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1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以卖些火铳给他们。莫登庸若大获全胜,到时再册封其为国王也不迟。安南旧臣若获胜,更能彰显大明国威,安南国王必定感激不已。最好两边一直打,谁都无法获胜,如此安南定然长期混乱,数十年内都不可能侵犯大明边境。”

王琼拍手大赞:“此计甚好,百利而无一害。”

毛纪责问道:“王尚书此言,置安南百姓于何地?君之一言,便让无数安南百姓饱经战乱之苦,此为不仁不义之策也。”

王渊反问道:“毛阁老是大明臣子,还是那安南臣子?在下是大明的尚书,不是安南的尚书,我只管大明百姓的死活,管不了安南国内死多少人。”

毛纪说道:“安南亦为大明属国,以前还是大明的交趾省,安南百姓也曾做过大明百姓!”

王渊顿时怼回去:“如此说来,安南国内皆为乱臣贼子,否则他们为何要背叛大明?他们若不是乱臣贼子,如今大明还有交趾布政司呢!对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本人没有亲自带兵征讨已经算给脸了!”

毛纪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王渊的逻辑没有漏洞。

杨廷和拍板道:“此事就这么办,让锦衣卫海资助安南旧臣火铳,令安南旧臣寻宗室立一国王。谁打赢了,谁就是真国王,大明自会册封。都打不赢,就让他们一直打下去,打起来就不会侵扰大明边境。”

王渊笑道:“杨阁老高见。”

杨廷和又说:“叶儿羌国的事情呢?”

蒋冕说道:“可令西凉王与叶儿羌国和解,双方约定,永不再战。”

“我同意蒋阁老所言。”杨一清、毛纪同时发言。

这三人并非帮着外人说话,而是担心西凉王朱当沍势大难制。一旦叶儿羌国覆灭,西凉王将来可能拥兵数万,就算朱当沍不造反,能保证他的子孙不造反吗?一个正经的大明藩王,有兵有粮有地盘,若是哪天朝廷出现意外,朱当沍的子孙学着朱棣清君侧咋办?

王渊当然知道他们的担忧:“可颁一道圣旨,传诸西北边军与各部落,若西凉王的部队越过嘉峪关,不管其理由如何,都视为叛乱造反!”

蒋冕说:“圣旨可颁,但有何效果,就难说得很了。百年之后,若内地糜烂,西凉王的子孙率数万骑兵扣关,嘉峪关的守将还不直接开关请降?届时,数万西域骑兵入关,长驱直入甚至能直接杀到京城!”

王渊心想,若真出现那种局面,便是大明君臣自己作死,让西凉王的子孙当皇帝又有何不可?

当然话不能这样说,王渊笑道:“西凉王是本人推荐的,为了避嫌,我不参与讨论。”

很快,内阁就商议出结果,要求西凉王与叶儿羌息兵,前提是叶儿羌国向大明俯首称臣。大明正好缺战马,叶儿羌若进贡战马两千匹,朝廷就会勒令西凉王不得开战。

至于能不能息兵,朝廷根本管不着,就算西凉王把叶儿羌灭了,还能调兵出关征讨西凉王吗?到时候还得默认。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议题。

“王尚书可知《抑棉疏》?”杨廷和问。

“知道,”王渊突然神来一笔,“是否加征棉课,暂且先不论,盐课倒是该改一改了。”

“改盐课?”

众人皆惊,这是要逆天啊。

王渊冷笑:“全国有十纲,每纲盐引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窝本六钱四厘,另税银三两。如今,每年产盐六亿斤,每年盐课应有一千三百多万两才对!可事实上呢,去年盐课本色、折色加起来,盐税还不到一百万两。凭空消失的一千二百万两盐税哪里去了?”

无人应答。

朝廷每年都有一千二百万两的盐税不知去向,当然是被太监、勋贵、外戚、文官、武将、商人一起吞掉了。

这玩意儿水太深,谁敢动啊?

513【盐政】

五位内阁大臣,包括王琼在内,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良久,毛纪开口道:“王尚书,也不能这样算。边商开中,需长途跋涉,来回成本大大增加,朝廷还得给他们引价补偿。”

王渊冷笑:“开中还剩多少,诸君心知肚明。若开中制真有效果,弘治朝叶尚书(叶淇)就不会搞运司纳银制了。”

毛纪沉默,这问题真的无解,说实话他也想改,可牵涉的利益团体太多。

杨一清说道:“改革一事,需慎之又慎。叶尚书当年改革盐政,短期内为国库纳银百万两,却导致开中制被彻底败坏,同时还催生出囤户这个顽疾!王尚书,你可有全权之策?”

现在谁掌控大明盐政?

不是朝廷,而是囤户!

叶淇改革出于好心,但官商勾结太会玩了,竟把盐引搞成类似于“食盐期货”的东西。

盐商已经细化为边商、水商、内商三类,边商开中运粮获取盐引,将手中的盐引卖给内商,内商凭借盐引向官府购买食盐,再通过水商运送到各地贩卖。

这套模式似乎没啥漏洞,偏偏叶淇改革之后,内商可以直接向官府购买盐引。

内商里面的一群财大气粗、背景深厚者,突然蜕变成囤户,趁机大量购进盐引,因为盐引每年有定额,导致普通内商弄不到盐引。

接着,这群囤户又大量支盐,导致普通内商有盐引也买不到食盐,更无法让水商运去给边商。

边商手里握着盐引,却无法换成食盐,只能把盐引贱卖给囤户。内商发现边商没盐引了,也只能向囤户高价买盐引,再拿着盐引去购买食盐出售。

囤户等于啥都不干?就是疯狂囤盐引?再勾结官府控制食盐出货量,人为造成阶段性盐引、食盐奇缺?以此压榨边商和内商赚取差价?盐引已经被他们玩成了“期货”。同时,每年朝廷发放盐引?实质上变成囤户发放盐引,整个国家的盐政都被操控在囤户手中!

囤户是哪些人?

以徽商为主?特指两淮盐商?包括跟王渊做生意的黄崇德。他们背后又有无数权贵撑腰,比如黄崇德的靠山,便有王渊在内!只不过,黄崇德没给王渊输送贩盐利益?他囤积盐引是勾结的其他权贵。

就像杨一清所说?改革必须谨慎。

叶淇当年改革,初衷是很好的,也确实取得效果。却催生出“囤户”这种怪物,还他娘不如不改呢!

而且这群囤户还没犯法,人家只是在搞期货操作?即便官商勾结扰乱市场,大明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在约束。甚至?人家修桥铺路、办学兴教、乐善好施,在家乡的名声好得很呢。

严嵩以前当了好几年户部主事?正好分管天下盐课,他虽然不知道怎么改?但对盐政积弊却知之甚深。

王渊跟严嵩经常讨论相关问题?由此整理出一套改革方案?他说:“第一,降低课税!”

内阁大佬们都听迷糊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