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7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16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也都开始了春耕。水利专家任仁发也来到关中,治理关中八水。

一切,都在计划之中走上轨道,风风火火的展开。

李洛刚回到骊山下的华清宫,就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被带来面君。

当世水利大家,数学家,天学家:郭守敬。

这是华夏名人榜中排名很靠前的人物,著名的古代科学家。授时历,天测量仪等都是他主持完成的。

“臣郭守敬,拜见陛下。”被带进来的郭守敬是个年近六旬的士,他面容儒雅,目光沉静,哪怕见到威名赫赫的唐主李洛,也显得不卑不亢,一副见惯风云,处事不惊的神情。

郭守敬本来委屈的很,他在北方好好的,却突然被神通广大的特察局特务,连家带口的“请”到江陵,再带到关中。

在江陵见到大名鼎鼎的“妖后”崔秀宁,他才知道唐国绑架自己全家的目的。

竟然是主持关中的水利大事。

加上崔后对他很是礼敬,推心置腹的说了不少话,就更让他心中的不满冰消雪融。

无论如何,能通过“绑架”的方式请自己来治水,那说明唐主的确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

所以,他也就不排斥见到李洛,反而很期待。

之所以自称臣,是因为他已经接受了崔秀宁封他的官职:钦天令。

这是一个主管天历法的官职,正三品。

“平身,免礼。”唐主伸手虚扶,“郭先生请座。”

对于郭守敬,他还是很敬仰的。

“谢陛下。”郭守敬起身,有点无奈的正坐在蒲团上。

唐廷官场废除椅子,认为坐椅乃胡俗,坐椅子不能以静制动,还会因为舒服贪图久坐,变得懒散,习惯低头,并生出痔疮等多种疾病。

而正坐古礼,能使得身姿端正典雅,张力勃勃,犹如引弓不发,有跃然而起之势,利于坚韧心志。而正坐不能持久,也利于人频繁起身,不会久坐生病。

道理似乎不错,可郭守敬却坐不习惯。

而对面的皇帝,却端坐如山,身姿如钟,应该是习以为常了。

大唐天子,竟然如此年轻啊。这通身气度,的确可称得上天日之表,不怒而威,不嗔而重,令人不敢逼视。

当真是名不虚传,不愧是硬生生起兵反元,打下偌大基业,与大元分庭抗礼的盖世人杰,所谓天生异数者也。

郭守敬在北地听多了李洛的所作所为。虽然元廷和豪族对李洛恨之入骨,冠之以叛臣和贼寇,但郭守敬有自己的判断。

他虽是书香门第出身,却不是豪族。他不认为李洛做的事是倒行逆施,更不认为李洛是暴君。

但要说他之前对李洛有什么好感,那就绝对说不上了。之前,他认为李洛不过是个颇有胆魄的野心家而已。

可是来到唐国后一路观察,他对李洛的印象就有了极大改观。

李洛,绝对不是一个野心家那么简单。这是一个要改革天下弊端,拒绝法祖食古的一代令主!

听说,唐军已经拿下陇右,陕北和河套,势力一日盖过一日。以他所见,唐廷多半能真的恢复中原,一统宇内。

所以,此刻见到李洛,郭守敬虽然表面平静,可心中其实是有些激动的。也有些感动。起码,大元皇帝和皇后,都没有这样平易近人的召见过自己,也没有如此郑重。

“郭卿之才,国士也。朕早有闻,惜乎君在北地,不能归唐。如今,郭卿欣然来归,朕心甚悦。”李洛是真的高兴,郭守敬一来,这关中的水利,国家的天和数学研究,就有人主持了。

郭守敬顿首道:“臣区区不才,小有虚名。陛下旭日当空,虚怀若谷,乃是一代令主,臣实不敢当陛下谬赞。”

李洛笑道:“天下虽然英才济济,可如郭卿者,寥如晨星。元廷用而弃之,终究是夷狄之属。”

郭守敬摘下帽子,再拜道:“陛下之言,令臣汗颜无地,惭愧之极。愿为大唐效力,绵尽残躯。”

他曾经也颇受元廷器重,被大元皇帝委以重任,做过不少事情。可近年来,元廷和忽必烈日益疏远汉臣,他很久没有用武之地了。

男子汉大丈夫,空有满腹才干,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_._c_o_m 却无法施展抱负,的确令人意气消沉。这几年,郭守敬远离政治和官场,似乎被元廷遗忘,那个曾经礼贤下士的大元天子,也不记得他了。

而现在,年近六十的郭守敬见到大唐天子,又萌发了壮志豪情。

他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完。在唐国,说不定能一遂平生之愿。

李洛欣然点头,“善。朕得郭卿,大唐之幸也!”

PS:今天就到了,蟹蟹大家支持,蟹蟹大家的宽容。求订阅,票票,晚安!祝好!注意身体!

第719、720节 我读书不少,你别骗我

“以郭卿所见,这环山沟渠可能修建?”李洛把自己的设想说了一边。

郭守敬对关中地理很是熟悉,他稍一思索就回禀道:“陛下能想到此法,着实令臣敬佩。陛下之法,可谓是治标之举。关中地势如盆,一到雨季,山洪多发,冲刷土壤,淤塞河道,乃是百年顽疾了。”

“若是修建环山水渠,导山洪入渠,丰沛八水,则一举两得。臣以为,完全可行。”

关中是盆地,四周山脉水量充沛,一到汛期,便屡发山洪,冲刷平原,浊水横流,既浪费了水源,又破坏了地表。

虽说现在不是太严重,可再过数百年,就会变的千沟万壑。

李洛颔首,“此工程不易,需要对关中山川地理了若指掌,还要精通汛时水。朕想请郭卿担任秦渠工建大臣,不知需要多少劳力?”

郭守敬低头默算一会儿,郑重回答:“五万劳力,耗时两年,可完成秦渠工程。届时,北上,秦岭,陇山脚下,皆有沟渠接引山洪,导入八水。如此一来,八水流量更加充沛,陛下再广植树木,则关中无忧矣。”

“臣归唐以来,无寸功而家人得享富贵。谢陛下信重,臣愿接秦渠工建大臣之职。”

郭守敬当年在关中治过水,熟悉关中山川地理不奇怪。可是他竟然能发现绿化和环境的关系,这就超越时代了。

大科学家的厉害之处,也就在此。

“善。如此,此事就拜托郭卿了。”李洛算是了却一件心事。

秦渠工程,其实并不浩大,难度却很高。一般人,怎么知道哪里有山洪?哪里需要建沟渠?沟渠的走向和分布怎么安排?

工程量不大,而难度极高,估计也就是郭守敬这样的人能操刀了。

李洛随即下诏,拜郭守敬为秦渠工建大臣,太子少师。

郭守敬万万想不到,皇帝竟然给了他太子少师的殊荣!

他刚刚归唐,觉得根本当不起三少的官位。

可是李洛很坚持,他也有自己的考虑。郭守敬这样的科学家数学家,比儒臣更适合当太子少师。李征跟他学,错不了。

起码能学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