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民青壮,想要投军报国。”
朱厚照非常高兴:“带他们过来!”
十多个汉子举着火把而至,齐刷刷跪在朱厚照面前:“拜见将军!”
朱厚照问道:“你等愿投军报国?”
“正是!”一个中年汉子说。
“好,好,其志可嘉。”朱厚照笑道。
土木堡之变以后,蒙古肆虐山西,又遭连年大旱,由此产生数百万流民。这些流民曾大举南下,仅是荆湘地区就汇聚上百万,被明宪宗一边招抚、一边清剿,总算彻底解决心腹大患。
而此处山中的居民,也是土木堡之变以后,为躲避战乱和灾荒逃进来的。
他们全都属于无籍黑户,平时不用纳税服役,靠种粮食和打猎为生。
王渊只“请”了几户过来,除开带路出山之人,其余全都被临时看管起来。但附近还有更多山民,这边打得热火朝天,山民们怎么可能不知道?
反正都已经被官兵发现,事后多半会被追查,索性直接跑来投军报国。
黑灯瞎火厮杀好半天,山谷里本来就光线阴暗,就连月光都照不进来几分,杀到最后根本分不清敌我,而且接战之处堆满了尸体。
见明军士气如虹,无法一战而下,达延汗终于决定罢兵休整。
“大汗,不能再打了啊,”一个蒙古首领跪地,说道,“我蒙古儿郎,该当战死在马背上,而不是弃马死在这山谷中!”
达延汗冷笑:“把儿孙,你是不是在怨我,让你的部族主攻?”
“不敢!”把儿孙连忙磕头。
把儿孙,朵颜卫都督花当的长子,名义上属于大明武官,却被达延汗当狗一样使唤。
大明开国之初,朵颜三卫内附,朱元璋置大宁都司,让宁王去统领这些蒙古部族——就是要造反那位宁王的祖宗。
朱棣起兵靖难,怕被宁王捅菊花,于是只身前往大宁谈判。回去的时候,朱棣把思归汉军搬空了,就连宁王设下的伏兵,都被朱棣一并带走。由此,大宁卫不再有汉军压制蒙古,朵颜三卫成了大宁之主,大宁都司被内迁到保定。
朱棣称帝之后,朵颜三卫有从龙之功,正式获得大宁卫的地盘。又害怕宁王学自己,朱棣把宁王扔到江西,朝廷彻底失去对大宁的控制。
朱棣都还没死呢,朵颜三卫就开始叛乱。
朱棣大怒,御驾亲征,数次大胜,朵颜三卫纷纷归降。但朱棣下令,投降之人,一律释放,不准杀戮。
明宣宗时,朵颜三卫再叛。
明宣宗亲率三千骑追击,出喜峰口与敌激战,皇帝直接奔于阵前,射死朵颜前锋三人。遂两翼齐发,大破朵颜三卫,纷纷跪伏于明宣宗的黄龙旗下。
一直到土木堡之变以前,都是朵颜三卫袭扰边境,被明军打痛了再投降,如此循环往复。
弘治年间,鞑靼崛起,把朵颜三卫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只能被迫臣服于达延汗。这些年一直侵扰大明边境,正德十年又被明军痛揍,只能入朝请降,然后降而复叛。
大明厌恶朵颜三卫的摇摆不定,达延汗同样如此。
于是,达延汗命令朵颜都督花当,将其长子把儿孙送来自己身边。一来作为质子扣押,二来借此掌握朵颜部的一些兵力,今天的进攻也让朵颜部去血战送命。
把儿孙简直欲哭无泪,谷中血战半日,他的部众已战死上千人!
但又没办法,想反抗等于做梦。
这些年,朵颜三卫的日子咋过的?
被达延汗逼着侵略大明边境,被大明打服之后又投降。一旦投降,达延汗便借口朵颜部投敌,带兵冲到朵颜部又抢又杀。
可怜的朵颜三卫,其实是被大明和鞑靼轮番吊打。
鞑靼各部将把儿孙耻笑一番,也聚在一起讨论战局,大部分首领都不愿再打。一来山中作战,专业不对口;二来地形受限,蒙古士兵处于劣势。
即便能擒获汉人皇帝,鞑靼士兵也得死伤好几千。
达延汗苦思良久,说道:“我们兵多,地形又窄,可以分兵作战。左右各派三千人,寻找合适地点,爬上山绕到明军后方,前后夹击定能一战而胜。明日继续进攻,为绕后的部队争取时间。”
365【我是一个狙击手】
王渊麾下的五千轻骑,身上带着两日的干粮和饮水,这是打算随时出阵追敌而做的准备。
朱厚照的五百豹房骑兵,却啥都没带,两层重甲也脱了扔在追敌途中。因此衣服都穿得不够,入夜之后越来越冷,现在都围着火堆哆嗦取暖。
轻骑兵们把口粮分出,暂时还不用杀马充饥。
“陛下,总督,烽料备齐了!”一个叫朱忠的豹房亲信奔来。
朱厚照高兴道:“明日便点烽火。”
王渊皱眉说:“我们入山怕有近十里,在此点燃烽烟,友军很难看到,必须到更前面的山头点火。”
朱厚照立即把投军的山民叫来,问道:“哪里适合攀爬前往外面的山顶?”
一个山民青壮回答:“适合攀爬的地方,在蒙古鞑子身后四五里。越往大山里走,山势就越陡峭,大军不可能通行。不过我可以挑地方爬上去,然后再扔绳子下来,这样就好爬得多。”
王渊立即下令,前往山民家中收集绳索。
普通绳索太细,难以长久承受重量,只能数条编成一条。如此就有点不够用了,王渊又让士兵割马尾毛和鬃毛,全部用来编成绳索,这玩意儿还是很结实的。
军中烽火,十里一个信号,再远就不易观察了。
想要形成十里外都很看到的烽烟,自然不可能随便烧点茅草。它需要干柴、湿柴、油脂、牛羊粪等物交替使用,牛羊粪还得用水浇成半湿状态,这样才能炮制出冲天而起的滚滚大烟。
负责攀爬山壁的山民很给力,估计是平时打、采药时练出来的。十余丈50米左右高的陡峭山崖,只带一把药锄,光着脚就那样上去。
绳子有些不够,只做了两条,一次只能两个人往上爬。
即便如此,上去几人之后,也有一个士兵失手,二三十米摔下来死得透透的。
然后四个人一组,用绳索拉扯烽料上去。等烽料在山上堆好,再继续派人攀爬,前去燃烧烽烟的士兵至少得二十个。一来方便运送大量烽料,二来中途有人掉下山,也有足够的人手补上。
攀至五更天,终于凑足二十人,立即由山民带队进发。
此处的山顶相对开阔,不用打火把就能抹黑赶路。约末前进两里地,那山民就让官兵点燃火把,更前方的情况看得人腿脚发软。
山体大都由黄土覆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许多地方,表层黄土被冲刷殆尽,露出下边的硅质砂石,山顶越来越窄不说,而且到处是凹凸不平的缺口,经常只能容一个人攀爬上下。
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