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2 章(1 / 1)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数沙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押入昭狱。”

梁廷栋不甘示弱,也跪在崇祯的前方,大声嚷嚷着。

崇祯看着两人这个样子,一脸无奈的拍打着额头。

最近这段日子以来,以温体仁和梁廷栋为首的两派官员就到底该不该和建奴联盟之事吵闹不休。

现在建奴没了,后金亡了,崇祯原本以为能停下,可没想到还愈演愈烈起来。

“好了,两位爱卿不要再吵了。今天镇让你们来不是让你们吵闹的,朕是来问你们如何看待赵贼攻占辽东之事。”崇祯拍打着桌子,看着两人,一脸无奈的道。

温体仁和梁廷栋见崇祯都这样说了,也只好停了下来。

“回陛下,赵贼攻占辽东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坏事。

辽东地处北方,和京城相距不远,再加上宣镇。如果赵贼有心,随时可以兵分两路,从宣镇和辽东同时出兵,兵临京城城下,到了那时,恐怕,恐怕”

梁廷栋不敢把话说完,只说了半句话。

对于梁廷栋的说法,温体仁也没有反驳。

他看向崇祯,也说道:“陛下,俗话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宣镇贼兵势大,不是朝廷能够抵挡的,所以以臣之见,应该慎重考虑。”

“慎重考虑?考虑什么?”崇祯脸色阴沉了下来,他看着大殿中的众人,脸色难看。

崇祯是让这个官员来给自己出主意的,不是让这些官员难为自己的。

崇祯又何尝不知道他们说的这些呢?

“那你们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崇祯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心态,让自己的语气尽量平缓一些。

“陛下,臣有话要说。”就在这时,户部尚书毕自严站了出来。

他站在御书房中央,看向崇祯,“陛下,当年成祖皇帝迁都的时候在金陵留下了六部,如今金陵的六部虽然已经沦为了养老之地,可也不代表金陵六部没了该有的职能”

“住口,莫要多言!”还没等毕自严把话说完,温体仁就开口呵斥了起来。

毕自严这番话连想都不用想都知道他要说什么,无非就是迁都金陵。

崇祯的脸色也难看起来,他看着毕自严,语气阴冷的道:“毕爱卿,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毕自严倒是一副什么也不害怕的样子,他说道:“陛下,臣知道臣在说什么。”

第五百一十四章 迁都

“陛下,臣知道臣在说什么。臣想说的就是迁都,当年成祖皇帝从金陵迁都这里,现在也可以迁回去。

如果不迁回去,那么京城该如何面对赵贼从辽东和宣镇的攻势?只有迁都金陵,到时候依靠长江建立防线,抵挡赵贼。”毕自严毫不退缩,直面崇祯。

崇祯冷冷的看着毕自严,沉默了很长时间。

站在崇祯旁边的高起潜看着崇祯这个样子,心里不禁感慨,“你说你这个时候说什么迁都的事情啊?迁都这事情能在这个时候提吗?你不想想,皇爷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同意迁都?”

高起潜似乎已经看到了毕自严被崇祯怒骂的场面了。

可是,崇祯的怒骂并没有响起来。

“呵呵,真是朕的好爱卿啊。”崇祯冷笑两声,随后挥挥手,说道:“你们退下吧,朕累了!”

说罢,崇祯便站了起来,朝着外面走去。

御书房中的官员们看着往外面走去的崇祯,一时之间愣在了原地。

他们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提出迁都的毕自严屁事没有?只是说了一句不冷不热,连半点威胁之气都没有的废话。

很快,心思活泛的官员们便想通了这一切。

崇祯之所以没有怒骂毕自严,很有可能就是崇祯心里也想着迁都之事。

不然的话,他不可能不会这么轻飘飘的扔下这么一句话而离开。

温体仁看着崇祯离开的身影,脸色凝重。

原本温体仁还以为自己能看清楚崇祯的所作所为以及崇祯的心理想法,可是从今天之事看来,温体仁觉得自己还差点火候。

和毕自严相比,差的很多。

温体仁走到毕自严的面前,不着痕迹的说道:“看不出来啊,原来你才是朝中最厉害的人,揣摩圣意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毕自严冷冷的瞧了温体仁一眼,反顶了一句,“在下只不过是为了朝廷着想,不像某些人蝇营狗苟。”

“你!”温体仁哪里不知道这是在骂他,他指着毕自严,脸色涨的通红。

“呵呵,看你这话说的,就好像本官是那种人一样。”温体仁强忍着心中的愤怒,长出一口气,强装着一脸平静的说道。

这个时候要是反驳,那不就代表着自己就是那蝇营狗苟之人吗?

温体仁人老成精,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毕自严轻瞥了温体仁一眼,随后自顾自的朝着外面走去。

高起潜走到崇祯的身后,他看着崇祯的背影,一脸的苦涩。

之前自己说迁都之事,被骂了一顿,怎么刚才毕自严说迁都,怎么就说了一句不咸不淡的话?这转变也实在是太快了吧?

崇祯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办法扛得住赵的进攻,所以他就想到了迁都。

可是,迁都这个事情又不能让自己说出来,自己要是说出迁都之事,那自己的威信就会一落千丈。

其实历史上的崇祯也想迁都,甚至都让大臣公开讨论迁都的事情了。

可是结果很不理想,朝中大臣不让。

六部尚书这类的官员也就算了,最关键的是御史、给事中这些清流。

这些人的嘴皮子可厉害的要紧,他们为了自己的名节,硬是拦着不让迁都。

虽说这些人手中没有多大的力量,但是他们能造势,能起哄。

他们占领道德制高点,对迁都一事不停的炮轰。

其中,冲锋在前的便是兵部给事中时光亨。

他直接说,迁都一事就是歪理邪说,就是妖言惑众,谁要是敢说迁都之事,就应该明正典刑。

并且还将土木堡之变之后的京城保卫战拿了出来,用来抨击那些提倡迁都的人。

广个告, \\!

除此之外,他还联合所有御史、科道言官,并且对那些同意迁都的官员大肆弹劾。

这样一来,就算崇祯同意,可是朝中大臣也不愿意了。毕竟臣可是最爱惜羽毛的,没有任何人能背的起迁都这口黑锅。

除过官之外,京城中的勋贵也不同意迁都。

这些勋贵在京城好好的,占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过的有声有色,要是真的跟着崇祯去了金陵,那不就寄人篱下了吗?

再还有,这些勋贵在京城周围可是有着大量的田地庄园,要是真的迁都金陵,那这些田地庄园不就作废了吗?

所以,在种种阻挠之下,崇祯也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崇祯在历史上虽然刚烈,可他也是人,是个人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