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章(1 / 1)

贞观从拯救老爹开始 一二三石头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两位官爷几遍是第二天都毫无食欲,走路摇摇晃晃,像极了喝醉酒的汉子。

虽然不至于像鱼脍一样谈之色变,可刘仁轨与屈突寿二人不约而同下了指令,任何人不可偷食粗盐!

同时,二人联合决定,立即对出盐进行提纯。

提纯的方法自然是唐老四给的小册子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粗盐融化、过滤,然后架上大铁锅煮......

鉴于登州地貌,大型灌木较少,煮盐准备用石炭......当然,这得等着太原的石炭运达,在这之前还是用木材。

这相当于简单的工业化吧!

两天时间一晃而过,第一盐场第九卤台的粗盐终于全部铲了起来,与此同时,第八卤台已经全部盐析......

而由于人力和物力的原因,粗盐转化为精盐相对慢了很多,两天时间,才将半个卤台的盐提纯。

这让刘仁轨不得不在海滩上从新圈了一块地用来堆放粗盐。

说道提纯,就不得不说,其实就是两天过去,所有的盐工也不知道这提纯到底是怎么弄的!

只晓得将盐溶进水里,然后从一个巨大的铺垫了一层纱布包裹着的东西的漏斗里过滤两次,最后生活加热......

这倒不是刘仁轨觉得仅仅这样就能完全保密住出盐提纯的精要,只是想着能多捂一段时间算一段时间而已。

刘仁轨负责提存,屈突寿自然负责上报。

毕竟是自己过年没有回去述职,已经有成绩了不告诉皇帝,不怕被打板子?

两只鸽子从刺史府后堂放飞,全是飞往太仆寺;同时,刺史府厢房也有一只鸽子放飞飞往飞虎密衙。记录内容是否一样无人得知。

五年,正月十五,上元!

长安城依照惯例万民同庆,在辰时便公布了今晚宵禁取消。

这样做无形加大了武侯卫和长安万年两座县衙的工作量,全长安的不良人和武侯卫都放了出去维护治安。于此同时,每一条街道、坊道都准备好了水车火龙,以备不时之需。

上元佳节,东市有一个传统叫做猜灯谜,以往惯例,猜灯谜的现场将容纳很多青年男女,东市也会成为青年男女才子佳人们邂逅的地方。

当然,也有拖家带口去东市赏灯的人,比如李二陛下?

皇帝也是人嘛!尤其是在百官都休沐之后还要翻看奏折,处理些秘密事务的皇帝更需要在上元节放松一下自己。

申时初,看完这几日飞虎军传来的密报的皇帝伸了一下懒腰,起身准备前往立政殿,然后带着皇后、四妃以及龙崽子们去东市逛逛。

这前脚还没迈出书房大门,就看见老太监风急火燎的跑了过来。

这是有事儿啊!

皇帝眉头一皱,左右徘徊,是出去呢,还是处理完了来呢?

理智终究战胜了感性,李二陛下将抬起的脚步收回,就在门口等着。

“陛下,登州刺史府飞鸽传书!同时,登州飞虎也传来了飞鸽!”

老太监躬身双手呈上两个小卷轴。

登州?

屈突寿和飞虎都飞鸽传书?

这是出了啥事儿?

皇帝眉头一皱从老太监手里抓过小卷轴迫不及待打开一个观看。

这是飞虎的奏报,上面只有只言片语:登州晒出了盐!

重点,晒!

泥煤!

晒出了盐......

李二陛下觉得有必要招回各地飞虎,然后丢进自己女婿的学校培训一下化课!

这尼玛,盐怎么晒?

即便是能晒,这个天登州的太阳怕是蛇都晒不死,怎么晒盐?

“你自己看看写的什么!”

一下子将飞虎的间断奏报丢给老太监,皇帝冷哼一声开始打开来自屈突寿的奏报。

老太监在拿到飞虎奏报的一瞬间,立马明白了皇帝为何会冷哼了!

晒!盐!

还晒出来了......

老朽......额,不对,或许该自称咱?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太监这一瞬间有了和皇帝一样的想法!把这群白痴召集回来读书!字都不会用了!

不过,由于皇帝正在看另一份飞鸽传书,老太监将心中的建议憋了回去,准备等皇帝看完以后再提。

“嗯?还真晒出了盐?”

老太监摇了摇头,觉得自己多半是幻听了。抬起头看向皇帝,老太监正好发现了皇帝的一脸震惊!

是的,震惊!嘴巴微张,瞳孔微张,眼神里尽是不可置信!

皇帝手里的纸条写着什么?为何老朽......咱怎么辣么想偷偷绕道后面去看看?

“团子啊!”

正是此时,皇帝砸吧嘴再次开口:“朕,怎么觉得有些震惊不过来了?”

狗皇帝!

能不能说清楚,你这样激起一个太监的好奇心真的好么?

老太监一脸无语......

皇帝深吸一口气,强行将震惊压制了,然后将第二张纸条递出道:“看吧,看完以后去传唐河上来一趟!”

第190章 陛下,唐河上弹恋爱去了!

老太监接过巴掌大小的纸条,定睛一看,心中顿时草泥马奔腾!

这狗日的纸张,上面全是狗日的蝇头小楷。

不知道咱老了,眼睛不好使么?不知道和飞虎军一样,简明扼要用几个字把事情说清楚么?最重要的是,那样一来,字就可以写大一点不是?

左右手捏住纸条的两个角落,手臂伸展到最长,然后眯着眼睛将视线死死盯在纸条上,老太监费了九牛二虎之气终于看清了纸条上的内容。

“贞观四年,寿与海军参谋长刘仁轨修筑盐场于登州海岸。五年正月初二,第一盐场建设完毕,长十里,宽百步。历时十日,于正月十一,盐场晒出盐......据称量,盐场可日产粗盐近十万斤!大唐百姓不日即可脱离盐布矣,臣屈突寿谨奏!”

这......

这是真的?

看完屈突寿的奏报,老太监终于不在心中暗骂字太小,而是脸上露出了极其震惊的表情。

那长大的嘴巴完全可以直接塞入一个鹅蛋!

这真的不是老太监少见多怪,一天产盐十万斤是什么概念?

那是一年就能出盐三千万斤,按照目前大唐的人口数量,每个人可以分到一斤盐。一斤盐,够一户三口之家吃一个月了!

也就是说,只要建设五六个这样的盐场,产出的盐就够大唐百姓吃了。

等等!

够与不够和吃不吃的起是两个概念啊!

震惊过后,回过神来的老太监第一次觉得这屈突寿的奏报还是不够完善,要是再把字写小一些,然后把成本写清楚,把盐的价格写清楚......

咳,那就真看不见了。

“陛下!”

深吸一口气,老太监道:“这上边没写成本,没写盐的成色啊,也不知道盐好不好,价格百姓吃不吃的起啊!”

“不然朕为何要让你去找唐老四来?”

皇帝翻了一个白眼,第一次觉得跟了自己多年的老太监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