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感受么?
李二陛下只想讲女婿抓到面前来,弄死他以谢天下!
“陛下!”
老太监不愧是跟了李二陛下多年的人,他弱弱问道:“要不,咱们把唐老四叫过来,申饬一番?”
正欲点头的李二陛下突然想到了什么,他气急败坏道:“叫他来作甚?叫他来把那些公告撤回来就TM有用了?是要朕对天下读书人说朕选错了人?还是说把他鲨了,推出去认罪?TM的,朕怎么猪油蒙了心了,安排这等事情给他去做?呼呼!你,去告诉他,这件事儿,朕绝对不会当着众人承认,让他狗日的自己去摆平!”
“诺!”
老太监应了一声,转身往外走去。
却是不想,这刚刚走到门口,就正好看到一大群大臣联袂而来。
老太监清点了一下,有左右相房乔、杜如晦,有中书令萧瑀,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有工部尚书李大亮,有礼部尚书戴胄。咳,唯独没有民部尚书唐俭。
看着大家伙一脸着急,老太监心中有了些猜测,却不露声色问道:“诸公来此可有要事?陛下此时很忙。”
陛下确实很忙,忙着生气呢!
房乔叹了口气道:“我等本来不想叨扰陛下,可唐老四这次捅了马蜂窝了!我等前来,想和陛下商议一下,如何处理啊!”
果然是为了这事儿来的!
老太监微微摇头,苦笑道:“诸位还是回去吧,这事儿陛下已经晓得了!”
“晓得了?”
房玄龄脑子一转,也对,这种事儿,李二陛下不可能不比咱们先晓得。“可是,晓得归晓得,咱们还是要议一下怎么处理啊!”
“不用了!”
老太监依旧是摇头。
这可让大家伙儿都给愣住了。
陛下这就处理好了?
当真一次忆苦思甜回来之后效率变高了,脑子也变聪明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在问着彼此,皇帝如此聪明了,效率如此高了,是不是咱们就可以轻松些了?
然而,老太监一句话将大家伙想轻松一些的想法戳破,“陛下说,唐老四自己惹出来的事情,自己处理!这不,老朽是领了皇命,去给唐老四说这事儿呢!”
大伙儿的脸色很精彩!
呵呵!
我等刚刚还以为能轻松些了,结果你告诉我皇帝压根不想管这事儿?这尼玛简直是拈轻怕重,怕担责任嘛!
额!
等等!
捋一捋!
咱的方向好像错了啊!
这不是皇帝担不担责任的事儿,而是这事儿仅仅靠一个唐老四解决得了?
“要不,团太监你还是去帮大家通传一下吧?”
杜如晦叹了口气道:“咱们都合计合计,或许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通传个锤子!
刚从两仪殿书房走出来的老太监可比谁都清楚皇帝的火气有多大!
他摇了摇头道:“诸位,听老朽一言,都回去吧!陛下如今气大得很,各位就别再去火上浇油了。若是大家真的关心唐家小子,倒不如跟着老朽一起去一趟长安学院,给他提点建议。”
杜如晦闻言思索了一下,幽幽一叹道:“行吧,那就这样办。”
第391章 一群垃圾
一份公告,让李二陛下暴怒,让朝中文臣纠结的时候。
收到这份公告影响最深的人,毫无意外反应最为强烈。
他们就是长安城内的文人士子!
人的喜好,往往都会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去年此时,文人士子们对唐河上的印象还说得上是一半一半。世家士子对其痛恨无比,寒门士子对其喜欢得紧。
那么今年四月,仿佛是为了印证那句“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般,普天之下的士子对于唐老四就只有一个看法,那就是不喜欢。
缘由很简单,去年此时的唐老四,一所长安学院让寒门士子有了读书的地方。
而今年,唐河上一份大字报,让所有士子都觉得自己的东西被抢了。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不论是考得上的功名的士子,还是考不上功名的士子,读书人嘛,总会在考试之前对自己抱有无比巨大的信心。所以,在他们看来,唐河上特招农人、匠人和商贾的做法,就是让原本属于士子的那块蛋糕被分了出去。
蛋糕就只有这么大,农人、匠人和商贾分割了一大块走,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留给士子的官位就少了呢?
这样的问题不能深思,一旦深思,那么!
就在老太监带着十几个大臣朝着长安学院走的时候,长安城,平康坊里各个青楼酒肆便已经沸沸扬扬。
翠云楼,嗯,就是两年以前某个国公爷踹门的地方。
一个穿着青衫的士子站在桌子上,他的左手拿着一壶酒正往嘴里猛灌,右手高高举起,挥斥方遒:“同僚们!原本这第二届科考对咱们来说是顶天的好消息,尤其是行卷制度的废除,让咱们所有人都有了考试的资格!可是,他唐河上凭什么把属于咱们的考试名额给了那些低贱的匠人、商贾?你们,心中服气吗?”
“不服!”
“不服!”
借着酒劲儿,桌子旁边一支支手高高举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大唐的文人士子!
或许有人觉得大唐的文人似乎狎妓的比较少。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文人墨客,自古以来便有狎妓之风。
隋朝时期,文人狎妓便盛行一时。
到了唐朝,这种风气并没有被遏制。白居易、李白可都有着不少的风流史。
邵谒、徐铉更是专门为风尘女子写了诗文。
之所以世人都以为宋代狎妓之风最盛,这大致要归结于两点。其一,宋代文人墨客数量比大唐多得多得多,毕竟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世家,国家也鼓励读书,但凡有些家底,就能交上束脩,上个学堂。其二,宋代有几件出名的狎妓趣事儿,比如某位官家和文人抢女人,嗯,抢的女人还比较出名,叫做李师师!再比如,某个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最后奉旨填词,却成为了一代佳话。
闲话少说。
且说翠云楼内,穿着青衫站在桌子上的士子看着台下同辈读书人的附和,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某正在为天下读书人请命的豪情。
他大手一挥道:“各位仁兄,既然不服,那可敢跟着吴某去为天下读书人讨个公道?”
“我辈读书人,若是不敢为天下士人讨个公道,日后还有什么资格说是读书人?风骨何在,骨气何存?”
桌子旁边的人群里,一个身穿白袍的读书人附和道:“吴兄,且说说如何讨公道!小弟不才,愿作随从!”
也有胆子小一点的读书人弱弱道:“二位!那唐老四,可是出了名的狠人啊!”
“怕个甚?”
又是一位读书人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我读书为何?还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他唐河上胡搞,我焉能坐视不管?”
“对!”
姓吴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