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1 章(1 / 1)

捡到一只始皇帝 历史系之狼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道一些。”

  “您为什么要说周礼有不足之处呢?”

  “您既然是儒生,就请让我用孔子来告诉您吧。孔子讲究仁,礼...二三子就是为了礼而来。孔子说礼,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是为了稳定啊...他想要用一套礼法来束缚天下人,让他们停止互相残杀,停止违背礼法的行为,他将不符合道德,不符合稳定,不利于天下的行为都称为无礼。”

  “他说的哪里是周礼啊,大道畅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周时所能见到的场景嘛?这只是孔子所想要看到一个天下啊,他提出礼,法家提出律,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限制人的行为...法家这些年不断的进步,就是在修改自己的律,在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更有利于稳定,有利于天下的律法,那二三子为什么又要沉迷与过去的礼,而不加以改进呢?”

  “用律法与礼法来告诉天下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个束缚身体,一个束缚内心...”

  老农侃侃而谈,从孔子谈到了孟子,谈到了荀子,说起荀子,他的话就变得有些多了,他说道:“荀子是看的最透彻的啊,所以你看他教出来的弟子,却都开始钻研起律法来了...二三子这次来,若是为了劝说秦王用分封制,让他登坛封山,让他效仿周天子恢复井田制,礼乐制...那还是回去吧。”

  “我料定秦王不会听取这些,秦王完成了大一统,旧的时代和旧的制度已经过去了...”

  “当然,若是各位来劝说秦王施行周时的仁礼,抚慰孤寡,救济贫苦,那就是一件好事了。”,周时存在着最简陋的国家福利制度,从周天子到诸侯们每年都会救济一下治下的孤寡,有些时候会设立类似后世的福利院...不过秦国抛弃了这些,斯巴达式的社会不需要怜悯和救济。

  那几个老儒生听着老农从孔子谈到荀子,从礼谈到律,说了说法家,聊了会墨家,批了会道家,乃至农医兵阴阳等诸多学派,他们渐渐有些懵了,他们看着面前的老农,嘴唇都有些干涸,他们急忙又请人给自己倒了些水。秦国的文化水平就这么高嘛??一个在咸阳外耕作的老农就说的自己这些人哑口无言??

  那若是进了咸阳,得要遭受多大的屈辱啊。

  他们看着彼此,面面相觑,虽然没有明说,可是心里大概都有些犯怵,要么咱们还是回去吧?

  等到老农说完了自己的全部想法,那几个老儒看向他的眼神都有些不太一样了,有一人小心翼翼的问道:“我不曾想到道路上还有您这样被遗失的贤才,不知咸阳内的贤才比起您来如何?”

  “我就是个种地的,哪里比得上那些贤才呢?”

  几个儒生明白了,他们站起身来,朝着老农一拜,方才说道:“多谢您的教诲,若不是您,只怕我们要前往咸阳受辱了。”,他们感谢了老农,这才坐上车,准备离开,老农却叫住了他们,说道:“咸阳在那边。”

  “被您这样一说,我们已经不想要去咸阳了。”

  “这是什么话呢?我听闻有志向的人可以为了志向赴死,难道二三子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嘛?不知道自己的错误,那要怎么去改进呢?”,老农忽然皱起眉头,气质顿时就变了,老儒生们面色大变,急忙下车,再次拜见,称老农为师,他们不敢再上车,步行朝着咸阳赶去。

  送走了他们,赵括气呼呼的坐下来,对着身边的展说道:“荀子离开之后,能继承他的人,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会出来啊!”

  嬴政早就知道儒家多个学派的大儒来咸阳的事情,韩非对嬴政说:“儒家都是些蛀虫,他们不知道时代的变化,只知道回忆不存在的虚假传说,并且要求现在的人也活成那样,他们所带来的不是发展而是退步,若是有这样的人来找您,请您让武士们用棍子将他们打出去!”

  就连出身儒家的李斯,都是不客气的说道;“儒家的礼制是繁琐且没有用处的。”

  故而,当这些大儒来到王宫的时候,秦王就将韩非给叫来了,他不好直接下场来怼一个学派,毕竟他还需要儒家的官吏,但是韩非就可以怼他们了。与想象之中不同的是,这些大儒们看起来非常的谨慎,嗯,他们很害怕,当得知身边那个人就是天下闻名的韩非子的时候,他们更是如此,面色苍白,浑身颤抖。

  咸阳外一个老农就说的自己掩面而走,那这韩非子该可怕到什么地步啊?

  他们非常拘束的,非常小心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请秦王按时救济孤寡,救死扶伤,建立福利院,照顾国内的弱势群体,希望能免掉残疾者的税赋....

  嬴政瞪大了双眼,他困惑的看向了一旁的韩非,韩非此刻也是惊讶。

  就这?

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内城外

  嬴政本以为这些被荀子所看不起的老儒生是来这里大放阙词的,故而,他即使将韩非叫来,就是想着对方如果敢在自己面前胡说八道,说什么礼乐井田公田,那韩非肯定会教他们做人,让他们知道法家为什么是老大。这些老儒生所说的回复周礼,可不是简单的回到分封制时代,或者是恢复天子九鼎之类的东西。

  他们原先的诉求,可是要回到周初,就是不允许土地私有制,不允许底层与高层接触,不给庶民往上爬的通道等等,这是一个严重的退步,正是因为如此,荀子也是非常的生气,认为他们效仿圣人的模样却学不了实质,荀子是这么评价的,“帽子戴得歪斜欲坠,话说得平淡无味,学禹的跛行,学舜的快走...贱儒!”

  他们只是模仿圣贤的外表,却领会不到实质,因为禹走路是瘸腿走路,他们就想让所有人都瘸着腿走路。

  故而,在荀子还在的这些,这些复古派的儒生是不敢跳出来的。他们这次前来咸阳,也是自信满满,并以为终于有了一展才华的时日,可是,他们也没有想到,刚刚来到咸阳外,一个耕作的老农就给他们上了一课,从诸子百家谈论到如今的社会状况,这些学识渊博,享有名誉的老儒,发现自己却如幼童一样,在对面面前是那样的无知。

  这直接摧毁了这些老儒们的信心,让他们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我们该不会真的是如此无能吧?他们隐居了好长一段时间,如今太平了才敢出来,对天下的变化并不是很清楚,就在这样的茫然状态下,他们都想要逃离这里,不想自取其辱,可惜,他们虽然是“贱儒”,可贱儒也是儒,他们也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