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建奴俘虏全都在士兵的驱使下朝着周围的大山走去。
赵站在领航的宝船甲板上,身上披着毛呢大衣。
“这天气真冷啊,现在才是十月份,要是到了十一月十二月,恐怕海面都要结冰。”赵举着望远镜,看着海面,喃喃说道。
船队现在航行的地方正是奴儿干都司和库页岛之间的海峡,也称为鞑靼海峡。
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会有两个月到三个月的冰封期,差不多也就是十一二月到一月左右。
海面冰封,船只无法通航,这也是赵为什么要在奴儿干囤积大量物资的原因。
“大人,咱们出来的恐怕有六七个多月了吧!”李小三站在赵身后,双手缩在袖子中,不停的打着哆嗦。
“是啊,咱们是四月份出来的,如今已经十月份,眼看着十月底了,满打满算快七个月了。”赵放下手中的望远镜,转过身去,“行了,看你冻成什么样了,进船舱吧!”
赵将身上的大衣紧了紧,走进了船舱。
船舱中放置着几个火盆,刚刚进来,一股暖流扑面而来。
赵坐在船舱中央的凳子上,将手放到凳子旁边的火盆上,烤着火。
火盆中烧的上好的煤炭,这些煤炭还是从登州出发之前携带的。
赵看着火盆中的煤炭,想起了铁甲舰。
“小三啊,将宣纸还有我的绘图工具拿来!”赵看向李小三。
虽然现在赵还没有盖起建造铁甲舰的造船厂,但是这并不影响赵绘制铁甲舰的图纸。
现在先将铁甲舰的图纸绘制出来,等以后造船厂盖起来之后,就可以直接安排人手开始建造铁甲舰。
虽然靠着宝船以及赵手中的武器,赵在海面上是无敌的,可是宝船这种木制船和铁甲舰相比,速度太慢,而且还依靠天气。
现在蒸汽机火车都弄出来了,也是时候将铁甲舰扔出来了。
李小三急忙朝着船舱中放置的书架跑去。
十几个呼吸之后,李小三将几张宣纸和赵的绘图工具放在了旁边的桌子上。
赵提着凳子,走到桌子旁,再用脚将火盆拨到桌子下面。
李小三见赵要绘图,急忙将桌子上放置的蜡烛挑亮。
赵坐在桌子旁,将宣纸平铺到桌子上,随后拿起尺规炭笔。
赵看着图纸,不由得想起了致远舰。
在后世的时候,赵去过黄海海战纪念馆,虽然没有看到致远舰详细的设计图,但是却看到致远舰的模型。
在后世的某宝上,也有致远舰的模型。
虽然只是模型,但却是按照真正的致远舰以一定的比例复原出来的模型。
赵在参观黄海海战纪念馆之后还在网上买了一个模型。
因为是按照真实比例复原出来的,所以这个模型能拆装。
但是,这种模型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贵。
当时赵买这个模型的时候,花了大几千,肉疼了好久。
货发回来之后,模型是一堆零件,需要自己组装。
赵为了组装这个模型,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研究了很长时间的说明书以及零件。
所以,直到现在,赵还能清楚的记起致远舰模型上的各个零件以及尺寸。
“模型是按照真实比例制造出来的,以模型为参考,应该能将致远舰制造出来!”赵转着手中的炭笔,回想着致远舰模型上的零件。
几刻钟之后,李斌俯下身子,开始在宣纸上画了起来。
宝船外面的天气寒冷无比,海风就像是刀子一样,割在人的脸上。
宝船上的水手将自己裹得就像是一个球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天上的太阳逐渐西斜,雾气也开始升腾起来。
潮湿和寒冷交织在一起,将人冻的直哆嗦。
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达登州
宝船在海面上漂浮着,赵待在船舱中很少出去,一直画着致远舰的图纸。
致远舰是传统的蒸汽机铁甲舰,放到现在,就是无敌的存在,就算和敌人硬碰硬,也没有任何一艘船只能挡住。
说句难听的,那怕只有一艘铁甲舰,就算遇到西方上百艘战舰,都不带害怕的。
在绝对的优势之下,数量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种程度的碾压就相当于拿着长矛弓箭的士兵和拿着56冲的士兵相比一样,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当宝船在海面上漂了将近一个月的时候,赵终于到达了登州。
这个时候,赵的图纸已经画的差不多了。
因为是铁甲舰,所以图纸的数量就非常多。
而且赵还对一些部位做了放大处理,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拿着建造铁甲舰的工匠们很有可能看不明白。
赵坐在船舱中,看着桌子上的图纸,长出一口气,“终于画完了,废了我这么长的时间!”
致远舰的图纸有很多张,被赵装订成了一个册子。
为了画致远舰的图纸,赵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好好的休息了。
“终于画完了!”赵取出一个木盒子,将图纸放了进去。
“大人,咱们已经到登州了!”就在这时,李小三走了进来。
赵看向李小三,“到了?真没想到会这么快!”
赵这一路上心思全都在图纸上,所以对于时间的流逝完全没有注意。
赵将装着致远舰图纸的盒子拿了起来,揣进怀里,朝着外面走去。
这个时候,宝船已经停靠在了港口上。
赵在李小三已经亲卫拱卫下,走下了宝船来到了港口上。
虽然是冬天,可是港口上的民夫数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港口上的民夫忙碌无比,在港口上不停的搬运着货物。
除过赵船队之外,港口上停靠着一些其他的商船。
这些商船看着开过来的宝船,急忙为宝船让开了道路。
这些商船基本上都是海商协会的,所以当他们看到浩浩荡荡的宝船船队时,非常识相的让开了道路。
如今的登州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港口,很多商人都回来这里做生意。
繁茂的港口也因此养活了很多百姓,港口上忙碌的这些民夫就是周围十里八乡中的青壮。
这些人在农闲的时候,都会来这里干活,赚一些银子贴补家用。
登州的百姓并不知道这里已经成了赵地盘,知道这个消息的,除过海上飘荡的商人之外,就是登州地方的士绅。
这些士绅如今基本上也倒向了赵,毕竟跟着赵混能赚大钱。
明末的这些士绅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换个主子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正常不过。
赵刚刚踏上港口,一个穿着员外服的中年人就一脸谄媚的小跑了过来。
“见过总兵大人!”中年人急忙冲着赵行了一礼。“房间已经准备好了,接风宴也已经准备好了!”
这人是赵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