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1 / 1)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是谨慎的态度,让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不等王承恩回答,就跟着叮嘱道:“就按先生的意思去做!”

“奴婢明白!”王承恩听了,连忙答应下来。

随后,他转身想走,猛然间想起什么,就立刻转回身子,“噗通”一声跪下,给自己打了两个巴掌,才向崇祯皇帝奏道:“主子爷,奴婢实在该死,这些年来,手头也存了些银子,奴婢知错了!”

刚才的时候,王德化要反咬他时,得亏张明伟帮了他一把。如今他要去查王德化,这事儿就必须先给崇祯皇帝交代清楚了才行。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脸色终归是有点不好看的。

自己省吃俭用,为钱粮操碎了心,结果手下的家奴一个个都在贪钱!

不过好歹他知道了王承恩的忠心,又有张明伟事先说了,如今王承恩也自己认错了,他就沉着脸说道:“一共有多少?”

相比他这么着紧银子,如果换成嘉靖皇帝的话,说不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是帝王之术的不同,当然,也有时代背景的不同。

“现银大概两万多两,加上宅子粮田的话,折合起来估计是十多万两左右!”王承恩心中有点忐忑地回答道。

崇祯皇帝听了,盯着王承恩没说话,一直盯得王承恩的额头都开始冒汗了。

张明伟见此,刚想劝几句时,就听崇祯皇帝冷声说道:“朕念你一片忠心,交出两万两现银,其余就都赏你了。”

王承恩原本想着按照他对皇帝的了解,估计这些都会交出去的。结果没想到,皇上竟然如此大方,他立刻明白,这是看在一起上吊的份上,因此,他连忙谢恩的同时,也非常感激张明伟这个贵人。

两万两银子交出去虽然肉疼,但从此以后,可以坦荡荡,也算是划算了。

张明伟看着这一幕,心中微微一笑。崇祯皇帝虽然极度缺钱,但不管怎么样,都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手段还是有点的。

于是,他也跟着对王承恩说道:“你是青史留名,为后人所敬仰的。钱财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要看开一点。有陛下和太子在,总不可能让你为生计发愁,对吧?”

“对对对”王承恩听得连连点头,就像小鸡啄米一样。此时的他,是真得非常开心!

作为宦官,最为担心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再得宠,换了皇帝的话,都不可能有以前的权势。因为太子身边的宦官,必定会上位。

但如今的王承恩却是知道,他应该是不会有这担忧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位贵人带给他的。

过了一会之后,看着王承恩消失在殿门处,张明伟转头对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陛下解开了王公公的包袱,他查起其他人来,就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崇祯皇帝听了,露出了一点笑容,点点头。张明伟主导的这个事情,他算是满意的。

此时的张明伟,给他的感觉,就好像方方面面都非常厉害一样的,因此由衷地称赞道:“先生之才,真乃朕生平未曾所见!”

那可不,张明伟如果只是多了三百年见识的话,未必有多厉害。可是,他是经历了互联爆炸洗礼的,那就不一样了。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张明伟越厉害,那就说明中兴大明越有希望,他当然是高兴的。

顿了顿之后,,崇祯皇帝又问出了他最关心的话题,神色也更是期待,想要听听张明伟的回答。

11 民生

他的问题,就是大明局势已经如此恶劣,该怎么破局?

之前张明伟正要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被王德化给打断了。

只要是稍微有点眼力的,其实都能看出,这时候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哪怕大明主力没有灭亡,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无力回天了。正是如此,连在皇宫大内,从未出过京师,最不愿意大明灭亡的崇祯皇帝,都已经感受到了亡国的气息。

这不是危言耸听,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情况。

松山之战的背景,就是投靠了建虏,担任建虏内秘书院副理事官的张文衡,向皇太极奏报了大明的情况,从而引发了皇太极再次攻打宁锦防线。

这汉奸说:“彼文武大小官员,俱是钱买的。文的无谋,武的无勇。管军马者,克军钱;造器械者,减官钱。军士日不聊生,器械不堪实用,兵何心用命?每出征时,反趁勤王,一味抢掠。俗语常云:“鞑子、流贼是梳子,自家兵马胜如篦子。”兵马如此,虽多何益!况太监专权,好财喜谀,赏罚失人心。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头。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

这段描述,张明伟当年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印象非常深刻。

此时听崇祯皇帝再问,他就先引用了这段话,然后脸色严肃地对崇祯皇帝说道:“这段话真得不是夸张,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因此,我衡量再三之后,向陛下建议”

崇祯皇帝此时已经从亡国之君的打击中恢复了,但听到这些话之后,脸色还是白了白,随后连忙回应张明伟道:“先生请说!”

张明伟听了,便转头看向朱慈烺说道:“第一,太子南巡。万一我和陛下尽力而为,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的话,大明依旧是有主心骨,不会再出现南明历史上的诸王争位,众臣因此而争权,大敌当前却还内耗不断。”

崇祯皇帝已经通过纪录片看到了南明历史。因此,他对于这个提议,没有丝毫抵触,立刻点头道:“就按先生说得办!”

至于让太子南巡这种事情,从未有过,此时的他却是不在意的。毕竟大明都要亡了,要是还有各种顾忌,那就真傻了!

事实上,从前几年开始,崇祯皇帝为了能挽救局势,就已经各种不在乎了。

比如说,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河南巡按御史张任学见流贼遍及天下,祸害百姓,而诸将却畏惧不敢战,因此他上奏,要求“改任武职,横枪跃马,为朝廷讨平贼寇”。

但是,这个事情立刻引发吏部、兵部和都察院的强烈反对,说“文官没有改任武职的先例,可以准许他仍然以监军御史的名义总管军事”。但是,崇祯皇帝最终我行我素,准了张任学所奏,封他为都督佥事,河南总兵官。

历史上说崇祯皇帝想南巡,但是最终被文官劝住了。只能说如果他真决定了,那不管用什么理由,都不可能阻止崇祯皇帝南迁。归根结底,还是他自己不愿意走而已。

此时,张明伟提出太子南巡以备不测,对于已经知道历史结果的崇祯皇帝来说,当然不会管有没有先例,一口就同意了。

张明伟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