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7 章(1 / 1)

贞观从拯救老爹开始 一二三石头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点燃。

嗡嗡嗡的声音开始减弱,可回到案几边上的读书人抓起了书却莫名觉得更加烦闷。

“笃笃笃!”

正是此时,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

驿丞莫非还有什么事儿?

正在烦闷之中的读书人皱了皱眉,然后深吸一口气将眉头上的皱纹驱散,打开了门。

却是发现,门口站着的并非驿丞,而是一个身穿青色儒衫的人。

“见过这位兄台!”

青色儒衫先行行礼,“某也是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驿丞说,这件屋子是专门供给赶考之人住宿的。”

驿站,并非客栈,虽有客房,可从来没有上中下之分。大多是过往行人一起睡大通铺,如今能够给读书人专门留一间房间已经是很不错的安排了。

门内的读书人自然晓得这事儿,他笑着回了回礼,然后让开了门口让门外的青色儒衫走了进来。

“嗯?你竟然点着唐河上送的蚊香?”

这一刚进屋,青色儒衫似乎丝毫没有先来后到的意思,竟然指着那蚊香开始说教了起来,“兄台也是读书人,怎么能够用这东西?你难道不晓得,这是唐河上有意送给天下读书人的!其目的,就是想缓和咱们对他在本次科举引入那些贱民的抵触!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这样一小盘蚊香就想让咱们不据理力争?

兄台你也真是的!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兄台为何因为这小小的蚊蝇使用他唐河上送出的蚊香?”

打自己脸这种事儿,可仅仅是洛阳王帅哥才做得出来。

就在王玄策拿着图纸看了一遍弄好的预制构件后不久,从剑南到长安的一个驿站内,一名左手拿着书册正在认真阅读身穿儒袍的青年抄起自己的右手一巴掌排在了自己的脸上。不过,与王玄策有些不同,这位身穿儒衫的青年摊开手掌,里面确实是有一个硕大的蚊子!

“仙人板板,蚊子囊个嫩个多?”

青年情不自禁嘟嘟,“赶了这么多天路,香包已经失效,内要是一路喂蚊子过去,我那英俊的脸还不得被咬肿?”

“笃笃笃!”

正是此时,驿站的房门被敲响。

放下左手上的书,甩了两下右手,却未能将蚊子尸体甩掉,只能用左手将右掌心中的蚊子尸体弹走的青年走到门口,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驿丞。

“这位使君!”

驿丞好歹是个吏员,远行的读书人虽然家世不错,可犯不上得罪一个驿丞,他十分客气问道:“请问有什么事儿么?”

“某就是个小吏,使君可不敢当!倒是郎君其次前往长安科考,定能考个好成绩,解释您才是使君呢!”

伸手不打笑脸人,读书人客气,驿丞自然笑脸回应,他扬了扬手中的物件道:“咱们这驿站靠近山林,蚊子较多,这不,某过来问问郎君是否需要蚊香!就是某手中这玩意,冠军侯的作坊弄出来的东西,驱蚊十分有效。”

“这驿站竟然有蚊香?”

世家出身的青年自然见过驿丞手中的东西,他的家里每逢春夏秋三季,蚊香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只是,一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他还以为这蚊香只有富裕的家庭才用得起,那里曾想到驿站都有?

“有的!”

驿丞笑着回答:“这蚊香虽然贫苦家庭没几个人买,可实在不是啥贵重的东西,几钱就能买一盒!咱们驿站更是不需要买,直接由县衙发放。”

“行!那给某来两盘!”

读书人点了点头,一边伸手往怀里,一边问道:“多少钱?”

“不收钱!”

驿丞却摇了摇头,“上官们说了,上京赶考的郎君们用蚊香都不要钱,还说这是冠军侯定下的呢!”

“那多谢了!”

“您可别谢我,要谢,您谢冠军侯!”

驿丞双手将蚊香奉上,读书人却是愣了一下!

感谢冠军侯?

这......

“这位郎君?”

驿丞见着读书人不为所动,索性问道:“是不是不会使用?”

“会用!会用!”

回过神来的读书人点了点头,这才接过了蚊香。

驿丞得到这个回复,也不多说,只是叮嘱了一番蚊香一定要离床榻远些,随即离去,也正是如此,他并未看到读书人关上了房门后那脸上的犹豫与纠结。

房间内,蚊子继续飞舞,发出来的嗡嗡声让人烦闷。

拿着蚊香的读书人犹豫了许久,终于把那蚊香给点燃。

嗡嗡嗡的声音开始减弱,可回到案几边上的读书人抓起了书却莫名觉得更加烦闷。

“笃笃笃!”

正是此时,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

驿丞莫非还有什么事儿?

正在烦闷之中的读书人皱了皱眉,然后深吸一口气将眉头上的皱纹驱散,打开了门。

却是发现,门口站着的并非驿丞,而是一个身穿青色儒衫的人。

“见过这位兄台!”

青色儒衫先行行礼,“某也是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驿丞说,这件屋子是专门供给赶考之人住宿的。”

第410章 来都来了,玩玩嘛

平康坊翠云楼外的街道,两拨人正隔着翠云楼的门口正在对峙,还有一拨人在翠云楼门口处站着看戏。

左边的人骂道:“你们算个锤子读书人,不去想咱们大唐需要什么,只晓得自己心里那些蝇营狗苟!别以为老子不晓得!”

右边的人骂道:“你们才不是读书人,圣人的话早被你们抛到了耳边!不,你们不是把圣人训示给丢了,你们明明是被唐河上的好处给收买了!你们这群同流合污的家伙,把读书人的骨气和志气全部给丢干净了!”

......

严格意义上讲,今日翠云楼两拨人对峙的时间要从五六天以前就开始说起。

自打第二波读书人进京之后,平康坊的各个青楼便再度传来了声讨唐河上的声音。可是,因为这些读书人大多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也没有人像一个半月前那样站出来牵头,所以这些声讨虽然有声有色,却如同乌合之众一般,没组织没纪律。

这些事儿,青楼没有去理会,他们倒是巴不得大家声讨得更激烈,然后引来更多的读书人。飞虎军自然晓得这情况,可老太监也没去重视这个问题,毕竟有前车之鉴。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平康坊内的声讨声大多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哄闹,只是彼此之间发泄着心中的愤愤。

而那些长安城内的读书人和第一拨抵达长安的读书人在学院闹过事之后,也几乎不来平康坊喝花酒了,勋贵子弟们而今年龄大的已经在朝廷上班,年龄小的大多在长安学院里面读书。所以,读书人们的哄闹,却没有爆发成冲突。因为,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要有两方人。

可今日,也就是半个时辰之前,一个长安城的读书人觉得近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