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战,或许是有人吐槽他实力开始倒退,不能再保持从前的勇猛。
猛人怒了,这一次的大战,他一个人砍下了六十八颗人头,抓住了二十七个人,弄得军中将士瑟瑟发抖,不敢抬起头来看他的脸,再次开始跳着升级。类似的场面一次次的出现,猛士不再愿意杀普通士卒,开始专门挑选都尉将军之类的杀,普通士卒看到他都降了,最高记录是俘虏了一百十六个人,降服一千多人。
是否觉得有些虚幻?
实际上,这是原本历史线上刘邦军队里实打实的功劳簿,也就是樊哙的战绩,不加一点水分的。
项羽连杀一百人,这看起来有些虚幻,也不是非常的精准,太史公写史,也是避免不了夸大,因为不少东西都是道听途说,而且太史公也总喜欢用写小说的手法来写历史。当然,史记虽然难免有夸大的成分,可总体来说还是很符合历史的。
而樊哙这个功劳簿,就是实打实的记录了,这厮的战绩太可怕,让人看的头皮发麻。
当汉朝这些可怕的家伙们开始成为秦人的时候,秦的辉煌大概是可以继续的。
........
而在此刻,公子扶苏也是来到了南方。在这一路上,还没有立冠的公子,好奇的看着沿路的情况,自从离开咸阳之后,他就换了个身份,他不再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大秦太子,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室弟子,刚刚通过考核,准备前往会稽郡任职。只有抛弃了自己原先的身份之后,扶苏方才看到了最为真实的秦国。
很多事情,似乎跟这位年轻人所想的不太一样,在离开咸阳之后,走出了函谷关后,他的世界居然出现了动摇,他本以为,所有地区的官吏都是如咸阳那样的清廉正直,可是,他遭遇了几次恶意的盘问,对方要求他交纳过路费用,当年轻人愤怒的搬出律法的时候,却是被狠狠的笑话了一通。
当地官吏以通行证似乎是伪作的借口将他扣留下来,他们说,只要扶苏能交一点点钱,就可以安心离开。扶苏并没有选择妥协,他执意要向上层检举的时候,对方才有些惶恐,想要在暗中除掉扶苏这些人,若不是三川太守“凑巧”来这里巡视,只怕扶苏就要秘密死在牢狱里了。
这让扶苏非常的生气,仁义君子头一次如此愤怒,他急忙给咸阳上书,告知这里的情况,而三川太守的脸色煞白,将郡县几个官吏迅速下狱。扶苏继续赶路,在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他看到了歹毒的酷吏,为了政绩恶意的为难他人,有善良的官吏,会亲自帮助地方百姓,却被认为是装腔作势,受到排挤....世界并不像扶苏所想的那么美好。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苏就皱起了眉头,秦国的制度说起来很优越,严查贪官污吏,用律法治理国家,可是无论多么严厉的制度,总是也避免不了罪恶。这才是现实,现实里的秦国,并没有咸阳中所看到那么美好,同样有着贪官污吏,同样有着庸碌无能的官吏,有盗贼,有奸商....
当扶苏来到了会稽郡的时候,他最先前来拜见仲父。
赵康眯着双眼,看着面前的扶苏,读了读父亲的书信,他咧嘴笑了起来,说道:“你这一路上前来,有四五个县令被杀,一位太守被罢免...弄得我可是心惊胆战的啊....”,扶苏面对仲父,这一路上所带来的不安,也都消失了,仲父坐在那里,犹如一座大山,扶苏就将自己心里的委屈,这一路上的见闻都告诉了赵康。
赵康认真的听着,脸上却没有半点的惊讶。
“不过,仲父这里,想来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听闻,您是南方最出色的太守...在您这里,大概是遇不到小人的。”
“哦?”,赵康一愣,随即眯着双眼,他说道:“我只是一个凡人,并非是父亲,我又如何能确保我周围都是些贤人呢?算了...我知道什么职位最适合你了。”
扶苏有些茫然的看着赵康,第二天,他就被任命为了有秩,有秩是乡官,主要是负责监督和统计。扶苏很开心,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帮助仲父来选出郡内的那些不轨之徒。可是,当他真正开始到达地方的时候,他所看到的都是些正人君子,这些人让你找不到半点的罪行,有百姓来找他,状告某位官吏,当他决定审判的时候,百姓又忽然改口,低着头,再也不敢言语。
而都邮这些上级官吏,对自己格外的严厉,自己数次上书,都被驳回。
扶苏总觉得有些不对,为什么做事就这么难呢?
为什么这跟自己从书籍上所学的东西不太一样呢??
第四百六十章 不该是这样
扶苏所想的,七国人民手牵手共同迈向太平盛世的场面并未出现...楚人对秦国的抵触情绪非常的重,他们常常私下里怀念将军项燕,甚至为他祭祀。扶苏是半个楚人,身上还有楚宗室的血统,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按着血统来说,那秦王有不少的王都是半个楚人,也没看到这些人对楚国有多么客气。
扶苏第一次发现,天下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美好,楚人对秦国的认同感极低,明面上不敢多说什么,可是在私下里,他们还是会抱怨,会怀念。七国,大概都是这样,百姓们虽然不可能像将军们那样为国而死,可是不敢反抗,难道还不能保持沉默吗?秦国的很多制度,在地方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就是因为百姓的不配合,而面对这些刁民,秦国的官吏有些时候也只能拿出一些冷血的手段,在扶苏看来,楚地有不少的酷吏,而这些酷吏又恰恰是维持了此地太平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残酷严厉的手段,楚人才没有更过分的举动,只能被迫的配合。这些年来,儒家一直都是在说仁政,包括赵括也是如此。
扶苏一直都觉得,如果是自己来治理天下,就一定会奉行以道德教化百姓的办法,让天下不再有那么多的酷吏,可是具体下来的时候,道德教化却不如律法威严更好用。楚地的三老,楚人可以自己推举出几个人,然后由地方来决定任用谁来担任,这些三老整日召集百姓,给他们宣讲大一统理论和个人道德。
可还是有人任性的做一些违背秦律的时候,只有将秦律的大刀砍掉这些人的首级的时候,其余人这才缩紧了脖子,不敢再任意妄为了。
在会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扶苏的身份,除却赵康之外,就只有他的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