是中亚汗国也好不了多少。
虽然本土作战后勤压力较小,但这个时候爆发战争,影响到了春耕。
对农业国家来说,这无疑是最要命的。中亚各国虽然不完全依赖于农耕,畜牧业也是重要产业,但是受到的冲击仍然非常大。
没有办法,俄军打过来了,青壮都被迫入伍,从事农牧业的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农牧业减产成为了必然。
短期内看似不明显,实则影响到了中亚三汗国的战争潜力。某种意义上来说,俄国人已经提前锁定了胜局。
不过这都不在奥金涅茨上将的考虑之中,至始至终他都没有把中亚各国当对手。
发起进攻就是了速战速决,以便尽快将战线推到阿富汗地区,和英国人进行决战。
在这种背景下,对中亚各国的远期战略优势,自然就显得毫无意义。
“发电催催国内,让他们加快速度,再这么下去最多半个月,我们就只能停止进攻了。”
随着的战争的爆发,俄军的后勤管理混乱,也渐渐暴露了出来。
作为中亚地区的最高指挥官,奥金涅茨上将要后勤物资,还必须经过国内进行协调。
和平年代这没有问题,由政府统一调配战略物资,可以有效的制衡军方。
战争年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如果沙皇政府的官僚给力,那么问题还不严重,最多也就延迟一两天。
对一个大国来说,牺牲一点儿效率,也不是不能接受。
很遗憾,沙皇政府的官僚正在不断向下堕落。亚历山大二世时代推动国家进步的改革派,现在已经变成了腐朽的保守派。
亚历山大三世不是杀伐果决的主,俄罗斯帝国的制度又不完善,对官僚阶级的难免有些不足。
主管后勤的中年军官回答道:“司令官阁下,我们已经发过五次催促电报了。除了前两次得到回复外,后面的都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这次电报还会面临同样的结局。或许这些电报,都到不了后勤部长的手中。”
截留前线的电报,在别的国家不可能发生,但发生在俄罗斯帝国就再正常不过了。
后勤物资运输缓慢,并不一定是俄罗斯帝国没有运力,更大的可能是原本属于军方的运力被人给占用了。
中亚战争的强度并不是很大,前线也储备了一部分物资,像粮食、帐篷之类的物资都是现成的。
真正需要从国内运输过来的主要是弹药、药品、以及不适合长期存放的军需品。
对运力的要求并不是很大,因为道路泥泞的关系,或许会有延迟,但勉强还是供得上。
在发起进攻之前,俄国军方早就计算好了的。如果一开始就确定后勤供给不足,再怎么样奥金涅茨上将也不会这么早发起进攻。
听到这个消息后,奥金涅茨上将脸色阴沉的可怕。他不是没有打过仗,更不是没见过坑人的,但这么坑的还是第一次遇到。
或许和运气有关系,第一次普俄战争奥金涅茨没赶上。
第二次普俄战争时期,他服役的部队沿着俄奥边界向前推进,后勤物资都是就近采购,军需官再怎么坑最多也就延迟一两天。
第三次近东战争就更不用说了,奥地利负责供应后勤物资,自己派人接收就行了,压根儿就没操过心。
好运气终于用完了,在中亚地区作战,后勤供应全部依赖国内,奥金涅茨上将终于领教到了官僚们的厉害。
“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提前报告?”
国内的官僚厉害,前线的官僚也不逞多让。后勤部三次不给回复,这种重要的事情都能够瞒着他这个指挥官,想想也是醉了。
被质问的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