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6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博物馆,保存着一块被剑鱼“长剑”刺穿的厚达五十厘米的木制船底。

剑鱼的体形很长,像带鱼一样,其像带子一样的流线形的身体和发达的肌肉,让其在海上游泳的速度极快。

剑鱼游泳的最高时速超过了一百三十千米,其效果和射出的子弹一样厉害。

由于剑鱼游得迅速,来不及避开船只,所以与船只之间的冲突记录有很多。

今天这群剑鱼是避不开吗?

宗舒总感到是怪怪的。

这时补给船被剑鱼扎出的小洞越来越多,海水涌进了船舱。

完了,船被扎成这样,再加上被礁石包围,算是彻底报废了。

徐兢扶着船舷直拍大腿,连连喊着完了。

现在,不知道周围的礁石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

也不知道能不能走得出去,补给船又被这群怪鱼给弄毁了。

屋漏偏遇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剑鱼一个一个地跃进了补给船,像海盗抢劫财物一样,继续挥剑乱刺。

海面上漂起了干菜,不一会儿又有被水泡胀的大米升上来了。

本来还想着等剑鱼走后,再下水捞回一些补给呢,这下子又落空了。

曹宗申吸了吸鼻子,说道:“这些剑鱼,是不是闻到什么香味来的,对了,是不是味精?”

是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剑鱼为什么不扎别的船,偏偏扎向补给船?

难道补给船上有味精提前泄露了?

在海上没有了补给,基本就是等死了。

现在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探明周围礁石的情况,尽快走出去,到岸上,找集镇,搞来足够的粮食和淡水。

这群可恶的剑鱼终于消停了,成群结队地摆弄出水花,耀武扬威地远去了。

这时,徐兢才让水手们下水,查看周围的礁石分布。

一天折腾下来,大家探明情况的范围还只是一小片。

等全部探明完毕,估计大家还没有饿死,就渴死了。

更要命的是,天气还特别好,太阳直直地照下来,让下水的船工们累得脱水。

大部分淡水都在补给船上,其他船上的淡水极少,已经所剩不多了。

继续下水,就要消耗更多的淡水。

不下水,就等于要困死在这一片,早晚大家都是个死。

现在来一个船队发现了他们,该有多好。

但这种机率极低!

这个年代,海上贸易并不发达。

加上海面这么宽,南来北往的船只也不好碰上。

宗舒倒是怀念起金雕和海冬青了。

金雕和海冬青在的话,最起码可以报讯息,还可以从岸上引来救援船队。

金雕和海冬青属于北方,难以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

茫茫大海之上,到哪里找救援?

先不要说救援,最急的问题是淡水,其次是食物。

在海里,水到处都是,但都是又苦又咸的,喝了会更渴,还不如不喝。

食物,食物?

宗舒忽然大笑起来,鱼,不就是食物?

只要抓到鱼,食物就解决了,淡水的问题也解决了。

生活在海水中的鱼,其实一点也不咸,反而是清淡可口。

海水鱼类的生理盐度与淡水鱼类一样,不到百分之一。

海水中盐类的浓度比鱼类血液和体液内盐分的浓度要高得多,一般达到百分之三。

生活在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它们除了肾脏能排掉小部分盐分外,还有专门的排盐器官,即位于鳃片中的“泌氯细胞”。

“泌氯细胞”像一个淡化车间,能使海水淡化,并且效率很高。

宗舒一说要捕鱼,徐兢却是一脸为难。

因为这一百多人船工,都是水手,不是渔民。

船上连渔网都没有。怎么捉鱼?

这大海与河、河、湖、塘不一样,捉鱼的难度太大。

用箭?看看海鱼的速度吧!

箭刚射下去,鱼早跑没影儿了!

用吹针?可能连鱼鳞都扎不透!

用砍刀?关键是你能不能砍得着!

下海捉?

万一碰到剑鱼或者是其他更加凶猛的鱼类,没抓到鱼,反被鱼吃了!

徐兢吩咐下去,谁能想到捉鱼的办法,就给谁以重奖。

大家立马凑到一起想办法,结果一条也没想出来。

宗舒忽然叫来徐兢,让大家不要想了,也不要下海了,先休息半天,等晚上再抓鱼。

晚上抓鱼?

海里更是看不清楚了,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怪鱼在下面等着,那不是更恐怖?

看宗舒一脸淡定,吴非马上开心了,宗师,这是有办法了!

除了徐兢和他的船工们,牛皋、曹宗申、赵元奴等人都舒展了眉头。

宗师说要抓鱼,那一定就能抓到!

458 见过飞蛾扑火吗

海上的天空,似乎显得格外低。

太阳好像比平日近了很多,毒辣辣地照下来,让人透不气来。

就算是躲在阴凉里,也是汗流不止。

已经有好几个值守的船工晕倒了。

于是徐兢吩咐,值守换班的时间缩短一半,以免再有人晕倒。

终于熬到了太阳从海平面落下,大家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难熬的白天,总算是过去了。

月亮升起来了,在海上投下一片白光,反而让大海看起来更加深邃和神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时,珠珠在干什么呢?

萧小小在夹山是不是想着自己?

完颜萍是不是正在恼怒,在对自己咬牙切齿?

赵元奴轻轻走过来,如同一只猫。

“元奴,我们被困在海上,害怕吗?”宗舒笑问。

赵元奴偎在宗舒怀里说:“公子,你的本事大得很,奴家相信,你一定会有办法的。”

宗舒的信心大增,朝远处吼了一嗓子:

“掌灯!”

曹宗申拿出火柴,点亮了一盏汽灯。

随后,曹宗申在汽灯下一抽一送,往里面打气。

不一会儿功夫,船上亮如白昼,比月亮的光线还要强烈。

除了曹宗申,所有人都惊了。

牛皋、吴非等经常跟随宗舒的人,也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灯。

他们见过最强的光线是宗舒研制出来的照明弹。

现在这盏灯的亮度仅次于照明弹发出的光线。

照明弹的亮光持续时间不长,而这盏充气的灯,光亮平衡且持久。

至于徐兢和他的船工们,更是没有见过这么亮的灯。

天啊,这简直就跟太阳一般!

他们见过最大的蜡烛,还有在汴梁里鞭炮烟花齐放的时候,也没有这么亮堂!

光线强烈得让人不敢直视。

此人被那么多人尊敬为“宗师”,果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这盏灯是宗舒让大宋科学院最新研制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灯就是煤油灯的升级版,只是工作原理和灯具构造不相同罢了。

汽灯在装上煤油以后,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

与煤油灯不同的是,汽灯没有灯芯,它的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石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