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1 / 1)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吏治清明,大明的中兴才能有希望!”

如果吏治不行,换了一波又一波,都是自私自利,真得是千里当官只为财的话,就算穿越者有天大本事,那也是没法改变现状的。

听到他这话,崇祯皇帝赞同地点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那还有什么不错的官,不管如今什么职位,什么身份,都给朕举荐下!”

明末很多史料中,都会把一个人吹成青天在世,说有多好多好。但有一点是没法吹的,就是这个官员最终是怎么死的。为国尽忠,还是投降流贼或者满清?

虽然说,死于国事的人,也未必就是清官,能吏,可至少他们有起码的底线。基于这一点,张明伟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之后,还真是想起了一个人,便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有一个人,后世有称他为大明文天祥,这个人,坚持操守,气节满满,应该是个不错的帮手。”

文天祥,那是非常有名的,是文臣的楷模。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大喜,连忙催着张明伟说道:“啊呀,有这么好的官,还不快快道来,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情况?”

“这个人被南明选派,定要让他到京师和建虏议和。不过建虏志在天下,议和当然不可能。”张明伟缓缓说道,“建虏喜其才,让洪承畴等大明降官劝他,都被他骂了回去。到后来,他就写了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的对联贴在门上。一则明志,一则堵劝降说客之口。他还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像,挂在墙上以自励。建虏用尽手段都无法劝降他,最终便把他给杀了”

听到洪承畴三个字,崇祯皇帝心中就有点痛,那么信任的一个臣子,竟然就降了建虏。也因此,他听到张明伟后来的介绍,就越是感觉这个人果然有文天祥的样子,便大喜过望,连忙对张明伟说道:“此人是谁,姓什么叫什么,先生勿要吊人胃口,快快说来!”

“陛下别急,我还没说完呢!”张明伟听了回答道,“我想起来了,他在任地方官的时候,口碑也是相当不错的。不管乡绅或普通百姓,都非常感激他,还给他立祠”

98 专长

崇祯皇帝被他说得心里痒痒的,好不容易等他说完了,就再催一句道:“是谁,快快道来”

见他如此,张明伟一笑回答道:“左懋第”

崇祯三年,左懋第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随后出任陕西韩城县令,一当就是八年。

崇祯十二年,终于升官至户部给事中,上书提出时局有四弊:民穷、兵弱、臣工推诿、国计虚耗。

从崇祯十四年开始至今,左懋第出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不得不说,这样的人才,崇祯皇帝当然是知道的。因此,一听之下,便是恍然大悟,当即抚掌道:“原来是他,不错,不错”

赞了一句之后,崇祯皇帝的脸色忽然一变,有点不解地说道:“为何如此良才,皆在地方呢”

之所以如此说,他是想起了张明伟之前推荐的准首辅,有胆有识有眼光的堵胤锡,也是在地方任职而已。

张明伟听了,这还不简单,劣币驱逐良币而已。朝堂之上,最是权力斗争,角力之所在。当大部分官员都是那些劣币的时候,就不会容忍良币的存在,被排挤出京师,都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稍微解释后,崇祯皇帝就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恨声说道:“先生多给朕举荐些真正的人才,这样朕就能把朝堂上尸位素餐的都给一扫而光”

听到这话,张明伟稍微苦笑了下道:“陛下,非常有名的,我肯定记得,能马上给陛下举荐。但是,毕竟相隔了四百多年,而且我也不知道我会有穿越这么一回事,因此有些人,有些事,都是遇到了才会想起来的。”

崇祯皇帝听了,虽然知道这是实情,但他还是不甘心,便期待地说道:“要不,先生再想想,不管怎么样,再想起一个也行啊”

这求贤若渴的样子,让张明伟有点无奈,看来还非得满足一下崇祯皇帝的要求才行。

于是,他沉吟了一会,忽然想起一个,便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崇祯三年初不是建虏入寇,昌黎县令左应选却守住了城池达七日之久,迫使建虏无奈退去。这个人才,是可以用的啊”

“”崇祯皇帝听得愣了会,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这个左应选么

想了半天之后,他忽然想起来了,便悔恨地说道,“他后来被周延儒这贼子带头弹劾,朕信以为真,就谪戍汾州府去了。”

这个时候,他已经认清了周延儒是什么样的人,自然知道,被先生举荐,被周延儒弹劾的人,那绝对不会差,因此,就后悔自己误听了奸人之言。

于是,崇祯皇帝立刻向门口内侍下旨,召左懋第即刻进京。而左应选也官复原职,同样立刻进京。

安排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都有点不敢问了。

因为问一次,就是证明他眼瞎过一次

崇祯皇帝很快另起了一个话题,关心地问张明伟道:“锦衣卫中那些人都已经处理了,那没有老手可用,不知先生打算怎么做”

听到这话,张明伟不由得一笑道:“陛下,还记得那个来刺杀我的周文镇么我就让他们戴罪立功,替我打探消息,盯着重点关注的那几个人。他们想要得到赦免,就肯定会尽力。锦衣卫这边,还在整顿中,一时半会倒真得没法派上用场。”

“哦”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便又问道,“锦衣卫一系中抄家所得,都用于锦衣卫的重建,不知可以支撑几时新兵的训练,先生又是怎么样一个想法”

“具体数字还在统计中,还有一些固定资产,就是商铺田产之类的,也还在核实。不过估计折合个十五万两是肯定有的”

张明伟回答到这里时,脸色一正,主动对崇祯皇帝说道:“今日我来找陛下,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有关这锦衣卫新兵的训练,要和陛下商量下的。”

“哦”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立刻来了兴趣,连忙问道,“先生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

张明伟听了,便立刻对他说道:“我多次向周遇吉询问过这个时代的军队,根据他的估计,哪怕再快,要想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军的话,恐怕也要个两三年左右。这个时间,我们肯定是没有的”

说到这里,看到崇祯皇帝想说话,他便抢先一步又说道:“不说十月左右,建虏会再次大规模入关劫掠,就是李自成那伙流贼,也会在中原地带兴风作浪,接二连三地消灭了大量朝廷官军,从而局势转变,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