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5 章(1 / 1)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在,谁会反对?

最终,在场的人全都表态支持新学。

都不用费事,也不用去理那些国子监的监生,由一台显微镜,便达到了回来京师的第一个目的。

张明伟的心情不错,便笑着又对他们说道:“这台显微镜的作用,是打开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对于一些疾病的认知,将会有一个突破,会大大提高我们大明的医学水平,从而让我们少生病,提高寿命。当然,这有一个过程,需要有人利用显微镜这些工具去研究,格物致知,找出微观世界的规律,并加以利用才行。”

这是造福全人类的事情,不管是皇帝勋贵,还是贩夫走卒,一旦有了成就,全都是会受益的。

听到他这话,其他人就更是没法反对。

张明伟当然也了解他们的心情,知道新学会对原有的学识体系的冲击,因此,他便顺便又安慰他们一句道:“其实,新学并不会对儒学有多少冲击。我也不会打压儒学,因为在我看来,新学和儒学其实就是大明的两条腿,一个在于思想,对于价值观的培养;一个在于现实世界,对于现有规律的发现。总之,你们可以这么想,新学其实也来自儒学,格物致知,是为格物学好了。”

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八目之一,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明朝最为有名的王阳明,也是非常重视格物的。

张明伟从这个角度一说,就更能让儒生接受了。

说完这些之后,他急着回去,感觉说得也差不多,就不想多说,当即转头问崇祯皇帝道:“陛下,还有什么事么?”

对于张明伟所说这些,崇祯皇帝是最能置身事外,乐呵呵地看着的。此时一听张明伟的话,便立刻反应过来,连忙说道:“有,有,东江镇的捷报!”

张明伟听了,很是高兴,重建东江镇,便有捷报传来,那对于东江镇的壮大,绝对是非常有利的。

等他看完之后,崇祯皇帝便问出了他最为关心的问题道:“先生感觉,那人会是奴酋么?会怎么样?”

张明伟有点意外,看着捷报中的描述,想了一下说道:“十之,就是奴酋皇太极。据我所知,他从松锦之战后,身体就一直不好。如果按照……”

他本来想说按照历史的发展,可很快回过神来,就立刻改口说道,“……我的推测,他应该活不过今年的。当然,也可能是我推测有误,毕竟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说不定会有和我认知改变的地方。但是,这事情,就算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太多。”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大喜道:“这也就是说,奴酋命不久矣?”

对于奴酋皇太极的生死,在这大殿内的人,没有一个会不关心,因此都竖着耳朵听着。

张明伟听得点点头道:“应该是没多少时间好活了!”

听到他这话,一时之间,大殿内的人,不由得都是兴奋起来。

皇太极的能耐,他们当然是能感受到的。这个人死了,对大明绝对是有非常大的好处。

不过在张明伟这边,却没有他们这样高兴,就听他对崇祯皇帝说道:“其实,只要我们大明自己做好了,就算皇太极不死,那也没什么了不起。辽东弹簧之地,偏僻之所,光复乃是迟早之事!”

话语中,透着强烈的自信。

他的这个话如果放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来说,估计很多人会觉得狂妄自大!

朝廷官军对上建虏,野战从未胜过,光是守城,如何个光复辽东法?就连建虏进关内劫掠,朝廷都没一点办法!

如今,他这个话换别人来说,也同样会有很多人质疑。可是,兴国公所说,那就有份量了。

他推荐的将领,稳定了辽东的局势不说,甚至还打赢了两次大得战事,不说海上,只是陆地上,兵锋都到过辽阳重镇。

而兴国公本人,这一年多来,一直领兵南征北战,屡屡以少胜多,最终为肆虐中原的流贼瓦解了大部分,残余也是逃入了西南边陲。

兴国公在军事上的发言,那是绝对有权威的!

因此,张明伟的话一说完,大殿内的气氛都明显活跃了起来。

张明伟不想听他们附和,这天色不早了,该回家休息睡觉的。于是,他抢过话题说道:“而且,整编后的几支军队,已经在草原建功,很快就充实辽东这边。只要再耗一耗建虏实力,到时候便是光复辽东之时了。”

说完之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准备和崇祯皇帝说旅途疲惫什么的。

可是,户部尚书却没有一点眼力,咳嗽一声开始说事了。

444 有点想骂人了

只听他对张明伟说道:“辽东伯在捷报中也说了,陆战兵力不足,因此海战虽赢,东江兵要想上岸的话,在建虏有准备的情况下,还是有困难的。如今要调兵过来,这是好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话锋一转道:“可是,军饷好说,粮草之事,山海关这边也还可以,但是东江镇那边却是难办啊!”

崇祯皇帝听了,也是点头,对张明伟说道:“以前东江镇那边还向朝鲜进贡一些,但是,如今朝鲜已经听命建虏,而东江镇所在之皮岛又不产粮。这个粮草限制了东江镇的兵力。先生以为,如何解决为佳?”

他没有问能不能解决,而是直接问如何解决为佳。

由此可见,在他的心中,觉得张明伟肯定有办法,唯一的区别,就是办法的好坏!

张明伟一听,果然毫不犹豫地说道:“不是有开中法么?如果山东这边粮食不够的话,就让江南那边的商人运粮过去好了。”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便略微沉吟一下之后便补充说道:“按理来说,山东一个省的粮食,要供应东江镇将士的话,也绝对没有问题的。如今既然问出这个问题,应该也是山东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吧?”

“正是!”户部尚书一听,连忙点头。

事实上,等到明末这个时候,不要说山东了,全国各地的土地兼并都很严重。

很多时候,所谓的王朝周期不超过三百年的定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王朝的土地兼并太过严重,用不了三百年就会出问题,从而导致王朝灭亡的。

张明伟听了,便马上问道:“可有查清楚,山东的土地,如今集中在那些人的手中?”

户部尚书一听,看了崇祯皇帝一眼?便立刻回答道:“主要在三个藩王名下?还有……还有……”

大明在山东一共封过六个藩王,其中三个已经完蛋了?剩下三个?如今都还在。分别是鲁王,德王和衡王。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三个藩王中,鲁王就是张煌言拥护的藩王?在抗清过程中死于哮喘;另外两个藩王?则是投降了满清,最终在一六四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