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两天,感觉甚是无趣,便带着护卫回贵州城耍乐。

“接着!”

开饭时,李应扯下一根鸡腿,顺手给王渊扔过去。

王渊探手抄住,咬得满嘴油汪汪,笑道:“谢啦,李三郎。”

李应骂骂咧咧道:“你养的三只畜生太厉害,得早点把好东西吃完,省得它们成天惦记。文实,小詹,这是给你们的。”

越榛和詹惠立即举碗去接,同时把自己的食物分给李应。

虽然大家都是同学,但也有远近亲疏,日常活动经常以宿舍为单位。

一间茅屋摆着两张床,王渊平时跟李应同睡,越榛和詹惠则睡另一张床,他们四个属于室友。

越榛,字文实;詹惠,字良臣。他们分别是越家和詹家子弟,世代联姻,不分彼此,关系好得穿同一条裤子。

李应,也字良臣,跟詹惠同字,平时都呼詹惠为小詹。

李应大马金刀坐下,啃着鸡腿说:“你们知道吗?先生的本事可多了,我昨天向他请教兵法,先生居然讲得头头是道!可不是《孙子兵法》那种大道理,我拿出的是一张阵图。先生不仅指出阵图的缺陷,还教我如何变阵,另又传授给我一幅闻所未闻的阵图!”

越榛和詹惠,都是诗礼传家,只想文治不论武功,对兵法没有任何兴趣。

王渊好奇道:“阵图究竟是什么?奇门遁甲吗?”

“就是排兵布阵的法门啊,你不懂没关系,我来给你讲讲。”李应突然好为人师,他在山上快憋疯了,每天都想找人讨论切磋兵法。

李应很快用竹枝,在地上画出几个简单阵图,方阵、圆阵、疏阵、数阵等等。

方阵和圆阵,顾名思义,很好理解。

疏阵就是稀疏阵型,可多打旗帜虚张声势,分成若干战斗小组扰乱迷糊敌军。

数阵则是密集阵型,作用为抵挡敌军冲锋,也可集中力量用于进攻。

另外还有锥形阵、雁形阵等多种基础阵型。

通过这些基础阵型,按照战场实际情况,又可以组成各种复合阵型。而且在战场布阵时,还要考虑地形、天气、兵种、器械等等因素,反正千变万化,具体得看主将的军事才首发

中国古代的军事训练,除了体能训练之外,主要就是练习阵型。不仅仅是走队列那么简单,还要懂得如何快速变阵——牛逼的将领,总能在大规模战斗当中,通过变阵来实现局部优势,最终扩大到整体优势。

古代打仗,抛开政治不论,就三个重要因素:士气、后勤和组织度。

阵型玩的便是组织度。

可惜,明朝中晚期的军队,由于缺乏训练,且兵无战心,士气和组织度提不上来,那些阵图也全都成了废纸。你把阵法变出花来,却被人一冲就散,武侯复生也得抓瞎啊,更别提什么望风而逃了。

李应迅速把早饭吃完,将泥巴捏成各种造型说:“来,王二,我教你阵法,咱们来演阵为戏。”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离上课还早呢,王渊便跟着李应耍起来。

别人都在读书自习,就他们两个耍乐,很快就被王大爷注意到。

王阳明用竹枝轻敲王渊的脑袋,告诫道:“若欲经略四方,先看几本兵书再说,这样演阵跟下棋有何区别?”

王渊笑道:“先生,那你教我兵法呗。”

王阳明认真想了想,不愿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说道:“每晚一个时辰,李三郎也来吧,我给你们单独开兵课。”

045【贵州大乱】

又是一个清晨。

李应手里端着饭碗,兴冲冲拉王渊去玩耍:“王二郎,快来陪我演阵。”

“没空,我还要看兵书呢。”王渊正捧着孙子兵法,这是经王阳明口述,他自己抄录下来的。或许在个别地方,因为记忆有差错,但主要内容应该没问题。

李应从小就会背孙子兵法,可他觉得那玩意儿虽好,却过于务虚,没有研究阵图来得实在。当即摇头说:“兵书讲的都是大道理,为将之人,还是以战阵之法为主。”

王渊笑道:“先生说知行合一。阵图是行,兵法是知,缺一不可。你总得让我先明白这些兵家道理吧?”

“真没劲,”李应出生在世袭武官之家,长时间受长辈的影响,抱怨道,“大头巾们倒是懂得兵家至理,一个个口若悬河,真正打仗时屁都不懂。只知道扯什么庙算,还能把敌人算死不成?打赢了是他们的庙算之功,打输了就是武将阵战之失,是好是歹都他们说了算。”

“你们武官世家,真一点责任都没有吗?”王渊质问道。

李应默然。

不但有责任,而且责任非常大。

因为武官可以世袭,一代一代传下来,自然导致腐败堕落。有可能一省之总兵官,连兵书都没读过,连阵图都没看过,那还打个锤子仗?

更甚者,侵占军田,盘剥军户,导致卫兵战斗力锐减。

这种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在土木堡之前就开始了。

朱棣曾经豪言壮语,说他在北方养了二十万兵,即便连年出征,却不费百姓一粒米粮。

此非虚言,因为当时卫所制度运转良好,仅北方种出来的粮食,就足够支撑二十万大军。甚至还有不少剩余,一些军屯粮仓里的粮食,实在吃不完只能烂掉。

当时还有商屯作为补充,即商人出钱出力,在边疆垦荒种地。即可增加边疆的粮产量,又能增加边疆的汉民数量。而商人在种粮获利的同时,还可以凭粮换取盐引,通过贩卖官盐赚取暴利。

现在嘛,北方边镇种出来的粮食,鬼知道跑哪儿去了。大同那边遇到大仗,直隶都得征集民夫运粮,全都摊派在北方老百姓头上。

幸好有个弘治中兴,首辅刘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否则现在的北方边防早玩崩了。

王渊翻着自己手抄的兵书,感慨道:“这便是军制出了问题,阵图再精妙又有何用?”

李应苦笑:“谁都知道有问题,可皇帝都没法改,一改便天下大乱。”

李应被呼为李三郎,这正是他用功读书的原因,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沙场建功。

朝廷规定,世袭武官为嫡长子继承,遇到变故也可嫡次子继承。如果嫡次子又出现意外,那就直接让嫡长孙世袭,除非前面的都死了残了,才能轮到他李三郎上位。

虽然李应觉得大哥是个智障,本事还不及自己十分之一,可这又有什么办法?

人家是嫡长子!

王渊背靠着一根竹子,随口说道:“李兄,不若今天做个约定,你我都用功苦读。二十年后,我当大明首辅,你当兵部尚书,咱们一起来改革大明军制。”

“哈哈哈哈,”李应仿佛听到天大的笑话,“你当首辅还有可能,我当兵部尚书?那职务至少得二榜进士才行。以我的读书资质,能考个同进士就已经烧高香了。”

王渊微微一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