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1 / 1)

赘婿 愤怒的香蕉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望着旁边的跟班:“你们说那姓宁的到底是装的还是真失忆了?不会装得这么像吧!”纳闷不已。

他原本就是想刻意的提醒宁毅“我打了你,你拿我没辙”,甚至还故意说了“最近竟有人造谣说是小弟当日袭击宁兄,宁兄不会相信吧?”这样的话,就是为了让对方生气,谁知宁毅言语诚恳平和,也看不出半点死撑的样子,他俨然一拳打在了空处,迷惑之余,感觉自己演了这么久对方作为观众一点预期应有的反应都没,有些难受。

此时在那马车当中,苏檀儿也正有些疑惑地望着对面的宁毅,这时在马车里主要说话的是三个丫鬟,她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那薛公子多么坏多么无礼之类的,虽然表面上一句话也没涉及苏檀儿,但实际听起来,却是在旁敲侧击地烘托着一个主题:“小姐跟那人可没关系哦。”宁毅偶尔也笑着插进话去。

实际上在他的心中只是觉得这三个丫头的行为可爱,乖巧懂事,若是现代社会,这种年纪的小丫头不知道要任性成什么程度,过得片刻,只听苏檀儿问道:“相公……真是忘了那薛进了么?”

宁毅点点头:“倒真是不记得了。”

“但是……总听说了吧……”

苏檀儿疑惑地盯着他,他回头看了一眼,两人对望片刻:“呃,娘子难道希望我刚才打他一顿?”

苏檀儿望着他的眼睛眨了几下,随后渐渐的笑了出来,不同于之前模式化的微笑,这笑容灿烂中带着一点放下心来的轻松感,自己这相公果然还是懂得这些人情世故的,但这样想着,心底又微微有些失落,她不会喜欢纯粹的书呆子,也不会喜欢真正有心机的人,只是如今大家还算不上熟悉,这些事情倒也看不太清楚。

马车驶过接近苏家大门的一座小桥,苏檀儿朝外面看了看:“这样的话……中秋濮园诗会,相公想去吗?”

“诗词的话,不太会啊。”

“倒也不用太会,就去看些表演,赏赏花灯而已。”

苏檀儿说完,旁边的娟儿拼命点头:“是啊是啊,姑爷,好多表演的呢。”

杏儿在一旁附和:“灯也很好看,而且还有漂亮的烟花……”

“说不定绮兰小姐也会去表演呢……”

“听唱歌……”

三个丫鬟叽叽喳喳地说着灯会上的节目,这年头娱乐缺乏,她们显然对这样的事情很期待,宁毅笑着点头:“嗯,如果可以的话,到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中秋节还有十余天才到,过了几天,苏仲堪过来通知他,让他去距离苏家不远的豫山书院报到,准备开始当个悠闲的教书先生了。

------------

第五章 投河的母鸡

秋日的清晨,东方的天气刚刚露出微微的光芒,乳白的雾气浮动在古老的城市当中,秦淮河上画舫缓缓行驶,掩映在一片一片的浓雾间,犹如浮于天际的玉宇琼宫。

深秋的浓雾中,宁毅一边哼歌一边沿秦淮河边的道路奔跑着,每天早晨这样的锻炼项目已经固定下来,反正对他来说时间有的是,一路前行,道路两旁砖木结构的古朴建筑时多时少,各种各样的树木,秦淮河上画舫漂流,偶尔看见船工或是疲倦的烟花女子出现在船头。

这个时间段,是江宁城新陈代谢最为有趣的一段时间,一夜的纷扰与繁华已然散尽,新的活力才刚刚开始,外面的城门已经开了,进门赶早集的菜农或小贩陆陆续续地进来,去往一个个的集市,能够遇上的人不多,但总归都给人绿色和活力的感觉。偶尔也能看见一脸疲倦、匆匆忙忙行走路边甚至衣冠不整的人,多半是在哪个青楼过了夜,白日有事于是赶早离开的,十拿九稳。店铺开了小半,乞丐们还没有起来。

幸福往往来自于不幸福,繁华也总是来源于对比,对于见识过现代大城市的宁毅来说,江宁再繁华也不过是那么回事。但这些事情无需较真,总归那古朴自然的味道是真实的,生活在这里的,也总归是一些容易满足的人,收获够温饱,便能够笑逐颜开。

宁毅偶尔也跟秦老谈起这些事情,江宁算是很好的城池了,但实际上也是乞丐到处走,成群结队,卖儿卖女的现象也不鲜见,当然这里富户也多,若能将孩子卖进某个不错的府第当了小子丫鬟,日后可不虞温饱,算是祖上积了德。托赖秦淮河一带烟花之地盛行,漂亮的穷苦女孩儿便也多了一道去处,将来若能学得诗文唱曲,老鸨也能经营有道的,或能卖艺不卖身成为名妓,运气再好一点就有可能嫁入某个大宅富户当小妾。但绝大多数运气不好的,也只能一辈子卖身,到得年老色衰时老鸨心善,放人自由,好在这等地方多了,便能形成规矩,若能守规矩,也总能不好不坏地挨过这一世,当然这里好坏也是相对而言,老了的妓女若是无钱,妓寨大多也会收留着做点打杂洒扫的事情过完之后的年月,不会直接扔出去。相处久了,这点良心和福利还是有的,若不是在江宁、扬州这样的城市,那便连这些东西都无法保证。

也有养瘦马的,后世扬州瘦马天下闻名,是自明朝开始,但实际上这时也有类似的行当了,规模不大,但总归是与烟花之地伴生的一项投资,作为瘦马养着的女孩儿比一般卖身妓寨的女孩命好,以后有盼头,因为她们至少能有机会学琴棋书画诗词唱曲,日后也更可能跻身名妓之流。

每到汛期总会有灾民过来,年景好一点就少,但总是有,若年景不好,例如每几年就一次黄河泛滥或是其余的天灾人祸,城里总会紧张一段时间,让军队把守了城门,不许灾民入城,知府召集了富商商议,实际上便是发动捐款,大家七拼八凑放粥施饭……冬日里总会冻死人,也是看年景,年景好死得少,若是不好那便不言而喻了,乞丐难过冬,如果下了雪,第二天总会看见抱在一起被冻死的,屡见不鲜。

这些事情见得多了就会习惯,不过秦老偶尔也会说:“这不是好年岁啊。”好年岁也是有的,武朝最初的那些年月,算得上歌舞升平,武恒帝、武惠宗雄才大略云云,宁毅听了总有些头昏,但任何朝代都会有些歌舞升平的年岁的。这时候的武朝与北宋末期非常类似,离了江南这片相对富庶的地方,好几拨农民势力正在造反,强人土匪绝不少见,北方由耶律氏统治的名为大辽的国家数次犯边,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