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提示。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很多人已经知道,朝廷很快就要革新户籍制度,废除军户永远为军户的惯例。根据流传出来的消息,说军人退伍之后,重新变为民籍,但是老了之后,还能每个月领军人补助。就只是这一项,就让很多人动心了。
还有,如今朝廷屡战屡胜,战功卓著的,都是很给力的封赏。君不见,光是这几年,就因为军功封赏的,就有好几个伯爵,甚至还有侯爵的,这在以前可也是没有过的。
如此种种,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大明军人,今时不同往日也!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所有的这一切改变,都是兴国公带来的。也因此,兴国公在军中的威信,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不但是他屡战屡胜的战绩,更有他改变了大明军人待遇的因素。
为此,“为国公效死”,是军中的一种默契,虽然不说,却存在大部分将士的心中。
………………
崇祯十八年七月中旬,在锦州的建虏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收到了探马回报,顿时就有点怒了。
觉华岛的明国水师,一直不消停,真是有完没完了?
都快半年了,经常动不动就大规模出动,不是南来就是北往,吃水线还极重,结果每次都是玩虚的。
虽然济尔哈朗知道,明国水师的动作,大概率就是消遣他这边的。但是,他还是很谨慎,如果不理睬的话,万一虚则实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并且,这两个月来,明国夜不收也比以往活跃了不少。
虽然要活捉明国夜不收极难,但是在他下了针对性的命令之后,也总算抓到了几个,询问之下却只能知道,这些夜不收都是奉令加大刺探消息而已,至于更进一步的消息,却不是这些夜不收所能知道的了。
之前的时候,济尔哈朗感觉锦州已经成了鸡肋,因此秘密向盛京提出了建议,索性撤了锦州的兵马,增厚辽东腹地的兵力更好一些。但是,这个建议发出之后,一直是石沉大海,没有一点消息。
相反的,盛京那边还多派了五千骑军过来,使得锦州的骑军兵力达到了上万之多。济尔哈朗便知道,盛京那边,该是不会放弃锦州。
不过对此,他也能理解。
毕竟又没有明军进攻,自己主动放弃了锦州重镇,盛京那边也不好交代。再者说了,年初的时候吞并了蒙古精骑,让大清至少多了两万多的骑军。对于辽东腹地那边的机动策应,也多了不少兵力。
从这方面来说,辽东腹地如今也算是安全,并不需要锦州人马回撤。
想着这个事情,济尔哈朗不由得心中又叹了口气。蒙古部族的盟友完蛋了,虽然表面上大清的实力得以增强,可实际上,还真不好说。
大清这种吃相太难看了,那些被吞并的蒙古骑军,不少人的心中都是有怨气的。
至少在锦州这边,调拨过来的骑军中,就有蒙古人找事的。他们不敢向满洲族人找事,却能去和汉人、朝鲜人起冲突。
济尔哈朗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对大清不满的一种发泄。
对于这种,他也没有办法,就希望能通过时间来消耗这种蒙古人和大清之间的裂痕。
这次明国水师又再一次异动,济尔哈朗给出的答复,是按惯例警戒。
564 重返锦州(为淡看风云之巅白银盟加更46/110)
岸上,一群建虏无精打采地看着海上的明国水师战船,陆续地到达觉华岛。
“你们说,明军这不嫌累么?老是进进出出的,真是闲得没事做,就不能消停点么?”
“谁知道呢,吃饱了撑的吧!”
“吃饱了撑的?有时候还真羡慕他们,如今都能吃饱了撑的了!”
“那可是,要换以前,是我们吃饱了撑的,如今……”
“……”
局势的演变,就算是普通建虏也已经感觉出来了。
一个最基本的,就是明军那边以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大清这边,吃饱穿暖就不用说了。
吃饱了撑的,这是属于大清这边的权力,经常出去逛逛,挑衅下躲在城里的明军。
可如今,大清的口粮,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开始限制了。也只有领了任务出来的,才能吃饱肚子。军营中的那些,都是减半。
对于建虏中的蒙古人来说,更有一个怨念,那就是白灾之下饿肚子,求援于大清这边,结果不但没有,反而被大清给借机吞并了原有的部族。
虽然在被大清吞并之后,蒙古人的待遇很不错。可是,原来的部族没了,终归是一种怨念!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吃这一个字。
反观明军这边,不时出来溜达,就已经证明了他们吃饱了撑的。更不用说,每次对岸上的大喊声音,总是充满了欢快愉悦。可以听出来,他们的日子,绝对过得不错!
想着这些,一众建虏就觉得有点心塞。
“他娘的,你们看好了,这两天是在这边佯动。再过几天,就该假装去辽东腹地了。”
“可不是,假装增兵了,然后又假装要攻打辽东腹地了,总之,就是在消遣我们!”
“这种事情,看多了也就淡定了。明狗吃饱了撑的,我们就没必要陪着,他们爱怎么玩就自己去玩好了!”
“……”
当然,也有一部分战争经验丰富的,对于明军的这些动静,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但是,又不知道明军的那一次行动会来真的,这也让他们很是伤脑筋。
如果大清这边每次都严阵以待的话,粮草消耗也是很多的。还有精力,也总是会疲惫的。
这让他们总有一种感觉,如今战事的主动权,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转移到了明军那边。
想着这些,建虏中的老兵,心中便有隐忧,却又没法说出来,要不会影响士气。
大清是无敌的,偶尔失败那不是大清的原因。
一旦这样的认知被打破,那大清的内部,很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呀,总之,大清前景难测啊!
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建虏军中。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说而已,就假装大清还是无敌的。
对于明国水师的佯动,虽然济尔哈朗有下令要按惯例戒备。但是军令传到底下之后,大部分人却对这样的军令开始偷工减料了。虽然不至于真不执行,但是更多的却是在敷衍。
果然不出这些建虏的所料,三天后的一大早,大批的船只从觉华岛北上,在岸上的建虏当然第一时间看见了,不过他们却不是第一时间反应,因为他们对此都已经麻木了。
“瞧瞧,明军果然又吃饱了撑的,开始北上搞事情了。”
“他们老是这样折腾,真是有完没完啊?”
“他们是想折腾我们!坐在船上,又不费力气。不像我们这边,撒开两条腿跑。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