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舞得精彩流畅,能耍开的都是大力士!
你可以想想一百斤有多重,明代的斤还更重一些,普通人连举起来都难,这四个家伙居然还能舞刀。
“真壮士也!”汪鋐大赞。
边宪捋着胡子颔首微笑:“行伍之中,能舞百斤大刀者,我巡抚南北数省,只在宁夏见过一个。不曾想,一场武科会试,就能见到四人!”
王渊其实对这玩意儿不看重,但又不得不承认,古代战场确实需要武勇之辈。眼前这四位猛士,都可做破敌陷阵的骁将,关键时刻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又经过多项考核,终于来到器械科目。
一人一根木棍,捉对厮杀,限时三分钟。三分钟之后,胜者组、败者组再各自厮杀。循环往复,只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得出排名,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性。
这些都是王渊制定的内容,甚至加入了负重跑步。
俞大猷身着棉甲,头戴铁盔,提着一根沾满石灰的齐眉棍,抱拳说道:“请指教。”
“不敢当!”对手回礼说。
旗令官挥舞令旗,鼓手敲击大鼓,器械比斗立即开始。
对手突然挺棍刺来,俞大猷举棍格挡,对方棍头一甩,宛若毒蛇吐信般刺向俞大猷胸膛。
这明显是枪法,只不过暂时化为棍法,若换成一杆大枪绝对威力倍增。
俞大猷则用棍使双手剑法,他目前还没跟着李良钦学剑,却在赵本学那里习剑数年。赵本学主职民间大儒,兼职军事理论家,再兼职民间武术家。
只见俞大猷轻移右脚,棒身斜挑,接着变招猛刺,棍首在对方胸口杵出一个白点。
对手惊呆了,都看不清俞大猷如何变招,只能感叹道:“兄台好剑法!”
俞大猷笑道:“承让,兄之枪法亦不俗。若我拿剑,兄台用枪,胜负还未可知。”
对手有了面子,顿时哈哈大笑:“那咱们约好喝酒,私下再用趁手兵器比试一场。在下河间献县李扬,敢问兄台大名?”
俞大猷抱拳说:“泉州晋江俞大猷。”
“好汉子,今晚不醉不休。”李扬说完便退场,等着下一场比赛。反正要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判出甲、乙、丙等,失败一场并不碍事儿。
俞大猷运气很糟糕,第二场遇到大力士,就是能舞百斤大刀的其中一个。
比斗开始之后,对方一棍横扫而来。俞大猷闪避之后打算反击,但对手明明力气已经用老,却又硬生生横扫回来,这已经打破了武艺基本常识。
俞大猷终于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力降十会!
人家就是力气大,就是不玩花活,连续反复横扫,偶尔还带个斜劈,打得俞大猷只能不断躲闪——这货用的是狼牙棒法或者锏法,给他一件趁手兵器,他能在战场上变成绞肉机。
三分钟时间快到了,一个追,一个躲,居然还没真正接战。
那猛士急道:“你别跑啊!”
俞大猷笑道:“我又不蠢。”
时间到,此场平局。
可惜此时的俞大猷,尚未跟随李良钦学剑,还没进化为完全体,不是跟戚继光并称的“俞龙戚虎”。
历史上,武艺大成的俞大猷,路过少林寺时专门拜访。对和尚们的表演非常失望,认为少林寺的剑法真诀已失传,于是让少林和尚跟着自己习武打倭寇——史料记载只是这样,传到民间,就变成俞大猷单挑少林寺,把和尚们打得服服贴贴。
十场比完,俞大猷九胜一平,被三位考官判为器械“甲上”等。
甲上,共六人。
朱厚照喜欢打架,这六人在笔试结束后,必然被皇帝单独召见。
490【流职武将】
对于认真读书的考生而言,武举笔试其实非常容易。
《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只需任选一篇。
《武经七书》,七本兵书,也只需任选一本。
俞大猷选的是《孟子》和《孙子兵法》,结合武试各科成绩,仅拿到第三名——他骑射拖了后腿。
跟文考科举放榜的热闹不同,武举放榜之时,竟无闲人来看热闹,只有武举人自己在那儿傻乐。
马不停蹄便是殿试,可惜规制寒酸,竟选在武英殿举行。
明代初年,朱棣还在武英殿召见大臣,后来全在文华殿召见。
现在,武英殿已经沦为皇帝斋戒的地方,太后、皇后也在武英殿召见命妇。除此之外,武英殿便是编书、绘画的地方,翰林院官员编书又不喜欢在这儿,结果武英殿常年聚集一批宫廷画师。
唐伯虎如今挺滋润,武英殿成了他的老窝,每年有一半时间都在此作画。
也就李自成读书少,打下北京城之后,居然在武英殿宣布登基,他以为武英殿是专门论武的地方呢。多尔衮也有些拎不清,诸多大殿都不选,偏偏要在武英殿摄政(也有李自成烧皇宫的原因,武英殿正好没被烧着)。
这是文官们的傲娇和鄙夷,虽然同意大开武举,却把武举殿试设在武英殿。
一百九十八位武举人,除了十四个文化水平实在不堪,其余一百八十四人全部录取为武进士。而没考上武进士的那十四个,由于武艺不错,也被朱厚照招到豹房听用。
来到武英殿,考生见到皇帝激动不已,皇帝见到考生同样非常高兴。
朱厚照喜欢武人,眼前都是勇士,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也!
殿试为策论,扯了一堆圣人之言,皇帝让武举考生讨论为将之根本。
俞大猷的军事思想承自《孙子兵法》,写策论自也是《孙子兵法》那套,谈天时、地利、人和,谈后勤,谈国力,谈谋略。不过笔锋一转,他认为如今军制糜烂,为将者首先该清廉,不能克扣士卒粮饷,否则说什么都没用,士兵们根本不愿打仗。
接着,俞大猷又说,粮饷不缺,则有士气。但还应军纪严明,地方卫所不知军纪为何物,这样的军队是没法上战场的。
反正都是些非常实际的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王渊没有参与殿试阅卷,全都是兵部官员评判。
朱厚照把排名前三十的答应,让官员念给他听,最后选了俞大猷为武状元。
武状元诞生,同样没有热闹可言,文官们根本不在乎,倒是五军都督府给他们举办了庆祝宴席。
豹房。
朱厚照指着眼前六人说:“二郎,此皆为械斗甲上者。”
“见过王侍郎!”
六人颇为激动,王渊可是大明战神。
王渊微笑拱手,问道:“你便是俞大猷?”
俞大猷见礼道:“正是!”
“果然勇壮之士。”王渊赞许说。
俞龙戚虎嘛,俞大猷和戚继光,那名头可大得很,便是王渊这历史小白都知道。
说实话,俞大猷的人生经历,更适合拍武侠片,而不是军事战争片。
独闯少林寺的逸闻且不提,他在广东平乱也特别神奇。
当时,俞大猷在广东担任都指挥佥事,总督让他带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