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5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5 英文 字 2个月前

要看看,咱们辛辛苦苦培养的特察局,到底能不能完成这么庞大的计划。”

“反正,就算不成,最多就是损失一些人手,没有太大损失。一旦成了,就省我们很多功夫。”

李洛放下件,“我猜,开封那个新鲜出炉的赵官家,正在派使者南下,准备向大唐称臣,你信不信?”

什么?崔秀宁有点不敢相信,“他敢怎么干?忽必烈大叔能同意?”

但随即,她就明白过来,“你的意思是,就是忽必烈授意他这么做的?”

李洛笑道:“没错,要是真的这样,那就是忽必烈授意的。就像当年的西夏一样,同时向辽宋称臣。”

“忽必烈这个人,一旦撕下脸面,就会变成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在意伪宋对我们称臣,他只在意伪宋维持的时间长一些,希望中原百姓不要造反,让他能得到更多的好处,通过伪宋吸更多的血。”

推荐一个app,媲美旧版追书神器,可换源书籍全的\\ \\\\ !

崔秀宁道:“也就是说,伪宋一定会来称臣,但不会纳贡。”

“不会纳贡。”李洛赞同,“赵显减税迷惑百姓,伪宋一千几百万人口顶天了,就这还包括大量流民。加商税一年最多上千万钱粮,再多征就不是减税了。交给忽必烈三百万,剩下的七百万只够他维持小朝廷和一支兵马。拿什么给我们上供?”

崔秀宁笑了,“就是称臣,我们也不能接受啊。那不就是承认伪宋合法了?”

PS:今天就到了。李洛这狗皇帝的生日终于过完了,我好烦啊。身体也不舒服,求票票,自定订阅。蟹蟹大家,晚安。养书的这么多,真的没有激情。都要养书,就没数据了。

第749、750节 不能像满清那样干

“陛下,户部员外郎钱选的奏疏。政事堂批复后,专门转呈陛下御览。”

已经升为御前参事的韦素,接到政事堂的一份奏疏,呈交给李洛。

李洛有些奇怪,政事堂批过的奏章,一般会每三天统一呈交皇帝或摄政皇后御览,只有特别紧急或重要的,才随时呈交。

钱选只是个正五品的员外郎,刚刚有资格上奏章的品级,他的奏章为何会单独呈交?

事实上,李洛是知道钱选的,江南名士,湖州八俊之首,排名比赵孟頫\更高,李洛后世还搞到过他的洗马图。

此人本是南宋朝臣,钱缪后裔,宋亡后归隐不仕蒙元,也是江南豪族士大夫。但因为配合均田令,没有被镇压。

钱选后来主动来江陵投效,而李洛正好在外出征,是崔秀宁接见了他,授予五品官位。

李洛很少在江陵主持政务,大多数日子在外主持军务,所以竟然没有召见过这个饮誉江南的名士。

所以,他虽知道钱选大名,却并不熟悉此人做派。

李洛打开钱选的奏疏看了一遍,笑道:“钱选说,朕寿辰大典礼仪有误,既不是开元礼,也不是怨愤朝仪,说这群臣舞蹈只有一次,不合天子圣寿礼仪。”

钱选的奏疏,指出了很多礼仪失误,希望今年冬至大朝会,不再失误。从奏疏看,钱选显然很有见地,才干不会差了。

韦素想了想,“这满朝武,真正熟知先唐前宋礼仪的,除了太尉,就是这钱选了。如今太尉在关中,无法参与圣寿礼仪。不过,我大唐新朝,既不同于先唐,更不同于前宋,为何不能重定礼仪呢?”

李洛摇头:“钱选所言,也颇有道理。若礼仪不能承前启后,那这华夏之礼,不就能随意更改?如此,数百年后,到底什么才是正礼?”

“先唐前宋之礼,可简化,可小改,却不能大改。否则,古礼至朕而绝,至朕而异。这源远之流长,就断在今朝了。”

一句话,不到万不得已,李洛不愿意在华夏非物质化上动刀子,改变千百年的传统。

非物质化改变太多,就不再是华夏了。

难怪政事堂要第一时间将这道奏疏呈交上来。因为这涉及到礼部和鸿胪寺的疏忽,万寿大典刚刚结束,就有人指出礼仪有误,这还是小事么?

对于朝廷和天子,礼仪可是大事!

李洛在奏疏上批:“着钱选会同礼部鸿胪寺有司,规范大唐礼仪,以开元礼、元丰朝仪为参,斟酌改良之,钦此。”

之后,交给韦素,发往政事堂。

之后,李洛忽然想到一件事,就不由沉吟起来。

想了半响,李洛终于做出了决定。

“媳妇儿,你觉得奏折怎么样?满清的奏折制,还是很好用的。”李洛打算和崔秀宁商量一下。

“折子?本质上不就是奏疏?就是名字不同吧?”崔秀宁并不清楚奏折和奏疏的区别。

李洛一头黑线,只好先给这个读书不少的女人做做科普。

“本质不同的,不光是名字不同。这是张廷玉发明的门道,从政治学的角度,奏折有很大的进步性。话说康麻子时”

“我去!”崔秀宁摇头,“你别绕,俺不听,直接说怎么不同。”

李洛只能更直接了,“奏折不经过内阁和通政司,而是直接交给皇帝。奏折是保密的,皇帝第一个看。而奏疏是公开的,大臣第一个看。第三,奏折采用廷寄送达,速度很快。皇帝通过批复奏折,直接将指示下达给上奏折的人。”

“满清各酋长,就是通过奏折制度,牢牢的掌握大权。下面的事情,根本瞒不住皇帝。而奏疏因为层层上达,不但容易泄密,也不利于下情上达,还不利于政令通畅。”

“用奏疏,皇帝很容易被官僚集团蒙蔽。两相比较,奏折比奏疏好用多了。而且,奏折因为保密,能瓦解官僚集团的利益勾结,因为谁也不知道同僚对皇帝说了啥。”

李洛总结,“这是一个进步。满清自从雍正后,结党营私很难,蒙蔽皇帝更难,就是因为奏折制度。”

崔秀宁听完,很快就指出了问题所在:“真的进步?奏折的确很好用,有利于君权,可要是采用奏折,那政事堂的权力呢?他们都看不到奏折了,还能行使宰相大权?事情不是全部压在皇帝身上?后世出了昏君呢?”

“全国那么多官员,采用奏折绕过三府直接上奏皇帝,皇帝有多累?这么干,政事堂、御史台、军师府全部成为秘书机构,决策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里,只要出一个庸君,那就有亡国的危险!”

“满清那么干,我不觉得是什么进步。这奏折制度,又不是高难度的发明,难道古代那么多开国皇帝都想不到?偏偏满清想到了?”

李洛道:“奏折制度的确有你说的弊端。可皇帝不会被蒙蔽,能够及时了解下面的情况,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

崔秀宁笑着摇头,“那我觉得是弊大于利,起码我们没必要这么干。这奏折制度最大的好处是保密,以及皇帝不会被蒙蔽。可我们有特察局,有铜簋。满清有吗?特察局可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