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摩尼乡的李乡君高丽对乡官的尊称,也是我等的乡君了!”

“有了李乡君,就不会那么苦了!”

几个月来,李洛低息放贷,修缮水利,防御海盗,安境爱民的美名已经传遍周围数乡,乡民皆以“乡君”尊之。

李洛又召集了西湾乡十一个村正,和这帮新下属见面。上次这些人虽然来过,却正逢他去汉阳,是崔秀宁接待的。

西湾乡村正们虽然是第二次来,可再次看到李家坞堡,仍然有些震撼。

李家坞堡的气势,简直和柳阀坞堡不相上下了。

他们还没机会看到乡勇操练。崔秀宁早就吩咐过,但凡有外人进入坞堡,立刻原地休息,不许训练。

所以,他们两次经过外院操场,都只看到乡勇们坐在地上聊天。

“李都寨练兵,多半还是敷衍。也是,横竖是要拉到日本送死的中原流民,都寨大人怎会真的在意。”众村正想道。

来到中院议事堂,李洛也不废话,等众人介绍完情况根底,就直接给西湾乡的村正们交代了三个要务。

第一,务必在半月内,选拔西湾乡三百中原流民青壮,以应对明年征日兵役。

第二,如今青黄不接,往年皆有乘机放高利贷者,一律禁绝。放贷利息不得超过一成,胆敢违令者立即逮拿治罪。百姓有需贷款者,可由邻居做保,直接来都寨所低息贷款。

第三,组织五百乡民修缮乡中水利,以备灌溉秋粮,所费工钱由都寨所承担大半,小半由乡中田产百亩以上的富户一体承担。

最后,李洛叮嘱道:“府君一再重申,如今乡中大事,一为招募应付征日兵役,二是多产粮食应付征日军粮。这两件大事,就着落在以上三件要务上。诸位皆是百姓之长,不管为小民生计,还是为朝廷大计,都是分内之事,万万不可怠慢!

本官以团练副使兼任两个乡的都寨,身上担着好大干系。诸位办好了差事,自有好处,但如有差池,本官必要较真的。”

李洛算过,按照他的养兵计划,一年内他需要自行购买近万石粮食,就近统购才是最安全最经济最低调的法子。他只能让两乡百姓安心生产,多产粮食。

众村正不敢违抗,一起说道:“谨遵大人之命,我等岂敢怠慢。”

侧位上的崔秀宁突然对一个村正说道:“曹村正,你的姐夫,已经向你村中百姓放了近百贯的高利贷,九出十三归,期限只有两个月,你打算如何?”

曹村正脸色一变,赶紧表态道:“夫人,此事我实不知情。都寨大人,小吏回去后一定好生处理。”

怎么处理?李洛冷笑道:“之前放高利贷的一概不追究,但必须更正。曹村正,就让你姐夫改了契约。利息一成,期限延长三个月。”

“是是!”曹村正一脸冷汗。还有几个村正的脸色也很不正常。

崔秀宁冷笑:“亲属放高利贷的,可不光曹村正一个人,还有四个村正,也是如此。我就不一一点名了。我就纳闷,村正可是村民父母,难道就忍心让他们没有活路?”

李洛厌恶的皱皱眉,“诸位!有干系的回去务必更正!有人吃着百姓的,喝着百姓的,盘剥小民的事情,可不要过了才好!”

众人顿时如芒在背,忐忑不安。

好一番敲打数落,李洛才放众村正离去。

“哼,这些人中,肯定有想跳的。我们就等着,刚好杀鸡儆猴。”李洛看着众人的背影说道。

崔秀宁道:“他们的不良举动,随时会有人报我。就看是谁先冒泡。”

第七十二章 移民出海

对一个朋友的疑问再次给出解释:宋代一石大概58公斤,参考梦溪笔谈。史书明确记载岳飞左右手皆能开弓三石!所以,对三石强弓不要存疑了。

五月一日,晴转多云。

上午,我和李洛一起主持发放春季军饷。士兵两贯,什佐两贯半,什长三贯,队长六贯,监队佐五贯。都烈乌图两位总教头每人十贯。

领军饷者共计三百九十二人,其中乡勇三百人,私兵亲卫九十二人。

此次共发放春季军饷八百三十八贯。大家都很高兴,军心振奋。

五月二日,晴,小风。

我一大早得到情报,西湾乡的一个村正丁奇,对李洛的命令阳奉阴违,竟然指使放高利贷的族人逼迫借贷者签订阴阳合同,还威胁借贷者不可泄露,意图蒙混过关。

我告诉李洛,李洛大怒,立刻收缴丁奇的村正印鉴,当场罢免丁奇的村正职务。

丁奇放高利贷的族人,鞭打二十示众,烧毁借贷契约,并处以罚金一百贯,用作修缮水利。

下午,我又得到情报,西湾乡另一个村正武辰,私下串联乡里富户,意图联合抵制李洛捐钱修缮水利的命令。

李洛知道后,以“教唆抗政”为由收缴武辰印鉴,罢免其村正职务。

一天之内,连接罢免两个村正,众村正顿时悚然。

而李洛的民望,再一次攀升。

黄昏时分,第三艘大海船也到货了,又花了一千五百贯。

我一算,三艘大船四千五百贯,军饷八百多贯,还有低息贷款,修缮水利,其他采购等等,短短几天竟然花了六千多贯!

李洛卖骨瓷的九千贯,转眼就烧了大半。

“家主,夫人,老太爷请过去一趟,说有要事商讨。”

五月二日中午,负责照理颜铎起居的一个侍女过来禀报。

李洛和崔秀宁已经猜到是什么事,立刻赶到颜铎的住所。

“左等右等,这第一批移民总算凑齐了。他们抛下了快要收割的小麦,就只带了一些农具衣物。”

颜铎一见两人就笑呵呵的说道,把几封信交给李洛。

这是颜铎当年几个部下的回信,信中说,接到狼主的命令后就开始动员,如今散居西海道的一千八百多族人已经全部联络到,计划于五月四日在对岸海边集合等船。

这些已经种了小麦,等待收割的女真流民,毫不迟疑的抛家抛田决定移民,由此可见颜铎的号召力。

当然,他们之所以顺利离开没人阻挡,也和他们没有收割的庄稼有关。在高丽人看来,中原流民走了,却把庄稼房屋留下,岂不是便宜了他们?阻拦不是傻吗?

李洛很高兴的说道:“义父放心,他们损失的庄稼,我会补偿他们。”

颜铎道:“他们明天分散在海峡对岸五个港口等船。一天之内能接完么?”

崔秀宁道:“义父放心,这五个港口连绵不过百里,一天之内都能接到。”

颜铎又道:“那三艘大船为父也看了,真是不小,但这次有一千八百多人,能装的下么?”

李洛笑道:“完全够用,绰绰有余。除此之外,我和秀宁已经准备好了不少种子,农具,药材,生铁,木柴等物。连黄花蒿都