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日子比税收改革之前更加困难。
并且,这个政策还带来其他负面影响,即官田和私田的界限愈发模糊。
好多官田,并非豪绅强行霸占,而是被负担不起田税的佃户违法卖掉。这导致官田停留在官府鱼鳞册上,佃户必须每年继续缴纳重税。但实际又在豪绅手中,佃户照常耕种,并同时给豪绅交租,而豪绅则只收租子不交税。
佃户当然交不起双份儿,于是官府那边的重税欠着,只交田租给豪绅。
这种现象太普遍,导致官府都没法强逼佃户纳税,于是让粮长负责包干。粮长被逼得家破人亡之后,官田赋税继续欠着,每过几年朝廷都会下令免除,这种现象在史书里就一句话:皇帝免除某地x年至x年逋赋。
放眼整个浙江,杭州又是官田被侵占最多的地方!
常伦思虑道:“子实兄,就算清查官田,若不改革税法,几年之后就会恢复原样。”
桂萼笑道:“所以我在清查官田的同时,想把税法也一并改了。”
“如何改?”常伦问道。
桂萼说:“官民一则。”
常伦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且详细道来!”
桂萼解释说:“丈量全县土地,重制鱼鳞册,不分官田民田,不分肥田瘦田,按全年应征钱粮平均摊派。里甲银、均徭银,皆并入其中征收,除此之外不得再征苛捐杂税。粮米折银定额,平中等米一石折银五钱,粮价上涨也不许更改!”
“嘶!”
常伦倒吸一口凉气:“你这哪是清田,你这是改革田税制度!此法一旦推行全国,大明就不再有官田私田之分,也没有良田薄田之分。”
说实话,桂萼这个法子,在收税上难免“一刀切”,导致薄田负担更重。但可以杜绝许多贪墨克扣现象,也堵住了皂吏胡乱摊派的口子。如果能够顺利实施,不但老百姓得好处,江南数省的实收田赋还有可能翻倍就算实行得不好,也能增长四五成田赋!
历史上,这个改革要等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顾鼎臣奏请查粮,十六年嘉兴知府赵瀛提出方案,十七年由欧阳铎和王仪在苏州试行,随后迅速在整个江南推广。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矛盾,杭州的主要矛盾就是官田被大肆侵占。
因此,本该创立“一条鞭法”的桂萼,居然率先把“征一法”给弄出来。这种税制改革并不复杂,创立起来也没啥难度,主要考验推行者的决心、手段和毅力。
桂萼又说:“可惜粮长是祖制,没有陛下应允,不能轻言废弃。否则的话,我直接把粮长废了,由官府统一征收赋税。再废除里甲轮流充役,改为官府统一雇役。再把各种赋役,全部折为银钱征收。或许别处的农民没有足够银钱,但仁和县的银子肯定够!”
常伦叹息道:“子实兄大才,吾不如也!”
桂萼问道:“钱塘县要不要一起来?”
常伦左思右想,突然仰脖子喝下一杯酒,把酒杯砸在桌上,借着酒劲说:“那便干了!朝廷追究起来,大不了被罢官。”
桂萼举起酒杯,阴笑道:“钱塘、仁和二县,士绅豪强皆被总督压服,这正是清查土地的最好时机,你我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来,为天下百姓贺!”
“也为大明江山贺,干杯!哈哈哈哈!”常伦大笑不止。
两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就这样在酒楼里约定改革。他们赴任已经好几个月,全然掌握了县衙力量,第二天便开始选派吏员,首先清查鱼鳞册上的官田。
那玩意儿根本不用实地清丈,按照鱼鳞册收归官府即可。
什么?
你说土地是真金白银买来的?大胆,官田禁止私人买卖!
你究竟是被蒙骗了,还是明知故犯呢?若是被蒙骗了,那就找骗子去。若敢明知故犯,那本官先打你几十棍再说!
钱塘、仁和二县的士绅豪强,刚被王渊吓得不轻,又被两位知县没收田产,那真的叫一个哀嚎遍地。
还没法反抗,因为知县查的是官田,早在上百年前就登记造册了。
别说有王渊镇场子,就算王渊不在杭州,以桂萼、常伦两人的性格,也敢扛着上司压力强制推行。
这边查官田查得鸡飞狗跳,王渊那边则开始办学校了。
名称起得很直白,杭州工商专科学校,又被当地人叫做“工商书院”!
免收学费,提供书本,食宿自行解决。
小学学制为三年,教授三字经等蒙学,其实就是小学语。另外还有初等数学,教授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贫寒子弟,只要读完小学,就是能写能算的人才。
中学学制为三年,教授中等数学和初等物理,同时选修四书。一旦把中学读完,绝对被商行、工厂、船队抢着要。
如果还想继续进修,那就参加考试,成绩优异者免费前往京城物理学院深造。
这种专科学校,杭州建一个,天津建一个,专为培养工商方面的人才。
推荐一本历史:唐时明月宋时关,挺不错的。
336【绿帽子的天才】
明代只有两种专科学校,一种是阴阳学校,一种是医学校,而且皆为官办。
阴阳户子弟,进入阴阳学校读书,由县学、州学、府学一路进修,佼佼者被选到钦天监为官。
医户子弟,进入医学校读书,由县学、州学、府学一路进修,佼佼者被选到太医院为官。
两者官品一模一样,升迁途径也大同小异,并且余丁都可以考科举。
王渊创办的工商学院,属于大明第三种专科学校,一听名字就知道不是奔着当官去的。
但是,因为宣布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书本,几天时间就报名满额。
为啥?
因为这是杭州府城,贱籍子弟无数。他们本就没资格参加科举,免费读书多实在啊,而且这学校还是总督办的!
郑仵作就把长子和次子送来了,还告诫两个儿子说:“你们记住,到了学校要好生读书。若是考核优异,读完中学就能去北京,跟随王总督修炼异术。但凡学得总督几分本事,移山填海,点石成金,也不在话下。”
长子郑恺说:“父亲放心,我定努力用功,把总督的法术都学过来!”
次子郑愔年幼许多,歪着脑袋问:“父亲,可有会飞的法术?”
“有,”郑仵作说,“你努力学习,今后肯定能飞。”
郑恺突然指着学校上空:“父亲快看!”
郑愔顺着方向望去,兴奋莫名道:“真的会飞,我要去学会飞的法术!”
郑仵作仰望那热气球,喃喃自语:“竟是真的,竟是真的……总督果是神仙下凡。”
不惟他们,半个杭州城百姓,都疯狂朝学校的方向涌来。再联想到那些市井传说,一个个对王渊的神通深信不疑,也对天妃降世和溺婴要遭报应更加确信。
“快拜文曲星君!”有人大喊。
受此提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