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有些无奈,韩非无法理解自己,或许荀子可以。
这不能怪韩非,韩非的主张就是国家掌控一切,而百姓更像是工具,百姓要为政府服务,而在赵括这里,政府才是工具,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庙堂出台的政策,首先要有利于民,有利于民然后才能有利于国家,所谓的国家,本质就是生活在这个疆域内的百姓而已。
两人的想法不同,赵括又认真的说道:“军功制是不适用与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选拔就要成为难题,人才的定义也不能只是会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为了让国家拥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只是培养人才,还是为了培养道德,唉....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你说。”
“总之,想要让各国的百姓成为一家人,就必须要通过教育,将他们融合到一起....要让他们知道是非,要让他们学到知识,若是将来的秦国,耕地里的农夫都能翻阅农家的书来进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赵括长叹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着韩非,韩非皱着眉头。
他还是觉得,赵括的做法对秦国不利,培养人才可以,可是全面推广文化知识,就会生出很多的不听话的蛀虫,不从事耕作,整日高谈阔论...赵括也就不再强求他来帮着自己制定,他送走了韩非,就开始自己来制定。赵括非常的坚定,经过历史证明的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哪怕自己的举动让秦国灭亡,赵括也不后悔,当百姓们都拥有了知识,秦国覆灭了,那就说明秦国的制度的确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厌恶的,而那样的秦国,理当灭亡!
赵括就试着来制定入学的时间,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们较为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战场,所以小学的入学年龄最小可以定在六岁,而受教育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可以控制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学生十一岁左右的时候,可以离开小学,或者参与考试,再上中学,小学的定义只是简单的启蒙教育,而中学的领域就要高深一些。
培养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进的军事理论等等的实践能力,中学的时间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学业完成,他们就是十六岁,他们就可以去担任基层的官吏,这样一样,基层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断,随后就是大学,大学定在咸阳,中学毕业后不愿意去担任基层官吏的可以考大学。
在大学就是要接受最顶尖人才的培养,从这里走出来的人,起码要具备能在郡县里担任左右手的能力。
小学启蒙,中学培养基层人才,大学培养高端人才,这就是赵括目前的想法。
至于学费的问题,赵括认为,义务教育要定在小学,也就是说,小学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要接受教育...学费必须要有,不然秦国的国库就要出问题,不过,可以削弱一些学费,对于家境十分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与一定的补助,而中学和大学,就是爱上不上了。
第四百四十章 穿越者指南:从园长到校长
赵括很苦恼,因为在咸阳之内,能理解他的人并不多,哪怕是深受他影响的韩非,都不明白推广教育的用处,赵括只能独自来琢磨,在拿出了雏形之后,又不断的进行修改。自从艺离开之后,院落里就变得有些空荡荡的,赵傅因为身体的原因,赵括就让他返回自己的府邸休息,也不常来拜见。
而善,在这些时日里,也不总是在家,赵括心里知道她出去在做什么,赵括却并没有阻止,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自己不该阻拦,在最美的年纪,就应该做最美的事情。加上她母亲不在,赵括只能是既当父亲,又来做母亲,不愿意再训斥她...赵康离开了咸阳,前往会稽担任太守。
赵康虽然讨厌读书,可是秦国选拔官吏的要求向来都是看军功,军功比什么都重要,赵康完全是有那个资格的,赵康每个月都会给赵括写信,询问他的情况,然后汇报自己在楚地所做的事情。说实话,赵括真的很为自己的儿子而自豪,赵括刚刚前往楚地,就做了不少的事情,他带着郡县驻扎的士卒,荡平了周围的贼寇。
贼寇胆寒,都不敢靠近会稽郡。
赵括很开心,哪怕他不在自己的身边,他也依旧开心,年幼的孙子赵修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而扶苏也常常会来拜见自己,他还将推广教育的想法偷偷的灌输给扶苏....好在扶苏成长的很快,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赵括听到他的困惑,心里就更加的开心,有主见,这是一件好事。
赵括如今就在府邸里,很少外出,家里的装饰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一如往常,就仿佛艺还在,艺所用的东西,他一个都没有动,他也试着去做艺平日里所做的事情,只是他做的饭太难吃,他洗的衣服不干净,他养的鸡总是在减肥....艺没有能给赵括留下太多的纪念品,赵括特别思念她的时候,就会拿出她的衣服,看着衣服,说着自己那蹩脚的情话,泪流满面。
赵括每天还是在忙着,忙着听各地传来的消息,忙着去做一些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事情,赵括并非是急着来做出什么功劳,他只是担心,有一天自己忽然离开了,自己那几千年的见识就要跟着自己入土了。而且,这样的忙碌,对他来说,可以让他少为的不那么去想艺,避免了很多的悲伤。
只有在专心办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才能将心里的悲伤抛在脑后,不总是去挂念。
当他对教育有了初步的想法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找到了吕不韦,吕不韦退休之后,就藏在家里读书,很少外出,身体状况比起从前反而是有些好转。赵括的到来,他并不意外,这些日子里,赵括总是来找他,两人就在那狭小的内室里,谈论过很大的事情。赵括这次到来,就是将自己的教育计划讲述给吕不韦听。
他不知道吕不韦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吕不韦低着头,看完了赵括的所有计划,从时间到老师的提拔,到对学生们的教学,吕不韦看了许久,沉思着,问道:“这是不是有些急了?天下还没有一统,很多地方还有百姓吃不上饭,就是要推广教育,也得让天下百姓先远离饥饿寒冷...若是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说什么知书认字呢?”
“我并非是要现在就执行,这只是我初步的一个想法,我并不急,就算现在不能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