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诛!”
“原忠谨之民,同为桑梓,山水相绕,鸡犬相闻,相煎之何急也?孰亲孰仇,孰敌孰友,皂白不分至于此乎?蒙元腥膻未散,北狄虎视犹存,而相邻持械相向,贻笑于虏,遗恨于我,亲者恨而仇者快,愚之何及!”
“昔年商君变法,曰民当勇于国战,怯于私斗。商君之言,与朕心有戚戚焉。而今械斗之民,为一水之利,厮杀于乡里,结仇于同根,勇于私斗者。向使亦勇于国战,岂有昔年崖山之祸?”
“国法巍巍,疏而不漏,人命关天,朕为天子,岂能以仁恕之道待暴虐之行?人常言法不责众,而大唐国法为众众所设,众犯而必究,断不容姑息纵容,此风若长,长此以往,民将不民”
“今以警部尚书商铣为钦差大臣,赐王命旗牌,督办南海械斗大案,三品以下具节制钦此!”
圣旨一颁,商铣立刻离京,打着钦差大臣仪仗,火速南下。
由此,商铣成为大唐立国以来第一位钦差大臣。
紧接着,吏部以失察之罪,下部摘取南海郡守之印,同时勒令留职待命配合钦差查案。
政事堂也下严斥广州牧李交,令其详奏后情,配合钦差大臣。
洪武三年夏天的南海械斗大案,在天子的震怒之下,顿时引起朝野瞩目。
这民间争水械斗,史不绝书,历代也不太重视,一般都让宗族出门处理。
可是在大唐,乡村中做主的不是宗族,还是朝廷。
那就不能再姑息。
陛下这一怒,这民间械斗之风,估计要被狠狠杀下去了。
而原本某些因为争水而剑拔弩张的百姓,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PS:下周还要去医院,唉,要成药罐子了。难怪有人说,网越发达,医院越赚钱,我懂了啊。
求点票票和订阅吧,大家晚安,希望你们身体好,心情好。晚安,蟹蟹。
第757、758节 陋习恶俗,一体整肃
南方民间械斗,也算是一个顽疾了。唐廷建政后,皇权下乡,械斗少了不少,可并未根治。
说到底,主要是灌溉资源之争。可是除了争水,还有其他很多原因都不可忽略。
由于乡村官吏大多是当地人,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向乡民妥协,以求息事宁人,平安无事。这使得唐廷的一些政策,没有很好的在基层落实。
李洛和崔秀宁得到特察局源源不断上奏的一系列情报,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要破除民间一些落后愚昧的陋习。
乡间暴力,很多都是这些东西引起的。
民间落后愚昧陋习,其实是地方豪绅愚弄百姓故意诱导纵容而致。所以李洛和崔秀宁发现的规律是,田地兼并越严重的地方,陋习越严重。
像裹脚、吃绝户、、近亲婚姻、瓦罐坟活葬、私刑、溺婴、淫祀、童养媳、强制守寡、典妻、殉葬等种种陋习恶俗,有违人伦人道,与大唐教化背道而驰。
除了这些较为普遍知名的陋习,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特色恶俗,闻之令人发指。
传统华夏地区还好些,像缅州缅甸等新收的州,还有“人尸养鱼”、“人尸藏床”、纹面、长颈审美等风俗,令人匪夷所思。
之前李洛和崔秀宁只针对溺婴和裹脚下诏禁绝,效果也很好。可对于其他陋习,由于各地不尽相同,还没有专门下诏整治。
警部尚书商铣以钦差大臣赴岭南,除了督办械斗大案,还要整肃岭南地方风俗。
如今唐廷在南方的统治已稳,是时候借助这次南海郡械斗的机会,狠狠整治各地民间不正之风了。
大唐国民,必须遵纪守法,明开化,否则与蛮夷何益?甚至不如夷狄。起码蒙古人倒是没有太多陋习。虽然他们野蛮,却不愚昧。
这次,李洛没有再出面,而是让政事堂以朝令的形式,下令禁绝十多种陋习恶俗。天子,不能什么时候都冲在前面。
政事堂的朝令能解决的,天子诏命就不再频繁颁布。
“陛下,户部奏请朝廷拨款三百万银元,用于修建水渠水库。工部的章程是,以一千银元为立项,修建小水库三千个,可大大缓解灌溉之急。这械斗成风之恶行,就可避免了。”
光政殿内,林必举上奏道。这两年,唐廷为了兴修水利,已经拨款六百多万银元,但还是不够。
“准奏。”唐主淡淡说道,“着工部会同财部审计司,立项督办。三千水库工程,事关大唐盛世,百姓福祉,务必要办好。”
“遵旨!”林必举领命,“陛下,如今五庙除了海州和越州,其他州只是修建到郡县,而乡村多无庙社,不利于百姓祭祀,更不利于朝廷推广大道教化。”
“政事堂卓户部统计之后,没有庙社的乡,共有八千二百八十六,倘若都修建五座道社,每座道社耗费三百银元,则需要拨款二百四十余万元。”林必举继续说道。
“准奏,财部立项拨款,工部督办。乡村道社,事关大道教化,华夏人心,万不可马虎。”皇帝下令。
这两次“准奏”,五百多万就花出去了。
不过,大唐国库现在还有七千多万银元,银行还在源源不断的铸造新的银元,根本不差钱。花呗!
大唐五大道庙,最高等级是道宫,其次是道观,再其次是道庙,最小的是道社。
宫观庙社四等,每个等级的规模标准都有规定。像修建在乡村的道社,一般只有半亩大小,面积犹如一般民居,只是门楣高大,规格超然而已,造价不会超过三百银元。
按照李洛和崔秀宁的统一规划,以乡公所为中心,修建五座道社,戏台,乡学学堂等建筑,形成乡中的化、政治、经济中心,发挥乡村社区中心的作用。
那么,乡公所附近一定会形成新的街市,促进商业的发展。
看似李洛花了很多钱,但哪怕从投资的角度,他也会赚回来的。
“陛下。”杨汉明出列,“商铣出任钦差大臣赴岭南,一为督办大案,二为整肃恶俗。可全国各州,尽有恶俗陋习,岂独岭南独有?”
“臣奏请陛下,派朝中大臣为各州肃风观察使,整肃民间陋习,移风易俗,敦促百姓遵纪守法。”
李洛欣然点头,“准奏。政事堂拟定人选,报朕过目。”
“遵旨!”
三天后,唐主下旨,敕命御史中丞李扬、刑部尚书万荣等八人为“钦命肃风观察大臣”,各赐王命旗牌,赴各地会同州牧整治陋习恶俗。
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大肃风”正式拉开了序幕!
天下传诵的圣天子,终于露出了严厉的一面。
“牧台官人,钦差大臣、广桂二州肃风观察使商铣警台,已经快到了。这是钦差手本公!”
广州牧治所南海郡城原广州城州牧衙门内,州牧李交接到汇报和公。
“来人,令所有州衙官员,随本官出城迎接钦差!”李交立刻放下公务站起来,拿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