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5 章(1 / 1)

捡到一只始皇帝 历史系之狼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人随时可以向您请教治理国家的道理。”,赵括思索了片刻,还是没有答应他,秦王又说道:“若是您不肯,秦国就只能继续原先的道路,就按着范叔所说的,不只是占领其他国家的土地,还要杀死土地上的人,消灭敌人的实力。”

  “您这是威胁我?”

  “当然不是,只是寡人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寡人需要您的帮忙,若是没有您,秦国为了达到一王天下的目的,就只能杀死更多的人。这不是因为残忍,这是因为秦国的需要,秦人需要首级,也需要土地,更需要削弱敌人...您的弟子韩非子说:秦国的缺点就在于没有灭亡他人的决心,总是在击败敌人之后议和。”

  “若是您不来担任,那寡人就只能以灭亡他人的决心来行事。”

  “寡人的第一个目的就将是赵国,如今颓废的赵国,能阻挡秦人吗?秦国只要再将赵国的青壮拖上三年,赵国的百姓们都会被饿死,耕地都会荒芜,就像从前那样。”

  赵括有些说不出话来,脸上满是纠结,他皱着眉头,说道:“一味的屠杀,是不可能让秦国真正完成一王天下的...您怎么可以...”

  “您说的很对,所以需要您来教寡人如何行事。”

  赵括无奈的叹息,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好吧...您可以随时向我请教。”,秦王这才笑了起来,虽说赵括并没有愿意担任国相,可是他答应了要为自己献策,这就是秦王的胜利,留下赵括,让他为自己来服务...秦王急忙献上了自己的礼物,同时,他又给与赵括的那些门客们爵位。

  虽然都是一些低级的爵位,可是这已经算是很大的恩赐。

  秦王迫不及待的询问道:“寡人听闻,您当初在赵国想要施行新的官吏制度,您觉得秦国的官吏制度怎么样呢?”

  赵括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秦国在基层的官吏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可是在王宫内的体系,却还是有些不足...”,秦王笑着抓住赵括的手,认真的说道:“寡人想要让您为秦国制定一套官职体系,寡人将全力扶持,不会有任何人来阻挡您...您有任何方面的困惑,都可以找寡人...想要任何人帮忙,都可以调动...”

  赵括沉默了下来,点了点头。

  秦王却只是笑着,其实,在心里,他觉得最适合担任国相的人,还是韩非,因为赵括过于仁义,这样仁义的人来担任国相,对往后各国的征伐,是不利的,想想看,若是秦王以后准备进攻赵国,让赵括来负责这件事...那就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故而,秦王觉得唯一在自己面前提出如何去灭亡六国的韩非,才是最适合担任国相得。

  当秦王看向了韩非的时候,韩非却主动开口说道:“大王,我想要在学室里学习律法。”

  “嗯???”

第两百六十七章 李斯与三公九卿制

  说起官职体系,赵括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了一个人。

  李斯。

  他知道那位跟随荀子身边的年轻人在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不过,这位年轻人并不善谈,平日里总是献言寡语的,擅长倾听,赵括也曾跟这位年轻人聊过天,他发现李斯身上有很多跟韩非相似的东西,两人都对法制是非常看重的,并且都是不爱说话,汲取知识的速度非常的快,脑袋很灵活。

  可实际上,李斯跟韩非是完全不同的。韩非在倾听他人的言语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为什么。这让他拥有了不断探索的毅力,他企图用法制来解释社会的兴盛衰亡,他阐述法制的本质,确定定义。而李斯可能想到的是,怎么做。故而,他更多的看重法制的实际作用,更偏向于实践。

  赵括觉得,这个年轻人一定能帮上自己。

  当他去找李斯的时候,李斯正夹在荀子和公孙龙之间,无法脱身,在短短的时日里,荀子就为儒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于公孙龙的辩论,制定了一套属于儒者的逻辑学定论,荀子是最看不起名家的,他一直都认为名家的学说没有半点的用处,不能拿来济世安民,可是真正与公孙龙辩论之后,荀子还是找到了名家的可取之处。

  他对名家的评价也与从前不同了,名家也不是没有半点的作用,是仅有一点点作用的无用学派。

  而公孙龙也改进了名家学说,名家学说在逻辑学,哲学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可是他的确是跟荀子所说的那样,没有具体的政治主张,名家的政治主张只有停止战争,无厚去尊这类,这只能说是一种提倡,算不上是治国的方针,公孙龙通过这段时日里自己与众人的辩论,在停止战争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民休息,遏制贵族、官吏的私产,轻徭薄赋等政治主张。

  这使得名家一跃而成为了可以被诸侯们所重用的学派。

  两人受益匪浅,李斯当然收获也是不少的,虽然他对两人的观点都不认同。当赵括到来的时候,荀子正在火热的跟公孙龙大战,甚至都没有看到前来的赵括,李斯急忙走上前,拜见赵括。赵括笑着,看向了荀子两人,两人正按着君王之德开始了辩论,荀子认为,君王的道德在于他的主张,他的所为。

  而公孙龙却认为君王的道德在于他的最后政绩,干得好了,让国家强大起来了就是明君,干不好再说什么他都是昏君。

  李斯站在一旁,安静的听着。

  “我这次来,是来找你的。”,赵括忽然开口说道。

  李斯一愣,看了看赵括,这才问道:“不知道您有什么吩咐?”

  “看来,他们还得辩论好长一段时间,还是去我那里说吧。”

  当赵括带着李斯来到了自己院落的时候,门客们都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斯,方才询问道:“荀子呢?”,赵括笑着说道:“我是找李斯有事,荀子并没有跟我过来。”,众人更加惊讶了,打量着面前的年轻人,这些人认识李斯,完全是因为他是荀子的弟子,李斯从不曾参与辩论,平日里总是在倾听,众人也不知道他的才能。

  赵括跟李斯坐在院落内,这才从自己的身边拿出了一塌厚厚的竹简,放在了他的面前。

  “您看...这是我整理过的官吏制度,尚未成型...”,赵括并没有多说什么,很是直接的将竹简递给了李斯,李斯还是有些懵,他不知道赵括给自己看这些做什么,可他还是翻开竹简,认真的看了起来。赵括一共是整理出了两套的官吏体系,第一套唤作“三公九卿制”,这制度看起来很详细,可是李斯这一眼看去,就发现了其中很多的不足之处。

  李斯没有说话,他又继续看了下去。

  随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