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批进入的应该是知府。且知府不用作揖,提学官要作揖还礼。到了贵州这边,刚好给弄反,只因来的全是副官。

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程番府知府。

席书直接走到程番知府面前,作揖行礼,程番知府也违制回礼。

程番知府由汉官担任,属于附郭省城的一个府。但其辖地,大半都被土司实际掌控,因为程番同知姓宋,这知府当得非常憋屈——程番府,就是后来的贵阳府,从此有了贵阳这个地名。

席书与程番知府互相行礼,这才退回自己的座位。

接着司学老师们进来,席书再次起身行礼。张教授等一帮穷酸负手而立,他们依制也是不用回礼的,这是老师们少有的风光时刻。

最后,为童生们作保的廪生,要全部站在西厅前,给提学官作揖行礼。而席书都不用站起来,更别提回礼什么的。

接下来的正常程序是点县名,叫到某某县,该县教官就要应声,然后跑去站在提学官身后。但在贵州嘛,这个程序直接省去,因为今天就没来几个县级官学老师。

随即点出作保廪生的名字,也全部站在提学官身后。

终于,轮到考生点名。

“贵州卫李珣!”

“有。”

“中曹司张仲!”

“有。”

考生们陆陆续续进来,就站在西厅前的院子里,随即拿着准考证去领自己的答题卷。接着前往搜检处,接受搜身检查,以防止作弊。

道试不能自选座位,答题卷、准考证和考桌都有编号,必须三者编号相同,才能通过核查并开考。

王渊慢悠悠研墨,不多时便得到题目:一道四书题,不少于200字;一道五经题,不少于300字。

四书题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果然就像沈师爷所说的那样,席书只考四书五经的第一篇,而这道题正是《孟子》的第一篇。

王渊写八股,就跟搞土木工程一样,先确定好总体设计,再拆开来分段设计,接着再一点点进行施工。

这道题谈的是利益与仁义,特别简单,但想写出彩很难。

王渊首先确定中心思想,即君子不是不言利,而是只言利有大害,讲仁义则不求利而得大利。

“君子惟仁义而不言利者,盖专利诚乱之始也。”这就是破题了。

接下来承题,简述只言利的危害。

然后起讲,阐述仁义的好处。

中间八股,详细讨论利益与仁义的辩证关系。

最后大结,盛世都是施仁政而利天下,君子都是践仁义而利家国,则万民皆可享其大利。王朝末世人人言小利,不追求世间大利,则引来大害降临。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认真听从先贤的至理名言。

顺便还拍了朱熹的马屁,说什么仁义就是天理,咱们都要悉心领会和践行。

其实王渊真正的想法,虽然也同意仁义为先,但关键时刻要靠利益去推动,可惜这种话不能在试卷上写出来。

(ps:没找到八股范文,本想自己写一篇,结果破题就破了半小时,内容咱就直接省略了。)

037【戳戳戳】

开考大约半个时辰,作为提调官的张教授等人,突然从西厅走出来。考场周边坐着的监考官,都来自贵州按察司,此刻也纷纷入场跟提调官汇合。

每个提调官,配一个监考官,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监考官手里拿着个小戳子,沿途在考生的墨卷上盖章,此章名为“起讲戳”。

这时,考生们大概已经写了一百字,必须抄写到正式答卷上,以供监考官盖章生效——防止有人中途作弊。

王渊隔壁那位,正死死拉着提调官的袖子,哭丧着脸说:“先生,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已经把起讲写好,很快就能誊抄上去!”

提调官直接震袖而去,那考生顿时面若死灰。估计他出身普通军户家庭,能读书已是不易,就指望今后领取廪米,实打实的给家里减轻负担。

可监考官不戳他,一切都白费了。

道试确实可以考一整天,中途还能停下来吃饭,但第一题的前一百字,必须在开考半个时辰之内写完。

如果戳印时还没把起讲写出来,又或者忘了誊抄到答题卷上,那监考官就不会给你盖章。等阅卷官批改试卷的时候,任你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没有盖“起讲戳”都要降一级评分,甚至可以直接判为不及格,因为你有中场作弊的嫌疑。

还有,明代道试只考一场,不像清代考好几场。除非发生舞弊案,绝无复试的可能,监考官不给盖戳,几乎等于被判死刑。

“唉!”

王渊摇头低叹,为自己的邻桌感到惋惜。

但一个小时的时间,连一百字都写不出来,这还能怪谁?

张教授带着监考官一路乱戳,待戳到王渊的时候,忍不住停下来仔细查看。

“你的四书文都作完了?”张教授问。

王渊正在草稿纸上设计五经文,头也不抬的答道:“作完了。”

张教授没有什么忌讳,弯腰仔细查看答卷,不禁点头赞许:“文章朴实,老成持重,可为诸生典范矣。你叫什么名字?”

“王渊。”王渊答道。

“等你进学之后,我亲自教你制艺。”张教授说完便走,让监考官戳王渊一下,接着又去戳其他考生。

老教授当了几十年秀才,连举人都考不上,靠熬资历才挨到岁贡名额。偏偏他还自视甚高,见未来的学生是可造之材,便想亲自教这个学生作八股文。

又是大半个时辰,王渊把五经文都给写完。

实在是席书出题太简单,跟江南那边没法比,人家江南已经开始有截搭题了。

咱们来举个截搭题例子:“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

这出题的主考官蔫儿坏,把经文截搭得连孔子都要懵逼。

一个童生作出承题“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然后就彻底抓瞎,不知道怎么跟文王联系。他口中反复念叨这句,把隔壁考生都念烦了,邻座脱口而出:“耻矣,耻矣!如耻之,莫若师文王。”

该童生闻之大喜,立即写入卷中,就因这一句而考中秀才。

……

王渊仔细修改校对,然后誊抄至答题纸,便收拾考箱准备交卷。

席书一直派人盯着王渊,见状立刻把他叫去。道试连朱卷都没有,更不用糊名什么的,当场就开始给王渊批改试卷。

四书题倒还罢了,批阅到五经题,席书突然笑问:“你读的是哪本书?”

王渊说:“《正义》与《大全》兼习。”

席书叮嘱道:“若想考中举人,就先把《正义》放下。等你做官之后,再读《五经正义》也不迟。”

“谨遵宗师教诲。”王渊拱手道。

明朝官方科举教材,分别是《四书大全》和《五经大全》。

对于这两套书,顾炎武的评价为:“上欺朝廷,下诳士子。经学之废,实自此始。”

一句话,教材纯属瞎鸡儿乱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