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就不顾一切地扑过来拳脚相加。

蔡京是宰相,岂能和一个晚生后辈一般见识?如果真和宗舒吵起来,宗舒一犯二愣子脾气,蔡京如何下得来台?

动手,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这么一想,宗舒茅塞顿开:做个文盲,挺好的!

不过这样还不保险。

“宗申,小摩托,过来。”宗舒忽然大声叫起来。

“少爷,小的来了。”宗申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了。吓了宗舒一大跳,这厮的动作,好麻利。

“你在这街面上应该认识不少人吧,混混啊,帮闲啊。真不行,就到说书的地方去。本少爷有项任务。”宗舒放下筷子说道。

宗申眼珠子转了几转:“少爷,我跟着您,真认识不少。不知道任务是什么?”

“你去散布谣言,就说国师大败,蔡修大怒,宗家该倒大霉了,不是少爷被暴打,就是铺子被查封。”宗舒笑道。

散布谣言?宗申大喜,这不就是少爷经常干的事吗?

宗义看着宗舒,一脸愕然。

这混小子还嫌事不够大吗?非得逼着蔡家来动手?

“爹,这就叫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谣言传得更广更好,我看蔡家敢不敢动我。哈哈。”

宗义一听,半晌才缓过来劲。宗舒这混小子,啥时候这么厉害了?

如果把蔡家想整宗舒的事情传开去,蔡家还怎么敢对宗舒下手?如果现在宗舒被人打了或者是铺子被查封了,整个汴梁城的人都认为是蔡家干的!

堂堂的宰相,不去管国家大事,而对一个文盲下手,你好意思?

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在这个文人吃香、武人吃瘪的时代,没有文化就是一陀屎,谁也不想睬,谁都不愿踩!

文盲的身份,反而成了宗舒的屏障和保护!

嗯,文盲就是老子的屏保!

“小摩托,限你一个下午把这事给我办好!有赏。”宗舒说道:“最好现在就去,办完事,把李少言给我叫来。”

宗申刚出门,就立马拐回来。因为厨子端了一盆汤来了,香气溢出,十分诱人。

宗义的鼻子感到一丝异样,马上往盆里看了看,也没有什么,但,就是香!

宗舒马上替宗义盛了一碗,宗义一尝,立马愣住了。宗义走南闯北,最生意做到这么大,什么好吃的没有吃过?

然而,就眼前这汤,他真的没有吃到过。刚吃了两口,宗义的舌头就感到一阵战栗,这是一种透到心底的爽。

“老爷,这汤其实就是您以前喝的。不同的是,少爷让我添了,味,味精。”厨子低头说道。

味道?宗义第一次听到这种名词,也不管那么多了,拿起汤勺又盛了两大碗。

喝下之后,宗义心满意足地闭眼回味,这味道真鲜!

宗义一睁睛,看了看汤盆,再看看宗舒,立马想起来在校场和国师比试时的场景,一口大锅煮的汤,那种香气不同寻常!

难道,这就是那种一喷就让白纸显字的神汤?

这么香,如此美味,那么,宗氏酒楼,不就要发财了?

“舒儿,味精,成本几何?”宗义作为商人,马上就想起成本问题。

如果味精得从人参、燕窝、雪莲等名贵药材里提取,这就做不成生意,顶多算是个人高消费。

“爹,你总算没让我失望。”

宗义被宗舒的话狠狠噎了一下,这混小子说话明显是颠倒了,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基本没有成本。”宗舒笑道。

“宗申,快把乔管家叫来。”宗义马上吩咐。

乔管家来了,宗义让他尝了一口汤,乔管家惊道:“这是什么汤?”

“这就是今天在校场上熬出来的汤。”宗舒解释道。

宗义连饭也顾不上吃了,赶快往厨房里跑。到厨房,看到四五个人正在忙活,几口大锅正在煮着汤。

不是已经熬好汤了吗,怎么还在煮?这是不是在浪费了?

宗义正在怀疑,宗舒说道:“这才哪儿到哪儿?味精还没有提出来呢。味精什么样子呢,嗯,就像盐这样的。”

如果真有像盐这样的味精,那宗家岂不是又有一个发财的门路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如果宗家发明出味精来,宗氏酒楼的生意岂不是更加红火?

“乔管家,如果这味精做出来,我们可以把宗氏酒楼开到各府县去。”宗义兴奋起来,鼻子呼出的白气显然粗了许多。

“爹,开酒楼多没出息!你真的,太让我失望了。”宗舒摇头道。

010 陛下要加试

宗义气得直翻白眼,被文盲儿子给鄙视了!

正想如同往常一样给他一顿猛批,但一想到他干败国师、挣50万两银子,心里的火苗立马熄灭了。

且等等看,或许这小子有什么更好的主意。

宗舒把宗义拉到一边说:“开酒楼多麻烦。单单味精,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产业链?宗义又是第一次听说。

“这样说吧,我们先把味精做出来,送到皇宫去,让皇帝、皇后、公主、太子啥的,给咱们做代言。而后,我们把味精,高价卖给全国各大酒楼。”

宗义听后,不由得眼睛一亮。这小子,文不行,武不行,做生意,居然上道了!

宗义老来得子,当然是想让他走仕途,再不济可以捐个虚职。但前提是,得有文化。

为此,宗义积极踊跃地捐资助学,开办了京城第一个私人书院“归宗书院”。

宗义的捐助义举得到了官家的回报,被誉为汴京义商。

太学士陈东亲自题写了“归宗书院”四个大字,吸引了很多学者包括在职官员前来授课,一些达官贵人、商贾大户的子弟纷纷前来就读。

曾有台、谏官员上奏,要求取消私办书院,以正儒学之道。

太学士陈东以孔夫子的一句话“有教无类”就让这些人闭了嘴,后来宫中人员也经常到书院听课,朝廷竟也默许。

尽管在教育上争得不少声誉,对宗义的生意也有不小帮助,但宗舒却始终成为一块心病。

因为不论多牛的老师来,他都不肯学,蒙学课本他连一篇都不会背。

宗义早就知道,儿子宗舒就不是读书的料。之所以让他留在书院,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给儿子日后积累一些人脉。

宗舒对读书没兴趣,喜欢在汴梁城的勾栏瓦肆、酒馆青楼里厮混。仗着钱多,四处惹事生非,得罪了不少衙内。

甚至,宗舒趁教习不注意,从学院逃课到各个作坊和店铺玩,心血来潮时还会穿上伙计的衣服,帮助干活。

刚开始宗义极为欢喜,这样下去也能够支撑起祖宗的家业。

随后就陷入了沮丧,各个掌柜们说,宗舒不是从商的料,他在哪个铺子当伙计,这个铺子的生意就差。

也就是说,宗义老来得子,得了一个小祖宗。

只会花钱,不会挣钱,只会惹事,不会干事。从不了商,读不了书,还有什么路呢?

现在看,老天生人,肯定会给一碗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