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章(1 / 1)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数沙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魏云中站在校场上,指着这些小山包,看向吕大梁,“这些都是鞑子的脑袋?”

“回天使,正是。”

“好家伙,这么多。”魏云中感叹一声,随即大喊道:“来人啊,随我一起检查。”

魏云中话音刚落下,便带领这东厂番子和锦衣卫校尉向着鞑子头颅而去。

“大人,这些都是真鞑!”一个锦衣卫校尉从山包上拿起一颗头颅,在手上不停地查看着。

“何以见得?”魏云中问道。

锦衣卫校尉将鞑子脑袋放到魏云中眼前,指着脑袋说道:“大人你看,这些鞑子脑袋虽然都被石灰硝制,但是查验起来也不难。”

“大人你看这鞑子的脸,一个个的都是些大脸盘子,比咱们明人的脸要大出好几圈。还有,这些鞑子的牙齿,基本上都是些大黄牙,而且磨损很严重。咱们明人吃的都是米面之类的粮食,所以牙齿的磨损不严重,再加上咱们明人有刷牙的习惯,所以大黄牙很少。而鞑子就不同,他们的吃食基本上都是些牛羊肉,嚼起来不仅费劲,还费牙。所以他们的牙齿磨损的比咱们的厉害,再还有,鞑子不喜刷牙,所以他们的牙齿基本上都是黄的。”

魏云中看了看校尉手上的鞑子脑袋,指着眼前的这堆鞑子脑袋,说道:“这些都符合吗?”

校尉将手上的鞑子脑袋扔到地上,说道:“卑职已经将这些头颅都验查完毕,全都符合。”

一个时辰之后,那些前去验查鞑子脑袋的东厂番子和锦衣卫校尉都站在了魏云中面前。

“大人,都是真鞑,没有一颗是明人的脑袋。”

“总共有多少颗?”

“回大人,总共四百五十一颗。”

魏云中抚摸着胡子的手停了下来,他看向这些检查的人,激动的道:“你们说的可是真的?果真有四百多颗?”

“回大人,确实有四百五十一颗。”

魏云中一拍大腿,激动的道:“好好好,赶紧将这些鞑子脑袋装车,押送京城。”

第四十一章 封赏

崇祯皇帝站在皇极殿上,看着下面站着的武百官,脸上的笑容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

现在的他可是神清气爽,意气风发,之前的愁容满面早已经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现在的他站在皇极殿中,就像是一个斗赢了仗的大红公鸡一般,兴奋异常。

他挥挥手,看着武百官,笑道:“诸位爱卿,魏爱卿押送回来的鞑子脑袋你们可去看了?”

首辅施鳯来站了出来,他拱拱手,说道:“回陛下,看了。果真是四百多颗鞑子脑袋,而且全都是真鞑,没有一颗是杀良冒功的。”

“哈哈,能立下如此大功,也证明了宣府镇各路官兵的忠心与血性。关于他们的封赏,内阁研究的怎么样了?有没有一个章程啊?”崇祯面带微笑的看向施鳯来。

“回陛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讨论,内阁已经确立了封赏。微臣将这些都写在了折子之上,还请陛下御览。”施鳯来从袖子里取出一封折子,高高的举了起来。

曹化淳将折子从施鳯来手上取过,放到了崇祯面前的御案上。

崇祯拿起折子,缓缓打开。

半晌之后,崇祯放下手中的折子,看向施鳯来,开口问道:“为何你们对这赵的封赏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户呢?”

施鳯来说道:“回陛下,这赵此前只是一个身无官职的小兵,现在封为百户官已经不小了。”

崇祯皱眉道:“朕之前不是说过吗,要将这个赵当成一个榜样,更何况,这赵能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将那鞑子引入翁城,如此大功只封一个百户,有些说不过去吧?这赵干的可是掉脑袋的事啊,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寒了功臣的心?”

施鳯来听着崇祯越来越冷的话,头上的冷汗扑嗖嗖的往下流,他急忙擦掉头上的冷汗,低声问道:“那以陛下之见,该如何啊?”

崇祯捏了捏没有胡子的下巴,沉思了一会儿,说道:“龙门堡之前不是被鞑子给攻破了嘛。朕想着,既然这个叫赵的壮士有如此能力,那不如直接让他当这龙门堡的守备,你们看如何啊?”

“陛下,万万不可啊。”阎鸣泰听到崇祯要封赏赵当龙门堡的守备,急忙惊叫出声来。

崇祯一脸不满的看向阎鸣泰,低声道:“有何不可啊?”

“回陛下,这赵虽说立下大功,可是撑死了也就是个百户。这一堡守备可是比肩千户的官职啊,如此升官,实属不妥了。这连升了好几阶,没这规矩啊。”

“阎爱卿说的也有道理,可是这有功又不能不赏,这龙门堡已经被鞑子攻破,整个堡垒已经化成废土一片。朕觉得,这赵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不如领他升为龙门堡守备,这样既能安赵的心,又能化腐朽为神奇。此乃一石二鸟之事,何乐而不为?”崇祯无比坚定的说道。

阎鸣泰看着一脸坚定的崇祯,争执不过,叹了一口气,“既然陛下如此认为,那微臣只好照办了。”

崇祯看着阎鸣泰,忽然想起了之前自己皇兄在位的时候。

那个时候,那些东林党人打着各种旗号,限制他的自由。而且还逼着皇兄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处理朝政,治理国家。如果不顺着他们的意思来的话,轻则大骂皇兄为昏君,重则逼皇兄下罪己诏。这罪己诏能这么轻易的下吗?

现在呢,自己一句话,这阎鸣泰就不敢反驳。看来,自己果然比皇兄要适合当皇帝啊。如果这皇位早早的传给我,这天下也不至于成了这个样子。

崇祯皇帝暗暗自喜的想道。

其实,不是阎鸣泰不想反驳,而是他没有底气反驳啊。

那报捷书上写的明明白白的,宣府大捷的首功乃是宣府镇镇守太监刘长富,而太监又是皇帝的家奴。

所以说,这刘长富的封赏就不是他们能管的。而吕大梁和赵,又是武官,还是在刘长富的指挥下立下的大功。

如此一来,这宣府大捷几乎和官没有一丁点的关系,你阎鸣泰能理直气壮的反驳吗?

再说了,这宣府总兵侯世禄好大喜功,陷入鞑子的埋伏,死伤无数。算起来,也能和兵部扯上关系。毕竟,兵部有识人不明的罪责。

如此种种,再加上现在这宣府大捷。便无形中增长了崇祯皇帝的威信。如今,崇祯皇帝以势压人,阎鸣泰敢反驳吗?

对于赵和吕大梁的封赏是内阁和兵部一起商议的结果,对于首功的刘长富他们管不着。

本来,官们还希望在封赏赵这件事上压一下崇祯。可没想到,崇祯根本就不吃这一套。直接以势压人,反驳了他们的提议。

如此一来,官们便被崇祯压了一头。

崇祯看着满朝陷入沉默的百官,有些无聊的挥挥手,对着曹化淳说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