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前膛炮的天下。
传到中国的佛朗机炮,目前已算世界巅峰,因为它属于欧洲早期后膛炮的改进型,子母铳的设计能稍微减少火药气体外泄,并且射速也因此提高不少。
“老爷,喝粥。”夏婵端着八宝粥进来,脸色苍白,走路发飘。
王渊捣鼓着火炮,头也没抬:“放下吧。你回去多休息,晕船可不是一两天能适应的。”
夏婵说:“吐了几次,感觉好多了。”
王渊说:“那坐下吧。”
夏婵站在旁边,好奇问:“老爷在做什么?”
王渊道:“看能不能把火炮改进一下。”
“哦。”夏婵不再说话。
佛朗机炮怎么说呢,完全颠覆王渊对火炮的认知,它有点像放大版的老式后膛枪。
炮腹是开放式的,开了一个巨大的槽。
炮手可提前将铁弹和火药装入子铳,射击时直接将子铳安进开槽炮腹,再楔上固定子炮用的炮闩就可点火。
这种火炮,射速快,散热快,换弹快,不到一分钟就能发射一次。
而且安全性很高,子母炮铳分离,不用担心炮管过热而引起火药自燃。子铳承担大部分爆炸压力,用坏了更换子铳就行,主炮身的使用寿命超长。王渊如果想省钱,可以用熟铁做主炮身,只用钢浇铸子铳即可。
但是,气密性超级差,严重时可能炸膛,并且射程近、威力小,非常不适合做重炮。
王渊在船上思考好几天,抵达天津时直接选择放弃。
这种炮尾、炮腹设计,根本没法改进气密性。想要不漏气,必须重新设计炮腹,那等于王渊自行设计一种全新的火炮。
如果称霸海洋的葡萄牙人,普遍使用这种火炮的话。那么可以推测,此时的火炮属于海战辅助,威力太小很难将敌人击沉,关键时刻还得靠接舷战才行。
不过嘛,用于陆地野战堪称利器,几十秒一发的火炮,你在十六世纪初上哪儿找别家去?
天津海边,织布厂的工人,早已等候好几天。
二十门火炮和弹药搬下船,再将棉布搬到船上。海船继续前行驶向日本,工人们划船运载火炮前往天津卫,然后顺着大运河坐船直奔北京。
朱厚照已经催了好多次,让王渊快点带兵出发。
349【提着野太刀去户部问罪】
浙江官员应该感到庆幸,他们只是遇到王渊而已,北方边镇的武将们才是真倒霉。
越接近秋天,朱厚照治军就越严。
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陈源,只因买马茶马贸易吃了回扣,被皇帝派去巡视的心腹发现,直接削职为民,并且追缴赃款!
若放在以前,这也就罚俸的小事儿,顶多进行降职处理。
朱厚照在边疆治军卓有成效,大量空虚兵员被补齐,重要卫所实现五日一操,军饷也最大程度的发放到士兵手中。
就是,钱粮不够了
王渊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家里见老婆孩子,而是直接提刀冲向户部衙门。
今年的新科进士,有些已经在户部实习,见此情形惊得瞠目结舌。
“这便是王侍郎?”
“除了他,谁敢提着刀子到户部?”
“那是什么刀?好长啊。”
“倭刀,我在南边见过,只是没见过这么长的倭刀。”
“这刀比人都高,怎么出鞘啊?”
“嘿,你们是不是搞错了?这时候了还聊刀的事情。”
“不然呢,你敢上去挡着?”
“”
户部尚书石玠迎出来,对王渊手里的野太刀视而不见,反而质问道:“王侍郎为何执兵刃到户部?”
王渊拖刀而行,刀鞘弃于地上,边走边说:“陛下来信,命我执刀问石尚书,他要的粮饷为何还没到?若是筹不齐粮饷,便让我将石尚书一刀砍了。”
“那你就砍吧,”石玠伸出脖子,“户部钱粮不够,巧妇乃为无米之炊。”
王渊冷笑:“自我总督杭州以来,浙江北关税银翻了十倍,去年底便运送三十万两白银进京入库。还有杭州海关,虽然只是初步开海,去年底也运了五万两银子到户部。这三十五万两白银,都被石尚书私吞了不成?”
石玠鬼扯道:“各地赈灾皆需银两。”
王渊气得不行:“我若不去浙江,便没有这三十五万两,难道户部的日子就不过了?”
石玠叹气道:“若没有王侍郎的银子,许多地方的灾情就难以赈济。”
这位清流吓唬不住,王渊也懒得装腔作势了,他指着一个户部佐官说:“把我刀鞘捡来。”
佐官连忙捡起刀鞘,小跑过来递给王渊。
“进去说吧。”王渊收刀回鞘。
石玠引着王渊回自己办公室,大喇喇坐那儿,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王渊接过吏员端来的茶水,跟石玠聊道:“去年建海港用了许多银子,今年浙江北关的税银,至少能上交户部四十万两。杭州海关的税银,也能上交户部二十万两。”
“真的?”石玠终于沉不住气。
王渊反问:“我骗你作甚?”
石玠怒道:“历任浙江北关主事,竟贪污至斯也。往年的税银三万两不到,王侍郎一去浙江,便能上交四十万两!”
王渊笑道:“小小北关主事,哪能一个人贪几十万两?从地方到京城,层层贪腐而已,我这次整顿北关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石玠居然拱手说:“王侍郎一心为国,鄙人佩服之至。”
王渊又说:“杭州海关那里的税银,每年都会增长不少,估计十年之内能每年上交百万两。”
“百万两?”石玠难以置信。
王渊说道:“这还是分润给地方,又分润给陛下之后的银子。”
石玠是北直隶人,且一直在北方为官,根本没去过南方。他跟海商利益集团毫无瓜葛,此刻竟问道:“开关一处便有百万两,何不多开几处?”
“哈哈哈哈,”王渊忍不住大笑,“石尚书,去年我只在杭州开关,你就站出来反对,我哪有能力多开几处?”
石玠有些尴尬,他反对开海,只是想当然而已,认为百害而无一利。现在听说一处海关就能上税百万,他自己又是户部尚书,怎能不动别样心思?
这位清流,如果一直当户部尚书,估计会成为坚定的开海派!
王渊突然话题一转,问道:“石尚书迟迟不发粮饷,是想逼着陛下回京?”
石玠不言语,算是默认了。
这馊主意,是大臣们集体想出来的。
皇帝不是想御驾亲征吗?粮饷不够,看你怎么亲征,到时候还得乖乖回来。
王渊又问:“石尚书,以陛下的性格,会因为粮草不够而放弃打仗吗?既然无用,那为何还要扣发粮饷?若因为石尚书不发粮饷,导致陛下亲征战败,再来一个土木堡之变,石尚书当得起这个罪人吗?”
石玠额头开始冒汗,“土木堡之变”这句话太渗人了。
历史上,石玠本打算一分粮饷都不发,被朱厚照连番催促,他顶不住压力才发了一半。而朱厚照就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